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975226

阅读《汉堡港的变奏》(节选),完成各小题。

汉堡港是美丽的。岸上,一个个红色和黄色的建筑群;港口,碧蓝的海水翻卷起银白的浪花……

汉堡港是忙碌的。各国的船舶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码头上吊杆不断起落……但工人的脚步是稳重的。100多年来,汉堡港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寓丰富于单纯,多变化而又精密……就像成熟的乐队演奏熟悉的乐曲。

但有一次,汉堡港竟改变了它正常的节奏:港口、码头、装卸公司、服务公司频繁来往,电话不断:货主、代理、大小工头、理货组长和工人们都激动不已,甚至连正好停泊在港口,尊严而又自信的十几个老船长也打破常规,开了一条小艇,集体下海去了。

是什么引起了这骚动呢?不是惊涛骇浪,更不是台风。100多年的港口了,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它的节奏。

使得汉堡港改变节奏的,说也奇怪,是一条船。就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远洋货轮汉川号。码头上人头攒动,指指点点:汉川、汉川之声不绝,有的人还特地带了老婆孩子来,说是让他们见见世面。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童稚的欢笑,一下子使得汉堡港这支100多年的古曲焕发青春的明丽,奏出奇异而动人的旋律。

这是19784月的一个星期天。

故事却要从3月说起。

321日,汉川号在驶欧途中接到公司电报,返航时在汉堡港装运天津化纤厂成套设备,国内急用!

但抵港之后,港口却给安排了一些杂货。原来代理认为中国船根本运不了这套设备,因为这套设备贵重,而且极不规则,很多是超长、超高、超重件。任何一个部件有一点损坏或漏运,都要误工误时,损失严重。何况按照惯例,港口从来都把贵重的成套设备交给他们认为工效最高的德国船运。这话当然并未直说,说的是:这套设备任何一条船也装不下,汉川号’尽可以运别的货嘛。

但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认准了非装这批货不可。一是国内急需;二是成套设备运输费高;三是你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凭什么小看人!这话当然也没直说,说的是: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我们可以一船装走,我们行。

行不行,这可是国际港口,面对的都是专家,一张嘴就知道你有多少斤两,空话大话引来的只有讪笑。何况这是航海,是科学的事,有一点儿不实事求是,大海就要惩罚你,就会叫你船覆货沉,葬身鱼腹。这个字可是一字千金,开不得半点玩笑。

贝汉廷是有名的老船长了,他坚持说,外国人也不得不掂量掂量,于是一伸手说:拿来!”“什么?”“配载图。贝汉廷微笑着摊开图纸,行家一搭眼就愣住了,不由得脱口说了一声好!

这是一幅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形和数字,成千上万个部件,不仅各有各的装载部位,而且件件有尺码、有重量、有体积,件件有标号。

……

汉川号就是这样引起了汉堡港节奏的改变,为我国的海员,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于是就来到了4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在妇女和孩子的欢呼声中,那个交通小艇坐得满满的,绕着汉川号转,为的是让行家的眼睛记下汉川号甲板配载的各个角度。他们是那样不断地发出赞叹之声,好像着迷的观众围在舞台四周对心爱的艺术家喝彩一样。

而引起这样轰动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不但没有频频谢幕,反而连面也没露,满头大汗地躲在船舱里和政委、大副们一起商量怎样婉谢一定要上船拍照的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

今天想起来,是好笑的,拒绝人家给我们免费宣传。贝汉廷笑着对我说,可那会儿,思想就是没解放嘛。后来在我们离港时,他们还是从雷达站上进行了拍照,而且登在报上,说:这是汉堡港100多年来没有过的……他挥挥手,不肯说那些赞美之词,怎么也不肯。

(1)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是什么?“变奏”前先写“节奏”有何用意?
(2)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课文分析船长贝汉廷,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②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后来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

③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地两所学校的课。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这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④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教的经书。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一举一动,都有规律,做人认真得很。举一例说;昔年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很多,佛号所需很少。他就要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请勿笑,这是做人认真至极的表示。

⑤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认真,十分像样。

(选自《丰子恺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李叔同先生出身于富裕之家,立意要做翩翩公子,所以他十分讲究仪表。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C.文章开篇点题,首段总领全文,对下文叙述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D.文章的标题就是行文的线索,“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李叔同先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
2.下列对第②段中引用李叔同写的词《金缕曲》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缕曲》一词体现了祖国当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境况。
B.引用《金缕曲》说明他曾经也是豪气满怀的爱国青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引用《金缕曲》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D.引用《金缕曲》说明他学习西洋文化时不忘本,仍然钻研传统诗词。
3.下列最能表现李叔同人物性格突出特征的一项是(     
A.认真B.热爱音乐C.细心D.端正大方
4.下列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动作描写,“轻轻摇动”“慢慢地坐”这两个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弘一法师的慈悲情怀。
B.表现了“他”认真至极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间接流露出作者对弘一法师的敬爱之情。
C.运用间接描写,写出“他”对于一件事,要做就做得彻底的认真性格。
D.表现李叔同出家之后,做人做事更是一丝不苟,以实际的佛教修行践行着众生平等、悲天悯人的佛教信仰,丰富人物形象。
2024-08-1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清山担担人

刘力

①去过江西三清山的人,都记得女神峰、巨蟒峰、三龙出海”……三清山钟灵毓秀,清幽天下。

②距第一次登三清山已过了三十多年,数次领略奇观,不经意间,心底留下了一份特别的印记:那就是常年行走在大山里的三清山担担人,那些挑着物资送至山上各个角落的人们。

③担担曾是三清山红火的行当,担担人很多。我认识的老钟自幼担担,一担四十年,直到担不动了,才在山下开了间餐馆。近年来,交通条件好了,担担队伍渐渐少了。为了把这古老的行当保留下来,老钟组织了一支担担小队,还开通了在线下单服务。

④如今的老钟已是山间名人,当地人说他自编减压挑担舞,担担也能当网红。老树发新芽,网络技术赋予了担担人新的内涵。

⑤最近一次游三清山,在山路旁一间生意红火的餐馆,我第三次见到老钟。他说,几十年了,脚板已经与土地密不可分,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侄子在担担小队担担。你是文化人,能不能写写三清山,写写新农村?如今的日子好着哩!老钟对我说。

担不动了,才开了个小店,就两桌,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游客路过可在这里憩憩脚,喝口水,不要钱。

⑦老钟领我到屋中。屋里有他挑破的几副担子,还有穿过的红马褂。老钟摸着这些物品,看得出他心中的不舍,那是他一生执业的纪念品。

⑧望着上山的路,他笑着说:还有不通车缆的角落,还是需要担担人。山里有需要,可用手机精准下单。我这个老头还想挑几个来回,还想当导游,还想与天南地北的游客聊天……”

⑨看着凝神的老钟,我忽然有种冲动,想把他几十年担担的身影记录下来。哼着担担的号子,老钟取出了自酿的米酒,取了长凳,邀我同坐。我们聊起了许久前的两次见面。

⑩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慕名来到三清山下。景区尚未开发,更无索道,自恃年轻的我拾级而上,两小时不到便气喘吁吁,望峰兴叹。正在这时,一阵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歌声由远及近,一位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来到身边,头戴遮阳帽,身穿红马褂,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担子随脚步晃悠,神情轻松。

怎么不走了?一起走吧。就这样,我认识了他,三清山担担人小钟。

⑫三清山担担人早晨6点出发,往山上送粮草,登千余米高峰。八小时往返,每天可挣五十元,那个时候这个收入挺高。小钟家里五代担担人,他自小便跟着担,春夏秋冬、寒暑风雨从无间断,那时已担了六年担。累不?”“习惯了,不干活还觉得少了什么。

⑬一路走一路聊,他指着远处告诉我,那是天狗望月,那是生死相依”……他说,游人时常与他结伴,一路欢声笑语,还有不少合影。小钟的快乐感染着从不相识到相识的游客。同路行同快乐,游客快乐我幸福,小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⑭十五年后,第二次登三清山,同伴约坐索道,我却执意迈步而上,期许能遇到小钟。他也人近中年,还在干担担营生吗?许是缘分,在一处驿站,店主说:老钟今天来,快了。半个小时不到,果然见到了他。

⑮他结实了许多,皮肤更黑了,脸上爬上了些许皱纹,还穿马褂,换了草帽。他依然豪爽,对我说:怎么不走了?一块走。这话听起来太熟悉。

⑯一路走一路聊,他结婚后有了两个娃,都上学了。他依旧边走边解说,中年的他,挑担伴歌依旧踏实,只是步伐比年轻时缓了点,说到三清山的开发,游客日多,便全身是劲。

⑰到达营地,他请我在石凳上小坐,毛巾擦汗、草帽打扇,兴冲冲地给我唱山歌。歌词没听明白几句,却引来了我先到的同伴,老钟站中间,我们合了张影。

⑱又是十几年过去。三见老钟,那些山歌调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尽管歌词记不清或从来就没有听清晰过。看看眼前朴实憨厚的老钟,我忽然觉得,三清山的美里有属于老钟的一份,他用扁担丰满了人们对三清山的印象。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概括“我”与老钟的三次相见过程。
(1)第一次: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__
(3)第三次:________
2.作者登三清山旅行,为什么留下的“一份特别的印记”是“担担人”?
3.请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
4.本篇文章并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老钟作为“最美新时代劳动者”的候选人,请为他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时节是情

刘平

那年六月,高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怎么可以……”

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5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2.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4.文章第七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2024-08-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