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

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选自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

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
2.分析选文第三段划线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选文第四段属于新闻的什么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历史的陈迹”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课文标题的含义。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②从能源的南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的两倍以上。

③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可燃冰终于翻了身。科学家们想此前不论是在实验室里的,还是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都是人为环境中产生的,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是否有天然的可燃冰生成?况且,这种条件在自然界还真有不少,例如永冻区、冻土带、海底地表层等等,就连彗星上也不能排除。由此推测,自然界中应该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果真,1968年,人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的麦索雅哈气田(现已关闭)发现了它的身影,这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一个典型的实例。

④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现在巴不得其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规模开采,但是可以预见,利用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

⑤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

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

⑦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关于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列数字       作比较B.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D.作比较             举例子       下定义
2.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气藏,并且随着这一发现,转变了人们对“可燃冰”的价值的认识。
B.选文中,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准确地判定出“可燃冰”存在的具体位置,并成功开采。
C.根据上文可知,“可燃冰”终于翻了身,说明人们对它不再是讨厌,而是好奇,并由此展开探究之旅。
D.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只要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就能自然形成“可燃冰”。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文末提出全文的核心观点:对于“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一定要谨慎对待。
B.对“可燃冰”的钻采和利用工作是实现以“可燃冰”来“解千年忧”的关键所在,因此只要全力以赴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C.人们对“可燃冰”的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好奇到讨厌,最后到喜欢的曲折过程。
D.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海啸频发,是开采“可燃冰”造成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开采“可燃冰”旳泄露了大量甲烷气体。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科技新闻,在写作上体现出新闻性,其是文章末尾,对于“可燃冰”的开采、运输、可能造成的灾害等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上的报道。
B.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科学性,首先是内容的真实性,其次是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最后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说明具体形象。
C.作者采用规范的新闻文体,向读者介绍了“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的额价值以及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的可能性,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通俗形象。
D.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通俗性,本文重点介绍“千年能源忧”的基本情况,还介绍了人们对于气水化合物的一系列探究历史,语言生动活泼,使这篇新闻具有故事性。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0年青霉素开始用于临床,几十年来,它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功绩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多中心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平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造成了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已经达60%一70%。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时药性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全球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选自《大众科技报》)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通过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通透性,进而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来抑制感染。
C.抗生素在抑制细菌感染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菌的进化,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
D.在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2.根据文意,对“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细菌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耐药性细菌的大量出现,会使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80%-90%,而国际上的正常水平约为30%。
B.耐药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人类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细菌斗争。
C.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极为突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D.耐药细菌毒力极强,人体受到它的感染后,无药可治,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多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5.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职业学校2010-201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典型的例子:无论饭前饭后都必须照相的,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

如今,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悄然兴起。

除了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a 刘瑞生认为,这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一种潮流。

b 在坚定地反对这种快阅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质疑,在没有数字阅读的时代,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去选择阅读经典?但江晓原认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无止境地将它贡献给网络信息,客观上还是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c 不过,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帕尔弗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些假设很可能是错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他们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如何感受新闻: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

关于网络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要提醒用户:你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它。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刘瑞生认为,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 d 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刘瑞生坦言,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的国民年人均读书量在下降。在他看来,靠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从社会文化和教育层面,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恐怕更为迫切。

江晓原也表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他告诉记者,美国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也引发了社会担忧,前者更容易受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因为具备更好的识别能力,更懂得趋利避害,这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所主宰。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aB.bC.cD.d
2.下列对“微信”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
B.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C.微信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应保持一种清醒和警惕。无论何时,我们的生活都不能被微信所主宰。
D.朋友圈有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这说明微信使用频率越高,阅读缺失的可能性越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等新媒体在国人生活中的盛行,很好地解决了我国一直存在的阅读缺失的问题。
B.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样一来,社会的贫富差距会慢慢缩小。
C.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
D.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网络上,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
4.根据文本内容,“被微信撕碎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对于微信等新媒体,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与选择。有的人坚决反对、抵抗,认为互联网“很危险”;有的人则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网络。你持怎样的观点?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异国求学,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工作者聚焦跨国留学,拍摄出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在讲述当代留学故事的纪录片中,《我的留学故事》《巴黎只是一个开始》《我们》《WE留学生》《一次远行》等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多侧面展现当代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图景与生动实践。这些现实题材留学影像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事热点,以纪实风格展现个体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让中国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图景充满独特魅力。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呈现了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因人心相通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留学影像,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均为中国人,是一种自塑形象。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单一的叙述主体、自塑形象的说服力往往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打破我说你听”“我讲我的故事的创作惯性。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纪实影像的另一个对象——在华留学生,应当更受关注。

在中国的视听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娴熟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不仅乐于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也常常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和在中国生活的感受。这些在华留学生他述视角的中国故事与他塑视角的中国形象,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触达了不同国家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可以想见,这些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去其他国家工作,都让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深入城市乡村,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外国来华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继续深度开掘和传播留学题材纪实影像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视听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凸显了跨地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顾亚奇有删改)

1.下列对述当代“留学题材纪录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记录中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B.现实题材留学影像,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而充满独特魅力。
C.当代留学纪录片是一种“自塑”形象,远远不如“他述”视角效果更好。
D.中国留外、外国来华学生日益增多,对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有很大助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A.自清政府官派留学生,直至当代,纪录片工作者在时代风云际会中记录了无数动人故事。
B.优秀的当代留学故事纪录片,能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呈现海外学子的日常生活影像。
C.在华留学生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
D.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在网络视听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凸显了其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的优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通过留学题材纪录片,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层层深入,论证条理清晰。
B.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方法,用事实说话,增强文章说服力。
C.“自塑”形象与“他述”视角形成鲜明对比,可共同作用于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D.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语言亲切,分析通俗,可读性强。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春季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内容,传统媒体难有不雅之词的原因是(     
A.个性化和商业化追求过度
B.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C.存在安全漏洞
D.内容过多,流动性强
2.“亲”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最大缺陷是(     
A.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B.过于个性化
C.内容会出现浮夸、失真的情况
D.不够灵活多变
2024-06-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中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稻菽成浪,谷米满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季沉甸甸的收获,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展现了基本盘的稳健力量。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才能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一台台大农机驰骋,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优质耐密品种,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适宜高性能机械,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落地见效,挖掘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种地,就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抓好粮食生产机制保障,让好政策进村下田,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各项政策举措实打实,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让农民通过种粮实现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能更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这要求我们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人民日报》2023101709版)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共研产业咨询相关数据)

材料三

12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新华网20231212日消息)

1.对材料二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是近几年最大的,但总产量却是偏低的。
B.2021年全国夏粮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增速最快,远超其它年份。
C.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是近几年中最高的,但增速并不是最快。
D.2023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较上一年略有增加,但总产量却减少了。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粮食生产经历了黄淮“烂场雨”、华北和东北严重洪涝、西北干旱等灾害考验。
B.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C.“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种粮能挣钱,才能更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D.202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已经是第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属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举措的的一项是(     
A.某院校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农业新科技,为在校生开设相关讲座。
B.某乡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大力推广本地丰收节,增加农民收入。
C.某县改善排水与灌水等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建设高标准农田。
D.某村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创业,并给予一次性补贴。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也挡不住人们奔赴的热情。哈尔滨更是一跃而成顶流城市,元旦3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历史峰值。网友感叹,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了哈尔滨,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

(摘编自熊丽《契合民生所盼激发消费潜能》,《经济日报》202416日)

材料二:

在很大程度上,哈尔滨成为顶流并非偶然或意外,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城市营销行动的结果。

为了冰雪旅游季,哈尔滨政府和文旅界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各方面的筹划。这些精心的准备成功引发了全国游客和网友的追捧,带来成倍的回报。

2023116日,哈尔滨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早了些。雪一下,冰城的感觉就来了,在哈利·波特的背景音乐中,哈尔滨霍格沃茨般的城市景象在网上迅速传播。117日,哈尔滨的第一个热度小高峰到来。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冰雪季到来之前,政府就已经在营销宣传上进行了大量准备,做了不小的投入。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组织各成员单位奔赴武汉、长沙、重庆、广州、北京等十个城市进行旅游推介,还联合网红等文旅推荐官在网络上造势,带动起各地游客对黑龙江的向往。

(摘编自胡苗《哈尔滨的冷与热》,《财经》2024113日)

材料三:

我们从12月中旬说起。哈尔滨的这场泼天富贵,一开始是源自一场舆论危机。1218日,有一条短视频冲上了抖音和微博的热搜。这条短视频里,很多游客挤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园区里,高喊退票,他们抱怨说,现场气温零下20多度,很多人为了玩现场一个大滑梯项目排队排了四五个小时,但直到园区关门也没玩上。

按理来说,这场退票风波一开始确实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不占理。但很快小红书上出现了一些免费攻略,什么意思?有些游客用自己的经验,教别人怎么先在冰雪大世界玩个遍,然后再退票套回300多块的门票钱。

如果你是一座这样乐园的管理者,遇到这种事,多半觉得是遇到了口碑和收入的双重危机:一边管理不善导致了游客不满,另一边有贪小便宜的游客落井下石。

哈尔滨什么反应呢?哈尔滨24小时内就发了一封公开信,给所有外来游客道歉,并且给出了三个具体整改措施,至于游客们的退票要求里哪些是委屈哪些是占小便宜的,哈尔滨一概不计较,统统给退票了,当作给外地朋友的伴手礼。

紧接着,哈尔滨商务局也现身了,给本地餐饮和住宿企业发了服务质量倡议书。文旅局也给全体市民发了公开信,建议市民们热情待客,给外地游客让路让景,尽己所能给游客提供姜汤、顺风车等主人待遇。随后,哈尔滨延长了公交运营时间,在街边搭建了温暖驿站,还调派了体校的大高个学生来陪护南方游客滑冰滑雪,很多哈尔滨市民也响应号召,在线上给游客们写穿搭建议、游玩指南,在线下给南方游客们送暖宝宝、开免费顺风车。几个动作一出,哈尔滨很快平定了退票风波,逆转了舆论危机。

哈尔滨迎接八方来客的热情与真诚,也让游客们纷纷在社交平台造梗:身穿浅色羽绒服、显得圆滚滚、一看见雪就眼睛发亮的南方小土豆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一位上海小游客在哈尔滨机场拖着行李不肯登机,哭着喊道我不想离开哈尔滨的家的视频很多人都刷到过……游客们的这些欢呼和不舍,又通过社交网络进一步反哺文旅市场,让热度更可持续。

(摘编自蔡钰《哈尔滨文旅策略》)

材料四:

随着冰城左右哥哽咽地唱完一首《再见》,最后一名游客走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大门,一场缤纷华丽的冰雪盛宴归于平静,202421524时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闭园。尔滨2023年冬天的所作所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因为冰雪艺术是消逝之美,尔滨可谓倾其所有,不想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留下任何遗憾,尔滨赢在了温度,徐徐上升的温度烘托出了热辣滚烫的旅游市场。

(摘编自张丹丹《春风有信,再约尔滨》,《学习时报》2024217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尔滨元旦三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历史峰值,这种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多方努力。
B.哈尔滨成为“顶流”很大程度上不是偶然或意外,而是城市营销行动的必然结果。
C.面对舆论危机与退票风波,哈尔滨迅速采取了有力整改措施,比如,给所有游客退了票。
D.由于冰雪艺术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尔滨”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倾其所有,赢在了“温度”。
2.下列对哈尔滨的描述中,更具有直接经济视野的一项是(     
A.冰雪大世界展出青花瓷雪雕、冰雪水墨画、冰版画。
B.游客为了在冰雪大世界园区玩一个大滑梯项目排队四五个小时。
C.冰城“左右哥”哽咽地唱完一首《再见》,冰雪大世界闭园。
D.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3.根据材料,下图符合哈尔滨2023年最后一季度搜索热度走势的是(     
A.B.
C.D.
4.《经济日报》将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请结合材料概括“人和”体现在哪些方面。
5.校报“走遍中国”栏目将推出哈尔滨旅游专题,假设你是其中一名小编,请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导读。要求:结合材料,概括内容,吸引读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并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100字左右。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下面的文章是张胜、严圣禾、陆健等的《载誉归来,六位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得主这样说——青春闪光须磨砺技能精湛方有为》,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群平均年龄22岁的中国技能小匠刷屏了,在被称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他们凭借高超本领,勇攀世界技能之巅。

……

1761个日夜,只为站上世界级舞台

讲述人: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云计算项目金牌得主、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   陈新源

20159月,刚踏入校门的我就被眼前的巨幅海报吸引了,那是马韦欣学姐夺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的照片。技能学子也能站在世界级舞台上为国争光,我心里那团火瞬间被点燃。

20171221日,我加入校集训队,开启了1761天的逐梦故事。201811月,我把主攻方向确定为刚刚成为世赛项目的云计算。可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却因失误只取得了第七名。

永不放弃,再战一次,我下定决心。为了在赛场上状态更稳定,我以赛代练,参加了国内外多个邀请赛,在比赛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20201213日,在我加入集训队的第1087天,终于获得了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云计算项目金牌。最终,我的名字出现在第46届世赛特别赛出征名单上。

这场比赛高手如林,但我越战越勇,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完成比赛。当听到自己夺得金牌的那一刻,我奋力向领奖台跑去。实现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的突破,我做到了。

1761个日夜,带来的不仅是金牌,更是为国争光的信念、技能成才的自信、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刻苦学习的习惯。我想把经验与心得分享给更多技能青年,让他们在世赛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

执着前行,为梦想深耕不辍

讲述人: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得主、广东省技师学院学生   陈智勇

2019年高考后,因为打小对动手的兴趣,我放弃了一所大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就读机会,入读广东省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

入学不到一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校内选拔,虽然进了集训队,但由于很多知识、技能都没接触过,排名比较靠后。为了尽快补上短板,我勤学苦练,遇到不懂的就及时请教教练和其他选手。经过几个月集训,我从二十几名挤进了前五名,并在最后一次校内选拔中夺得第一,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又拿下了全省第一。

2020年底,我代表广东省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赛的竞争激烈程度比省赛高出一大截,而可再生能源项目又是世界技能大赛的新增项目,没有经验可借鉴,这让我压力倍增。

训练中最难解决的是速度问题。可再生能源项目对选手的技能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光伏安装模块,要求选手在几小时内完成。而第一次接触时,我用了两天才基本完成。

好在勤能补拙,经过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我的速度逐渐提上来了,自信心也找回来了。教练全程贴身指导,仔细分析我的每个动作,具体到每次抬手、每次弯腰、每个转身走动,时间都精确到秒。最终,我以较大优势获得了国赛金牌。

进入国家集训队后,我更是一刻不放松,终于如愿代表中国踏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征战之旅。赛前,教练团队对几个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四天比赛下来,我在规定的17个赛时内完成了所有项目,有些项目还提前完成。最终,我们拿下了这个项目的历史首金。

实现梦想,为国争光,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学院乃至国家的培养。未来,我会执着于梦想,在可再生能源行业继续深耕、不断创新。

……

(资料来源:张胜,严圣禾,陆健,等:《载誉归来,六位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得主这样说——青春闪光须磨砺技能精湛方有为》,《光明日报》20221128日)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陈新源愿意将经验与心得分享给更多技能青年,让他们在世赛的舞台上绽放青春。
B.陈新源以赛代练,积极参加国内外多个邀请赛,在比赛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C.陈智勇认为,训练中最难解决的是光伏安装模块的速度问题。
D.陈智勇能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金牌,离不开他为梦想勤学苦练、深耕不辍,也离不开学院与国家的培养。
2.陈智勇为梦想深耕不辍,为此他都做了什么?
3.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从这两位“技能小将”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

技能大国跃升印记——中国技能健儿喀山征战纪实

827日晚,俄罗斯喀山竞技场,灯光璀璨,风云激荡。

随着主持人宣布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56个项目奖项的声音,一个个中国青年跃上舞台,台上台下摇曳的中国红艳动全场。

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及17个优胜奖,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超越上届,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再次取得了新的突破。……

规划和技能成就梦想,梦想驱动前行。近年来,全国每年组织60余项国家级各类竞赛,每年都有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参加,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世界技能大赛发起了冲锋。

工人来了——

赵脯菠是四川省会理县人。中考后进入技师学院学习焊接,选择了与闪耀的弧光相伴。毕业后,成为一线焊工的他,立志用技能点亮人生,报名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开启了攀登进阶之路。

空姐来了——

1997年出生的吴佳妮,是一名头等舱乘务员。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失之交臂后,吴佳妮并没有放弃,又向喀山世界技能大赛发起了冲击。她笃定地认为,中国“95青年的成长机遇不再限于高考这华山一条路,选择职业教育、锤炼工匠精神同样大有可为。

研究生来了——

在读硕士研究生肖子彤和冯柱天,曾参加过全国十几场信息安全竞赛,了解到本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了网络安全项目后,为了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切磋交流,两人当即报了名。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一般要经历层层选拔,最终每个项目只会有一名选手或一个团队代表国家参赛。选择了世界技能大赛,也就意味着开启了一场艰辛之旅。两年来,年轻的工匠们不畏困难,勇敢投入其中,接受着一场又一场比赛的洗礼,不断提升着技艺和素养。

你胳膊上、手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伤疤?每当周围有人问,赵脯菠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学焊接的。备赛期间,赵脯菠常常用手托砖几个小时,以练习腕力;平时看书、洗衣服时选择蹲着,以练习蹲的平衡性。艰苦付出,终于练就了握焊枪如握画笔的扎实功夫。

郑权从握刀、用锤、打坯的基础学起,开启了建筑石雕技能培训的征程。他每天在9平方米大小的操作间里,跟两百斤左右的石块较劲,手上磨出了水泡,掌心生出了老茧,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手套。不停地重复和不懈地坚持,让他最终脱颖而出。

经过选拔,全国共有63名选手拿到了前往喀山的入场券。他们几乎全部是“95,包括企业职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平均年龄只有21岁。选手来源更加多元化,反映出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

顽强拼搏,努力奋斗,中国的青年工匠们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奏响嘹亮的青春之歌

血,一瞬间就染红了手套。混凝土建筑项目选手陈君辉用手动折叠锯修理木材时,不小心划破手套,切到了右手食指上。陈君辉不得不到医疗点清洗伤口。为了止血,当地医生坚持要包扎紧一点,把陈君辉的手指缠绕得不能正常活动了。陈君辉急了,经过沟通,最后医生同意进行简单包扎。回到赛场,时间已经过去了40分钟。

混凝土建筑项目要用到近200种工具,总质量接近10吨的材料。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陈君辉将所有的压力都转化成动力,用更佳的状态进行比赛,和搭档奋力赶上了当天的目标进度,成功斩获金牌。

这是世界技能大赛中惊险的一幕。

世界技能大赛的项目比赛时间大多为4天,需要连续作战。选手必须克服在语言沟通、饮食习惯、生活规律、气候及时差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在赛场上,拼的是体力,搏的是技能,考验的是意志。

砌筑项目要求在4天里砌出五面艺术墙,一个人需要完成识图、放样、切割、铺灰浆、放砖、勾缝等全部工序。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和角度测量,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清洁度及艺术美观也有严格的要求。

砌筑体力消耗大,加上环境还不太适应,陈子烽在比赛中速度始终提不上去,面临着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重压之下,陈子烽在第三天加快速度,最后两个小时砌了差不多150块砖。平均下来大概48秒砌一块,平时训练一般是120秒砌一块。最后,陈子烽力揽冠军。

选手在比赛中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比赛的题目、材料、标准会在不同届的赛事中根据行业发展灵活变化,他们需要在拿到题目后快速反应。

花艺选手陆亦炜要在比赛期间经历8个不同主题的考核,其中包括三个未知主题的神秘盒子。没想到第一天就碰上了欧洲特有的材料,从没见过的材料,一折就断,无法弯曲处理,陆亦炜一时陷入了困境。

十多分钟后,我索性放弃,切换另一个频道’,我疯狂地从脑子里搜索做过的作品,把灵感套用在这个作品上,很幸运地准时完成了。陆亦炜说。

一旦有一个作品作废,喀山就白来了!几天的比拼里,关键时刻,只能咬紧乐关,拼尽全力。完成得非常惊险,也特别激动。拿到金牌的陆亦炜事后说

不可控制的意外,更让人焦灼。

选手彭晨晞、陈鑫鹏、曾祥博参加的是制造团队挑战赛,题目是设计辆电动轮椅,并在设有障碍的赛道上成功通过。3个人必须绘制47张零件图制作85个框架零件,组装焊接200多个电子元器件,并把这些零部件组装好

谁也没想到,快要完工时,做好的线路板爆炸了,这打乱了三个人延续日常训练时分工推进的计划。既定的任务,有限的时间,团队必须灵活机动分工,否则,任何一个人拖了时间完不成就是失败。彭晨晞说。虽然面向全国选拔时,三个人各有专长,但平时训练大家都一专多能,他们很快补位完成了制作,收获了宝贵的金牌。

竞争激烈的世界技能大赛,看似选手一个人在比赛,实则比的是团队整体实力。为更好地给选手以支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遴选确定了218个中国集训基地和众多技术指导专家、翻译、教练,各参赛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为选手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蓄已久的中国选手一路高歌猛进,发挥出了临场迎战的高水准,以沉着的心态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国外同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彩。

坚持重金牌不唯金牌,在开放中互鉴,在竞争中强大,世界技能大赛为中国技能发展提供了风向标,中国为世界技能大赛贡献了新标杆

站上领奖台前,美发选手石丹等候了一下获得银牌和铜牌的选手,她远远地就伸开双臂,热情拥抱两位选手。类似的一幕,在中国获奖选手领奖时反复出现,感染了众多现场观众。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让中国的青年工匠们更加自信地拥抱世界。法式面包、健康面包、艺术面包……对于烘焙项目4天的比赛,爱笑的张子阳非常享受。烘焙的滋味,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的滋味。由于受当地面粉醒发状态等因素的影响,“95的张子阳只斩获铜牌,但他依旧乐呵呵的。他说:我在这里学到了世界顶级的技能,见到了许多世界最牛的高手,相信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我未来之路的指路明灯。

她像湖面一样平静!对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选手罗丽萍,该项目专家组组长这样评价。

比赛中,因为感冒影响发挥,罗丽萍获得了银牌。但这枚银牌却含金量十足,因为这个项目过去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

我国选手的软实力十分抢眼。他们在赛场内沉着冷静、淡定从容,排除干扰,执着专注地进行比赛,在赛场外热情友好、阳光自信、文明有礼,展见了中国技能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成为喀山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评价说,中国选手无一件违反规则的事情发生,我们赢得干干净净、公平公正。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也是对中国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大检验,富有成效的训练体系吸引了各国的目光。

通过层层动员、培训、选拔,世界技能大赛在全社会激荡起阵阵涟漪,凭一技行天下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绘就了成才之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技能人才也有辉煌的人生。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技能大奖的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说。

匠心聚,百工兴。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工匠们正走上时代舞台,中国技能和中国制造的光明未来,愈发清晰可见。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面临任务可能无法完成的情况时,陈子烽并不气馁,在比赛第三天加快了速度,最终力揽冠军。
B.参加喀山世界技能大赛的63名选手几乎全是“95后”,包括企业职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平均年龄只有21岁。
C.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选手罗丽萍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但是这枚银牌的价值与金牌完全相同。
D.张子阳虽然只获得了铜牌,但他认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这会成为他未来之路的指路明灯。
2.本文中“工人来了——”“空姐来了——”“研究生来了——”的作用是什么?
3.彭晨晞等三位选手在比赛时遇到的“不可控制的意外”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还能获得金牌?
4.“坚持重金牌不唯金牌”体现在哪些方面?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理解。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