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1.课文的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哪些特点?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4.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的儿子(节选)

20121118

清晨,天刚蒙蒙亮,罗阳便忙开了,不停地打电话,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早餐后,他再次了解了歼一15的状态,将情况向中航工业领导做了汇报。上午9时,罗阳他们登上了飞往辽宁舰的直升机。

直升机继续在降低高度,一个海上巨无霸突然在左下方呈现。随着身的大坡度转弯,罗阳觉得海面像要倒立过来似的,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涌……

直升机再次调整飞行高度,对着辽宁舰着落区飞去,几秒钟后,准确地在1号黄色圈内着陆。

歼-15总设计师孙聪的身影第一个出现在机舱口旁。孙聪拍着罗阳的肩膀,开起了玩笑:宝贝女儿’马上就要出嫁了,等着你这当父亲’的来参加盛典呢!

罗阳回了句:有你总师在,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1119日至21

上舰后,舰上的副航空长李晓勇便带着罗阳走遍了航空部门的每一个岗位,他指着身穿不同颜色服装的舰面人员,告诉罗阳:这些官兵头盔、马甲、长袖套衫的不同颜色以及背后不同的符号和图案,表明他们各自不同的战位和职责。比如,绿色代表起降和飞机维修战位,红色代表着危险和安全管控战位,紫色代表着燃油补给战位,等等。由于航母独特的环境,舰载机飞行员与舰面人员的交流,还必须靠特种动作来完成。仅起飞动作就需要65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李晓勇带罗阳来到起降电视监控室。视频记录监控员为罗阳放映了歼-15通场试验”“模拟着舰试验时的实时影像:海空之间,身姿矫健的歼-15,低空或超低空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次次从辽宁舰的后部飞入并从空中通过甲板……看着视频上歼-15的各种起降状态及相应参数,罗阳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李晓勇在一旁赞扬道:“‘空中飞鲨’是个棒小伙儿,每个动作都近乎完美!

那几日,白天,罗阳手里拿着小本子,逐个细致地检查航母上的所有监测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系统的检测;晚上,他又参加海试协调会,及时和参试人员沟通情况。罗阳还走访了海试指挥员、军代表和航空部门的官兵,询问他们对今后舰载机发展的需求和全寿命周期保障的要求,他在为空中飞鲨后续保障工作提前做准备。……

1122

夜深了,罗阳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张副司令员的话语又在耳旁回响:这是所有海军官兵和50万航空人期盼已久的一个日子!

是啊,三代航空人半个多世纪来创业图强、呕心沥血,为的就是这一天!

睡意全消,罗阳索性起床,穿过走廊,顺着梯子,来到舰岛平台上。已经许久没有如此真切地仰望夜空了。今夜,一轮明月悬挂半空,清辉如瀑,衬托着航母雄伟、威武的轮廓。

身后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罗阳觉得有几分熟悉,紧接着,一个身影出现了,罗阳喊了声:孙聪!

你怎么在这里?孙聪迎了过来。

罗阳说:睡不着啊,上来吹吹风。

紧张了吧?孙聪调侃道。

你呢,你怎么也不睡?也紧张了?罗阳笑了。

不是紧张,是激动!孙聪纠正道。

罗阳应声:对,实在是无法平静!

孙聪与罗阳有着不平常的交情,他俩被戏称为四同:同年出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几乎是前后脚进入同一个工作单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同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共过事。以此计算,他们已经有着整整30年的深厚情谊。尽管2002年罗阳调离沈阳所,出任沈飞公司党委书记,但这两个主机厂、所的工作任务,依然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特别是近5年来,孙聪是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是该型号的研制现场总指挥,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生产,共同的任务和使命更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明月不知什么时候躲进了云层,几颗星星在天空闪烁。

尽管从来没有打过仗,不过,现在我也已经感受到当冲锋号即将吹响时,趴在战壕里的战士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孙聪像是自言自语。

亢奋、热切,同时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罗阳说。

不过,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战斗!孙聪在袒露自己的心怀。

所以,既渴望,心里的压力又特别大!罗阳激情澎湃。

哗——哗——

哗——哗——

涨潮了,可以听见浪头拍打船舷发出的令人激奋的涛声……

1123日至24

……

罗阳手搭凉棚向右前方瞭望,其实他不是在瞭望,而是在侧耳倾听,随着远处传来的熟悉的低沉的轰鸣声,海天之间一个黑点儿,正在朝航母移动。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一下便判定那是一架空中飞鲨

轰鸣声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楚飞鲨矫捷的身影。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03号试飞员娴熟地操纵着战机,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 后上方,进入下滑道,迅速下滑……

罗阳觉得自己的心揪紧了,热血一个劲儿地在翻滚。他知道03号试飞员这一,不仅在考验试飞员的心理素质与技能,同时也在考验着舰载机的性能与质量。

908分,惊心动魄却又精彩万分的一幕出现了:

500……300……100

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成功啦!

成功啦!

舰岛上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有人在拥抱,有人将工作帽高高地抛向天空。……

1125

……

罗阳靠在后座上, 近的大连友谊医院疾驶。

脸色苍白,闭着双眼。

小王不断地说着:罗总……快到了……”

罗阳费力地睁开眼睛,像是要交代什么,嘴角轻轻动了动,却欲言又止。此刻,或许为了分散大家的担忧,罗阳轻声说:今天大连怎么不堵车?

小王告诉他:今天是周末,罗总。

罗阳轻轻叹了口气,唉,我都不知道星期几了……”

这是罗阳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500米·……200……100……当离医院不到50米时,罗阳喘不过气来,昏厥了过去……

小王从车上跑下,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医生……”

大家将罗阳抱到担架上,来不及进急诊室,在门诊大厅里,医护人员对罗阳实施紧急抢救……

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A.“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这一句写出了罗阳不忘使命的军人气质。
B.“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这一句化用苏轼的词,写出了人们对罗阳的不舍之情。
C.“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一句中“战机”的呼啸符合罗阳的身份。
D.“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标题,写出了罗阳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请找出文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归纳罗阳的性格特点。
3.想一想罗阳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并探讨产生这些精神品质的原因。
4.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场景,给人以强烈的临场感。阅读下列语句,试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1)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2)500米……200米……100米……当离医院不到50米时,罗阳喘不过气来,昏厥了过去……小王从车上跑下,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医生……”
5.有人说:“‘国家的儿子’,是作者对罗阳‘身份’的定位,更是对其短暂而壮丽的人生的褒扬。”阅读课文,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下面的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中的《“探界者”钟扬》,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32604版,有改动)

1.节选片段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2.第十一段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钟扬怎样的性格特征?
3.从文中可以看出,钟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一九六三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十三天雨,雨量达二百五十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十一万亩秋粮绝收,二十二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住: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

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道: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副书记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副书记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三十六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阅读文中“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一段,思考本段是如何刻画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的?
2.“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本段中,作者引用老贫农怀念焦裕禄的话有什么作用?
3.请品味“当焦裕禄用他那干瘦的手握着张钦礼,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着他时,张钦礼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一句中“失神”和“充满深情”的表达效果。
4.本文人称由最初的第三人称转变为最后一段的第二人称,思考这一变化有什么好处?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下面的文章选自付毅飞的《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相继担任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并参与领导了其他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

198510月,当我国又将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后,时任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

这个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

那时,美国和法国垄断着国际宇航发射市场。然而1986年,世界航天界的4次大爆炸,使欧美诸国陷入低谷,却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发射外国卫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技术合作。为此,中国航天人除了要懂研制发射卫星,还要学会跟国际商业客户打交道。孙家栋扮演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中国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准备让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落到了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孙家栋肩上。

当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双方对一些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并未达成最终协议。一个月后的第二轮会谈,地点从北京移到了华盛顿。

谈判刚一开始,美方主动进攻,气势逼人。孙家栋带领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坚决反驳对方的中国发射卫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观点。双方僵持不下,谈判在拉锯中进行,一直持续到当年圣诞节前夕。

孙家栋注意到,许多美方代表预定了1220日旅游度假的机票,对谈判越来越没耐心。他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制定了拖延战术,从上午谈到下午、下午谈到晚上,寸步不让。1219日,美国人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在楼上都能听见美方代表与焦急的家人,为调整出游行程而大声争论。这天,无心恋战的美国人终于签署了协议。

199047日,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美国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

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家栋笑道:“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为中国北斗、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操劳奔波。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选自《科技日报》2019919日,有改动)

1.阅读文段,概括主要内容。
2.文中使用“生意人”来形容孙家栋,有何特殊意义?
3.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的理解。
4.请结合社会现实,谈一谈当代青年人如何向楷模学习。
2024-06-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A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B

20011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

……

9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A)段是文章的开头,概括了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属于新闻结构中的______     部分。这几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报道了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若将(A)段中的第二段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B)段中的最后一段具有什么意义?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事件,而这篇报道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下面的文章选自叶兆言的《手机阅读并没有那么可怕》,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读书节,都举办形形色色的读书活动,号召民众读书,不遗余力地宣传读书意义。中国人曾经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古语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相信读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惜这些年的行情完全变了,我们的媒体上经常会表达出这样一种遗憾,那就是中国人好像都放弃了阅读,与其他国家的民众相比,反而是外国人更乐意阅读。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说俄罗斯人躺在草地上读诗歌,法国人和日本人都在地铁上看小说。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事实显而易见,全世界都在低着头用手机阅读。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和中国人一样,都在目不转睛地看手机。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潮流,算不上什么好事,也未必就是了不得的坏事,它只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因此,只是讨论应该不应该在手机上阅读,完全没有意义,可以进行一番讨论的,也许只能是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究竟能读到一些什么。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母亲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作为一名著名作家的哺育者,也喜欢看些小说,不过从来不看他写的那类小说。鲁迅的小说曾经很流行,而她看的小说同样也很流行,在报刊上拥有更广泛的读者。同样是小说,它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着不一样的品质。在评论家眼里,在文学史上,鲁迅母亲看的那些小说可能都是低俗的,不入流的,但是鲁迅先生并没强求母亲提高文学口味,强求她去读自己写的文字,强求她去读他心目中认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什么呢?因为鲁迅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写作是自由的,阅读也是自由的,人有选择自己要读什么的基本权利,即便是儿子,也没权利强求母亲去读什么。

基于这样的认识,所谓为读者写作,有时候就可能非常可疑,就可能是一句十足空话。迎合读者,读者要读什么,我们作为写作者就为他们写什么,完全有可能会变得非常不合适,非常不正确。毫无疑问,作家必须要有理想,他永远都是在为潜在的读者服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者和读者都是在寻找,都在寻找他所认同的东西。作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认同,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认同,大家各司其职,大家各取所需。换句话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有时候就像鲁迅母子,母亲要读她想读的东西,而儿子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

我离开大学以后,在出版社当过编辑,深知读者趣味的不可捉摸。对于写作者来说,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方面,我们不知道读者想读什么,觉得自己很努力,在充分地为读者着想,实际上,更可能是盲人摸象,是想当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以为是的困境中,我们盲目地生产,结果读者根本不接受那些为他们定制的产品,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理睬我们。我们的辛苦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个笑话。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聪明地知道读者需要阅读什么。出版社因此可以赚钱,因此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明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流行和时髦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但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不可能免于利益的诱惑。

……今年88日,中国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权威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有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数字出版增加了30%,这个数据与手机阅读是可以互动的。期刊减少了5.21%,报纸减少了10.27%,这个数据同样是与手机阅读有关,那些报刊上姗姗来迟的新闻和八卦,既然都可以在手机上读到,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手机呢?而且,这些数据说的是2015年,甚至是2014年,2016年又会怎么样呢?当然还是应该增加的继续增加,应该减少的继续减少。因此,这份看似对纸媒仍然还抱有信心的乐观报告,透露的却是并不太乐观的信息。

最后还是回到手机阅读上,首先,我想表达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意思就是,手机阅读并不像媒体上认定的那样有害,它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其次,手机阅读并不能表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什么本质改变,手机上确实有很多无聊信息,无聊是因为有无聊的需求,有无聊的供给。手机屏幕只不过是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又是更加数据化地演绎了人们的阅读生态。它代表着我们有可能更快地读到你想读的东西,它更方便,也更直截了当。

……我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但是说什么也不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没有立锥之地,不相信文学会因此就死亡了,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如果阅读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选择更优秀的文学;如果写作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选自20161016日澎湃新闻•专栏,有改动)

1.作者是如何看待全民用手机阅读这一社会现象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鲁迅母亲读小说的经历,这个例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些数据,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请谈谈对此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八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铁人张定宇

李春雷

大年三十。傍晚7时,办公室。

吃过饭,张定宇突然想起,要与病房里的妻子视频,说几句安慰话。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

他擦擦眼泪,使劲摇晃麻木的脑仁,想出了几句温柔话。可刚刚酝酿好情绪,电话响了。

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乘军机星夜驰援,3小时后降落。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接奔赴金银潭医院。

少顷,电话再响: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也将进驻,凌晨2时抵达!

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

放下电话,急速召集人马,分头行动,再次冲锋。

真是武汉有幸、天道垂青。前些天,他已经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这个提前量,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了他的大忙。

想到这里,心底涌上一阵职业的自豪。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的确,张定宇提前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太果断了,太给力了。

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真正的责任感!

日历翻至125日,大年初一。

这是全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欢乐之夜,人们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可张定宇和他的战友们,却不能停下。他们要立即清洁消毒、摆放物品,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好准备。

1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

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入驻另外两个病区。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线48小时,张定宇兵不解甲,马不停蹄!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

只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了,特别是双腿僵硬,如假肢般愈发不灵便。

上楼时,必须用双手紧握栏杆,用力地拉、拉。有一次,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

128日早上8时,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

简短地汇报完工作后,大家准备四散而去、各就各位。但这一次,张定宇破例要求大家留下,似有话说。

人们颇感意外。

而他,却又吞吞吐吐,足足一分钟。

众人纳闷了。这完全不是张院长的作风啊,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局促啊。

他停顿一下,慢慢张口。

兄弟姐妹们,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再不说,可能要耽误大事。

大伙儿瞪大眼,眼神里翻动着惊疑的问号。这些年来,单位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的事情。对于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张院长在,便没有什么大事。就像现在,天大的事,不也是他在硬挺挺地支撑着吗。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

大家一惊,会场一片寂静。

我是……渐冻症!

什么?什么!大伙儿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是的,渐冻症,前年确诊。他缓缓地、平静地说,医生告诉我,或许还有六七年的寿命。现在,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人类罕见病。此病多为进行性发展,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住,直至身体僵硬、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无法医治。

在座都是医生,谁不明白呢。

联想他这些天来的异常行动,大家恍然大悟。张定宇沉默少许,接着说:我向各位兄弟姐妹道歉啊。这两年,我脾气不好,批评你们太多,你们都受委屈了!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白衣执甲,冒死前行。

最疲惫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张定宇就仰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与妻子视频聊天。一是问候,二是排解压力。

疫情过后,我陪着你,好好休息。

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只是我脾气不好、急躁、不服输,老毛病改不了。

这才是武汉人。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

别提传染。我不想听!

好吧。张院长英明,张院长能干。在张院长领导下,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金银潭永远风平浪静。

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却没有声音了。

再听,却是一串串呼噜声。

他睡着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年三十”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开情节,使过年应该具有的祥和气氛与疫情的暴戾来袭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倍感紧张。
B.“这个可怜的女人啊”,“可怜”二字表达了张定宇对被疫情感染后身患重病妻子的怜惜,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
C.“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时时”暗示了他病情日益加重,也表现了他的操劳忙碌。
D.“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别提传染。我不想听!”“传染”一词看似相同,但在各自的语境中意思却截然不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描写张定宇要与妻子视频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他因无法照料病重的妻子而产生的愧疚之情并照应结尾。
B.“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疫情的严峻和气氛的紧张。
C.“我的身体出了问题……”“我是……渐冻症!”两句中的省略号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
D.“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张定宇妻子用一语双关的形式表现了对武汉恢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包含着对丈夫工作的肯定与赞扬。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 第1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这天,外面的大雪下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雨,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雨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以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1)下面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主要截取了雪夜部署工作和雪天送粮两件事,突出反映了焦裕禄勇于担当,始终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风范。
B.“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既突出了风雪时间之长,也表现了焦裕禄忘我的工作精神。
C.“我是您的儿子。”这一经典的细节描写、动人的情感表达,即使过去了半个世纪,在今天听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D.在毁灭性的天灾面前,共产党人始终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和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的屈辱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旧社会罪恶的控诉。

(2)选文展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3)请指出文中画线句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 第1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讯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响应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
B.与美国“凤凰”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
C.“天眼”结构庞大,精密度高,项目工序繁杂,在选址、论证、立项、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以避免出现任何瑕疵。
D.文章围绕“时代楷模”这一主题,依托“天眼”项目的研发展开叙述,旨在突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通过阐述“天眼”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南仁东勇于献身科学的无比崇敬之情。
B.“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C.文中多处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划分写作版块,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2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