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湖南近代人才辈出,缘于楚湘文化的熏。是的,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丽多彩的楚湘文化。倘若你从湘江上游舟顺流而下,使人领略的不只是群山莽莽、江水滔滔、白帆点点、【鱼歌】阵阵,更使人强烈感到的是行进在一种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沉郁围中,九嶷山美丽的传说,九山静绿泪花红,永远寄托着人们的期待;永州八记旧址,虽经【沧桑】,而风物犹存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名句,道出了它在历史文化上的特殊地位;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琅书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读书报国的志向,像圣火一样永不熄灭;屈子祠畔年年龙舟竞发,穿越文化的【浩瀚】森林,上下求索,寻找智慧之树。济世之策;岳阳楼上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使后来者无不为之倾倒……你看,湘江承和(     )着多么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真乃一步一个【典籍】,一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谱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最丰富、最生动的书页。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湘江两岸的优秀儿女,在这浓郁的文化熏陶下,从(     )伊始,就有一种忧国忧民、报国救世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有一种无私奉献、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无论是维新变法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的伟大英烈,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承袭着楚湘文化的血脉,又【迸发】出新的灿烂光辉。百多年间湘江流淌的历史胜迹,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梦幻般的神奇,更宝贵的是对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理解和(     )。恐怕这才正是湘江的永远的魅力所在。

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我反复追慕那          的壮志豪情,反复感念那          的恢弘气魄,反复体味那          的英勇精神。我深感橘子洲处处印着英雄伟人的足迹,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都可呼吸到英雄的气息,都会使人【心扉】产生剧烈的律动,获得一种感悟,一种奋进和升腾。

湘江北去,岁月静好,涛声依旧,它既流着昔日的陈,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熏táo             丽guīB.舟piān             围fēn
C.琅láng             zàiD.流tǎng             liàng
2.语段中加方括号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鱼歌             沧桑B.潇湘             浩瀚
C.典籍             抱负D.迸发              心扉
3.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淀             年青             弘扬B.积淀             年轻             传扬
C.积淀             年青             传扬D.积淀             年青             弘扬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辈出B.风物犹存C.忧国忧民D.岁月静好
5.将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6.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瑰丽多彩的楚湘文化。
B.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
C.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
D.它既流淌着昔日的陈酿,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二轮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2 . 下列各句中,表现手法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B.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借代)
C.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比喻)
D.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3 . 下列对诗歌、歌词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C.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D.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①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②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③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瘦而安详。

④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⑤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⑥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⑦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⑧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⑨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⑩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有删节)

【相关链接】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题目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分析哪些事情体现了他是一个“隐退者”。
2.文章第④段只有一句话“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试分析一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课堂上的林庚展现出了怎样的魅力,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4.文中多处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从全文看,林庚先生作为一个“隐退者”,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气质?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联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闪光的戒指

顾振威

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将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嘴还唱着:金子盒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是鸡叼了?是狗街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60块,我干一年农活也分不到60块。

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干活。

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弓。大冷天,砭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1976年的冬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还了李婶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她还将笨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弹指间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她又想起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上戒指了。

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我不满地嘟哝道,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商量?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是这样的,现在都实行火葬了,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就能盛骨灰了,再用棺木盛骨灰盒不是浪费吗?我想把棺木卖掉。

在母亲的坚持下,上好的棺木被人买走了。

后来,我的70多岁的老母亲进了趟县城,她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

母亲还兑现诺言,给她的儿妻买了枚闪光的戒指。

(《青少年日记》2010年第07期)

1.阅读全文,简述题目“闪光的戒指”的含义。
2.仔细阅读选文,请将文章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
借戒指→___________→赔戒指→___________→还戒指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当母亲将血汗钱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
(2)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过来,双手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母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5.文章结尾,母亲“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谈谈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中职学校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你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面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有力气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了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双手砰地撑在那辆越野车的保险杠上。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没有可以分享的快乐,只有独自承担的磨难。现在的软弱正好证明,你一直是那么坚强。

(节选自兰晓龙《士兵突击》)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用得着你施舍吗?
施舍:______
②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
平和:______
2.依据选文分析为什么伍六一哭了,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3.依据选文分析“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一句中伍六一为何而“笑”?
4.选文中的许三多具有哪些品质?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4月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第二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③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④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⑤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⑥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⑦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⑨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因为他认为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C.“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D.第⑥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E.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作者著文追怀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所做的事情感
周定一写《南湖短歌》面对国难的痛苦,思念家乡
联大女生_______家国之思及抵御外侮的豪情
_______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宣传抗战唤醒国人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
冯友兰、朱自清________勉励学子报效国家
闻一多静心读书不下楼_________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对师生起着激励和劝勉作用。请你全面理解这篇文章,为西南联大拟一则校训,并说明理由。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职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拾荒者的编织袋

唐淑婷

将背压成山的姿态

鼓鼓囊囊的梦想

塞满       不可降解的乡愁

A.诗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人物——“拾荒者”,“拾荒者”大多无依无靠,靠捡拾可回收的东西维持生活。这首诗选题新颖,立意高超。
B.诗歌第一行中“将背压成山的姿态”,可见拾荒者背着的编织袋非常沉重。
C.第二行中,诗人把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比喻为“鼓鼓囊囊的梦想”,此比喻极为精妙,暗喻了拾荒者的美好愿望。
D.诗人用“不可降解”来形容“乡愁”,垃圾可降解,乡愁不可降解,可见拾荒者早已把故乡抛之脑后,对故乡没有眷恋。生活的压力、人生的无奈,被这四个字一语道破。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职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的故事

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仍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这让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中的词
(1)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难堪:__________
(2)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抢眼:__________
2.第2段中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们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3.文章3段中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情?
4.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5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5.请根据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议论。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试题乙(A)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本文标题“合欢树”,可为什么直到文章开头中间才提到合欢树?
2.当邻人们劝我看合欢树,“我心里一阵抖,还是谁说手摇车进出不太容易。”如何理解作者的心理反应和回答?
3.第二段中加点字“竟”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选文中突出描写的细节是____________。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是____________
5.第二段选文中有两个体现母亲对合欢树情感的词,它们是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分别反映了母亲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表现了母亲______的情感。
6.本文作者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
7.分析“我心里一阵抖,还是说手摇车进出太不容易”一句话使用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8.“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法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024-09-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