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树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条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在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米一千米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她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大地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公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大地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有删改)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2.“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从全文看,大地对那树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请问没实现的是什么?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做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B.“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惨遭砍伐的情景,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对口升学考试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语段《我与地坛》(节选),完成各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400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50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400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400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15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儿。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15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15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阅读选文,作者双腿残废后,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仅为着那儿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的“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3)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满身枣花香

李方

①体育馆后面是湖滨巷。巷不长,也就百八十米,两侧全是沙枣树。树不高,耐寒,适宜在北方生长;开花迟,花骨朵小,如米粒一般,金黄色,但非常繁密。夏夜走进湖滨巷,有一种甜蜜的眩晕感。走出巷子很远,身上还有淡淡的香气。小巷的尽头,是农科所的家属院,一幢四层小楼,十六家住户。我结婚后搬进了新房,这里成为父母的二人世界。四年前母亲离世,父亲独居。

②在我心中,父母可做天下夫妻的楷模。尽管他们的学历只是中专,算不上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恩爱,在这幢家属楼里是公认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沉浸在他们所营造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令我不解的是,学财会专业的父亲,业余爱好却是音乐——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那种让年轻人浑身扭动的摇滚乐,也令父亲沉醉。他不光是聆听和欣赏,还动手演绎优美的旋律。冬日飘雪的傍晚,他坐在阳台上用手风琴演奏《三套车》;夏日落雨的黄昏,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没有哪位住户对此提出抗议。

③和父亲如此大动静的爱好不同,学养蜂专业的母亲,业余生活却是那样安静——读书——全是文学类,四本一套的《静静的顿河》,各种版本、不同译者的,家里有五套。最独特的一套,是父亲出差时买给母亲的礼物。当时母亲亲过父亲,接过书刚翻看了两页,就笑得直拍大腿,说道:都说艺术是相通的,但隔行如隔山,喜欢音乐的搞不懂文学。这是盗版的。那一套《静静的顿河》,母亲对照人文社版金人译本,用红色中性笔将差错逐一勘正,并指给父亲看。这让父亲在谈论音乐之外,对文学也有了谈资。

④他们就这样度过了大半生,直到母亲离世。

⑤我不知道母亲的离去对父亲造成了怎样沉重的打击,但他把所有的乐器、唱片、功放、音响,都赠给了他和母亲曾就读的中学。业余时间,父亲就读母亲勘误过的那套《静静的顿河》。

⑥父亲退休的前一年,我差不多有十个月时间没有见到他。打电话给父亲,要么不接,要么就回复两个字:在忙。直到今年六月的一天,父亲发短信给我:来家。

⑦沙枣花全开了。

⑧父亲坐在阳台上,小桌上反常地没有摆放《静静的顿河》,而是其他的东西。他递给我一张纸。我吃了一惊:大粗黑的边框内,是纪委约谈父亲的通知书。我心惊肉跳地看完,发现日期是一年前的,这说明事情已经过去了。我轻轻地放下了那张千斤重的纸,愕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微笑着问:你看它像什么?

⑨我无语。

⑩父亲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错误的事情,这张纸看起来就会像一张讣告啊!你看抬头直呼其名,连同志’两个字都没有!是啊,谁会称呼一个疑似贪污犯的人为同志’呢?但是儿子你放心,爸爸是干净的,组织上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我是对得起你妈和你的。

⑪父亲将小桌子上的两本荣誉证书打开递给我,一本是嘉奖令,一本是三等功证书。他又把一个细绒包面的精致小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枚三等功奖章。

⑫父亲站起身,打开窗户,望向湖滨巷。沙枣花的香气扑进屋来,四处弥散,倒像是奖章证书自带香气,肃穆而严正,逼退了其他的任何气味。父亲坐下盯着我说:我学的是财会,干的是会计,工作几十年,坚持原则,得罪人是免不了的。有人告我的状,纪委查我的账,这很正常。关键是,自身要干净。现在有了结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嘉奖和三等功,也补发了。昨天,办理了退休手续。做人,要像你妈,把所有的错误都剔除干净,这样手脚才会干净。如果要贪,就要贪读书,像你妈一样,那样你的心才会纯净,才能安稳。讣告’和奖章,我希望你都带走。这两样东西,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你干警察,应该比我更懂得它们的意义。

⑬走出湖滨巷,满身枣花香。不用回头我都知道,背后,是父亲站在阳台上深情注视的目光。

(节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满身枣花香”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第②段和第③段,作者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4.品读全文,说说第1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三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汉堡港的变奏》(节选),完成各小题。

汉堡港是美丽的。岸上,一个个红色和黄色的建筑群;港口,碧蓝的海水翻卷起银白的浪花……

汉堡港是忙碌的。各国的船舶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码头上吊杆不断起落……但工人的脚步是稳重的。100多年来,汉堡港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寓丰富于单纯,多变化而又精密……就像成熟的乐队演奏熟悉的乐曲。

但有一次,汉堡港竟改变了它正常的节奏:港口、码头、装卸公司、服务公司频繁来往,电话不断:货主、代理、大小工头、理货组长和工人们都激动不已,甚至连正好停泊在港口,尊严而又自信的十几个老船长也打破常规,开了一条小艇,集体下海去了。

是什么引起了这骚动呢?不是惊涛骇浪,更不是台风。100多年的港口了,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它的节奏。

使得汉堡港改变节奏的,说也奇怪,是一条船。就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远洋货轮汉川号。码头上人头攒动,指指点点:汉川、汉川之声不绝,有的人还特地带了老婆孩子来,说是让他们见见世面。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童稚的欢笑,一下子使得汉堡港这支100多年的古曲焕发青春的明丽,奏出奇异而动人的旋律。

这是19784月的一个星期天。

故事却要从3月说起。

321日,汉川号在驶欧途中接到公司电报,返航时在汉堡港装运天津化纤厂成套设备,国内急用!

但抵港之后,港口却给安排了一些杂货。原来代理认为中国船根本运不了这套设备,因为这套设备贵重,而且极不规则,很多是超长、超高、超重件。任何一个部件有一点损坏或漏运,都要误工误时,损失严重。何况按照惯例,港口从来都把贵重的成套设备交给他们认为工效最高的德国船运。这话当然并未直说,说的是:这套设备任何一条船也装不下,汉川号’尽可以运别的货嘛。

但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认准了非装这批货不可。一是国内急需;二是成套设备运输费高;三是你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凭什么小看人!这话当然也没直说,说的是: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我们可以一船装走,我们行。

行不行,这可是国际港口,面对的都是专家,一张嘴就知道你有多少斤两,空话大话引来的只有讪笑。何况这是航海,是科学的事,有一点儿不实事求是,大海就要惩罚你,就会叫你船覆货沉,葬身鱼腹。这个字可是一字千金,开不得半点玩笑。

贝汉廷是有名的老船长了,他坚持说,外国人也不得不掂量掂量,于是一伸手说:拿来!”“什么?”“配载图。贝汉廷微笑着摊开图纸,行家一搭眼就愣住了,不由得脱口说了一声好!

这是一幅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形和数字,成千上万个部件,不仅各有各的装载部位,而且件件有尺码、有重量、有体积,件件有标号。

……

汉川号就是这样引起了汉堡港节奏的改变,为我国的海员,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于是就来到了4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在妇女和孩子的欢呼声中,那个交通小艇坐得满满的,绕着汉川号转,为的是让行家的眼睛记下汉川号甲板配载的各个角度。他们是那样不断地发出赞叹之声,好像着迷的观众围在舞台四周对心爱的艺术家喝彩一样。

而引起这样轰动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不但没有频频谢幕,反而连面也没露,满头大汗地躲在船舱里和政委、大副们一起商量怎样婉谢一定要上船拍照的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

今天想起来,是好笑的,拒绝人家给我们免费宣传。贝汉廷笑着对我说,可那会儿,思想就是没解放嘛。后来在我们离港时,他们还是从雷达站上进行了拍照,而且登在报上,说:这是汉堡港100多年来没有过的……他挥挥手,不肯说那些赞美之词,怎么也不肯。

(1)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是什么?“变奏”前先写“节奏”有何用意?
(2)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课文分析船长贝汉廷,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九三年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口。三十来人,全都灰头土脸,一人肩上扛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笑逐颜开的父亲赶忙上去握住一个年轻人的手使劲摇,说:辛苦了辛苦了。年轻人戴副眼镜,眼镜右边的架子骨折过,用黑色的棉线实施了包扎。尘灰没能掩住他脸上的羞涩,他慢慢把手抽离,指了指后面一个又矮又黑的中年人对父亲说:他才是工头。父亲愣了一下,看看面前的年轻人,又看看他身后的矮黑工头,扬了扬手说:到了就好,终于可以开干了!

我站在食堂门口,看着这群人默默打着地铺,我惊异于他们随身携带的那个蛇皮袋,仿佛一个聚宝盆,不停吐出来形形色色的物什:铺盖卷、饭盆、卫生纸、瓦刀、麻绳、灰铲……那个戴着断腿眼镜的人,他一共从包里掏出来几样东西:铺盖卷、一个包子、两套换洗衣服和几本书。

半个月不到,我就发现,这个眼镜其实啥都不会干,是典型的混在工人阶级里的寄生虫。他抹不了灰,修不了石,拉不了线,砌不了砖。他唯一能干的就是挑灰浆,一担灰浆在他肩上摇摇欲坠。他的瘦弱比父亲更甚:父亲瘦而矮,底盘低,风要撩起来得抄底;他瘦而高,肩膀以上基本都在风中,所以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如何抵御不被北风带走上了。一担灰浆从挑起到落下短短一百米距离,他能给你走出西天取经的九死一生来。

工地上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但凡有声音响起,那一定是工人们在诅咒这个戴断腿眼镜的四川老乡。

卢开智,整哪样,你是爬过来呢吗?

眼镜儿,整快点噻!你是蹲在那里吃灰浆吗?

挑灰浆的,麻利点嘛!属王八呢吗?

接下来,就是卢开智不停的应答声:要得要得,马上马上,快了快了——

这个在工地上地位和地基一样低的断腿眼镜,连在娱乐场所都不能翻身。工人们晚上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电视在我家客厅,黑白的,为了让电视的颜色更加五彩斑斓,父亲在电视屏幕上加了红黄蓝三色卡片。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卢开智基本都在靠门的最后一排,脖子不伸长,连包青天和展大侠都分不清楚。

这个时候,我都在里屋做作业。我最怕的是数学,特别是几何,一个扁平的图案,硬是要求你看出三维来,鼓着眼足足瞪了二十分钟,还是扁平的。不得已,只能求助坐电视前排的父亲。父亲拿过作业看了半天,摇着头说,我也不会。

场面尴尬,屋里的氛围瞬间就僵了,四川内江工程建筑队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父亲,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你不是人民教师吗?还是校长,你连道初二的数学题都不会?

突然门边一个声音响起:要不我看看?

父亲迟疑了一下,把手里的纸片递了过去,纸片几经辗转,最后到了那只细长粗糙皱皮发白的手中。

卢开智把眼睛凑到纸面看了好半天,一声不吭,父亲走过去一把从他手里抄过纸片,手指隔空对我一戳,说,去问你的数学老师,他一个挑灰浆的懂个啥。

卢开智抬了抬鼻梁上的断腿眼镜,仰头看着父亲,轻声说,一共五种解法,我是看哪种解法更适合他。

面对摆在面前的五种解法,我陷入了如何选择的艰难处境。卢开智应该是看出了我的心思,食指按住其中一种解法,说,这个吧!这是最简单的,也符合你现在的知识结构。我摇了摇头,选了最难的那一种,没其他意思,我就是想让我的数学老师看看,如今,我身后站着的可是风清扬。

那天数学课上,我的数学老师盯着我的作业沉思了八分钟二十五秒,其间共抬起头看了我四次,最后他说,你回去问问教你做题的人,这样简单的一道初中二年级数学题,有必要用到微积分吗?

教学楼一楼完成主体时,无双镇下雪了,悄无声息下了一夜。第二天,恰逢周末,静寂的校园里看不见一个人,几只麻雀在雪地上起起落落,那些平日里刺眼的脏乱和坑洼,都被贴心地一一掩盖。

我捏着父亲给我的十块钱,小心翼翼寻找着出去的路。转过蓄水池,我看见肥嘟嘟的操场上立着一架枯瘦的躯体,他正沿着篮球架慢慢挪动着脚步,远远看见我,他朝我笑笑,笑容里掺杂着白色的雾气,笑意也变得若隐若现。我朝他点点头,他扶了扶眼镜,嘴里喷出的雾气更粗壮了:恁个早就出门啊?出去买点东西,我答。今天歇工,雪太大了,大家都还在睡瞌睡哩!他又说。那你跑出来干啥?我问他。他紧了紧身上又皱又薄的西装,拢起手放在嘴边哈了一口气说,雪天多难得啊?不赶紧看看很快就化了。

从镇上回来,雪地上已经看不见他,雪停了,不过风还在,贴着地面跑,吹得雪末子四下乱飞。走到高处,我回身又看了一眼肥实的操场,居然发现了一朵玫瑰花,对,就是那人用脚走出来的一朵玫瑰花,正在呼啸的风中绽放。

这天,学校请建筑队吃饭,场面铺得很大。父亲喝了不少,拉着同样步履踉跄的卢开智到家里。他们俩先是坐在我家破了洞的沙发上骂工头,父亲又红着眼描绘无双中学未来十年的远景规划,他们还花了一个多小时聊周树人,意见大都不合,几乎是在争吵中结束了这个话题。

最后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副围棋,吹了吹棋盘上的灰尘,说:来一盘?卢开智一看到棋盘,眼睛直勾勾盯着父亲问:校长还会这个?父亲怅然一叹:无双镇地窄人稀,我十年未逢敌手。

棋局半小时就结束了。无双镇的独孤求败和四川内江建筑工程队的灰浆工人卢开智酒后对弈,行棋未到中盘便投子认负。胜者摇摇晃晃离开后,父亲盯着棋盘足足看了一个小时,还自言自语:为啥子输得这样快哟!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这个少年人的视角,展开对往事的追忆,极力渲染灰浆工人卢开智的神秘性和传奇性。
B.小说开头对卢开智所带的行李进行详细地介绍,只是为了突出卢开智物质的贫乏,表达对他的同情。
C.小说语言诙谐而内敛,如“他能给你走出西天取经的九死一生”,幽默的叙述中包含深沉的悲剧感。
D.小说在结构上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以质朴的描写来展开一个平常人的故事,朴素但感人。
E.卢开智在操场雪地上踩出了一朵玫瑰花,花儿“在呼啸的风中绽放”,这是他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2.有人说,小说主人公卢开智是建筑工程队中一名“不像工人的工人”。请结合文本,说说他的“不像”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那天数学课上,我的数学老师盯着我的作业沉思了八分钟二十五秒,其间共抬起头看了我四次,最后他说,你回去问问教你做题的人,这样简单的一道初中二年级数学题,有必要用到微积分吗?

4.为了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无双中学拟举办“无双印记”主题摄影展。如果能回到一九九三年,你最想定格的是小说中的哪个场景?
1)给所选场景拟一个名称,并简要描述。要求:①根据文本合理联想,描述场景;②名称不超过8个字,描述场景80字左右。
场景名称:
场景描述:
2)说明选择该场景的理由。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单独考试温州市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筋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淅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由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1.“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里的“小”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件小事”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如“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塑造了一位灵魂形象高大的车夫,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车夫的赞美。
B.在表现手法上,文章采用了散文常用的白描手法,对车夫的形象进行精雕细琢。生动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C.小说语言并不华丽,语言风格也不似鲁迅平时那般冷峻嘲讽,反而是属于那种朴素无华的风格,叙述也是以淡淡的语气,甚至有点儿轻描淡写的感觉,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感情的抒发。
D.小说利用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车夫的勤劳善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敢作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车夫这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

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烈⋯⋯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

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查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粝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注重环境描写,如莽莽丛林、漫天风雪、璀璨星光等,既展现了边境独有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小说叙述视角灵活,主要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蜕变过程,而欢迎仪式、哨长观察韩泽中等情节则采用了全知视角。
C.小说中间部分以倒叙的方式讲述韩泽中入伍原因、沈海洋坚守瞭望哨的故事,充实了作品内容,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
D.作品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
E.作品通过一名北舞大学生成长为普通哨兵的故事,讴歌青春的价值,引导青年建奇功、立伟业,成就辉煌人生,实现个人价值。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

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3.在小说中,有两个物象有过多次出场,它们分别是“红旗”和“北极星”。有人认为“红旗”是小说的重头戏,也有人认为“北极星”才是小说的重头戏。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原文作解析。
4.“青年,有一种青春,只有军营能给你。”小说中的军营——哨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请结合文本,归纳出哨所能使韩泽中不断成长的原因。
5.根据文意,在文本标题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补全标题,并说明理由。
补全标题:哨兵______
理由:______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单招单考宁波、嘉兴两地联考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语段,完成各题。

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父亲那个晚上在火车里遇到的神秘的先生。

我们是黑人。父亲西蒙·阿历克斯·哈利,1892年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农场里。作为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可以想象他的地位之卑微。当他吵着要去上大学时,祖父总共只给了他50美元:就这么些,一个子儿也不会加了。凭着克勤克俭,父亲艰辛地读完了预科班,接着又考取了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堡大学,勉强读到二年级。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父亲被召进教师办公室,他被告知,因为无钱买课本的那一门功课的考试不及格。失败的沉重负担,使他抬不起头来:也许该回农场去了吧?……”

几天以后,父亲收到客车公司的一封信: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父亲匆匆忙忙地去报到,上了布法罗开往匹兹堡的火车。显然,不积累点路费,又怎么回农场呢?

清晨两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一位穿着讲究的男子叫住了他,他说他与妻子都无法入睡,想要一杯热牛奶。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这人递给他妻子一杯,又递给父亲5美元小费,随后,慢慢地从杯中一口一口地呷着牛奶,并开始了交谈。

你从哪儿来?”“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这么晚了,你还工作?”“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太好了。做这工作之前你干什么?”“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这样交谈了半小时。

整个夏季,父亲一直在火车上干活,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学费,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又回到了格林斯堡大学。

他就被人叫进校长室。父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这位威严的人面前坐定。

我刚收到一封信,西蒙,校长说,整个夏季,你都在客车上当服务员?”“是的,先生。”“有一天夜里,你为一位先生端过牛奶?”“是的,先生。”“是这样的,他的名字叫M博西先生,他是那家发行《星期六晚报》的出版公司的退休了的总经理。他已为你整个一学年的伙食、学费以及书费捐赠了500美元。

父亲惊讶得目瞪口呆。这出人意料的恩惠使父亲不用再每天奔波于学校、打工餐馆之间,使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最后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纽约埃塔卡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30年后的一天,巧了,我也来到了《星期六晚报》社。那是这家著名的报社为我写的《马尔科姆自传》的修改问题请我去的。坐在豪华的大办公室里,我突然想起了博西先生,正是他的帮助,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当然,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着、认真。后来,他抓住这个机会,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苦,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也为我们兄弟姐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哥哥乔治是美国邮政定价委员会主席,妹妹朱丽叶是一位建筑师,露伊丝是位音乐教师。我本人呢,是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根》的作者。

(1)博西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结合上下文分析含义。
(3)“父亲”到列车上当服务员原想是为了积累点路费回农场,可干了一个夏天后,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想回学校学习了?请说明原因。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落脚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日,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摸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地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哦!

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凤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旱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
D.小说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对于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的相同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衣着讲究B.缺乏爱国情怀
C.附庸风雅D.对名著理解深刻
3.从小说内容能挖掘出的深刻的社会现状不包括(     
A.经济危机B.物价平稳C.动荡不安D.政府无能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护着/拉着)哥哥与三姐(躲在/坐在)墙根,(等着/看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考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

1.根据文意,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作答。
2.选文中提到了“庚子闹‘拳’”。“庚子”属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纪年法,其中“庚子闹‘拳’”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运动。
3.选文从哪几方面表现了母亲“并不软弱”的性格?
4.“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软而硬”矛盾吗?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不矛盾。“软”指母亲对儿女,“硬”指母亲对敌人。“软”和“硬”是母亲性格中的两个方面。
B.不矛盾。“软”指母亲善良,有爱心,能吃亏等好品质;“硬”指母亲坚强,做人做事有原则。
C.不矛盾。母亲坚强,临事有主张,是那种看起来“软”骨子里“硬”的人。
D.不矛盾。“软”和“硬”恰恰展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再写出一个母亲教育影响儿女的历史故事的名称。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