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7216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内容,传统媒体难有不雅之词的原因是(     
A.个性化和商业化追求过度
B.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C.存在安全漏洞
D.内容过多,流动性强
2.“亲”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最大缺陷是(     
A.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B.过于个性化
C.内容会出现浮夸、失真的情况
D.不够灵活多变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一定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第三段引用中央领导人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C.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设至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取消颁发。

瑞典文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原委员会中的18位院士将有7人被替换,新的委员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瑞典文学院对于度过信任危机以及重树公信力的决心。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但瑞典文学院对该奖项授予人的选择却常招致强烈的批评。许多获奖的作家都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该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政治奖项——一个文学伪装的和平奖,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截至2016年,113名获奖者中有16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该学院经常被指责偏向于欧洲,特别是瑞典的作家。有人指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而且往往盖过其他奖项,但它不是衡量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摘编自《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同时评选出两位得主》)

材料二: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1010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这5名专家在评选过程中都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文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材料三:

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结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

材料四:

我们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获奖的作家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都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B.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C.从获奖结果中,我们要看到差距。这样对营造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利的。
D.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说:中国定会获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文学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文学伪装的政治奖项。
B.承认诺贝尔奖权威性,但不应将其看成衡量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标准。
C.由于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中国作家残雪令国人感到欣喜。
D.获奖者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3.请结合材料观点,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谈一谈对诺贝尔奖的看法。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面的文章选自叶兆言的《手机阅读并没有那么可怕》,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读书节,都举办形形色色的读书活动,号召民众读书,不遗余力地宣传读书意义。中国人曾经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古语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相信读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惜这些年的行情完全变了,我们的媒体上经常会表达出这样一种遗憾,那就是中国人好像都放弃了阅读,与其他国家的民众相比,反而是外国人更乐意阅读。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说俄罗斯人躺在草地上读诗歌,法国人和日本人都在地铁上看小说。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事实显而易见,全世界都在低着头用手机阅读。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和中国人一样,都在目不转睛地看手机。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潮流,算不上什么好事,也未必就是了不得的坏事,它只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因此,只是讨论应该不应该在手机上阅读,完全没有意义,可以进行一番讨论的,也许只能是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究竟能读到一些什么。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母亲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作为一名著名作家的哺育者,也喜欢看些小说,不过从来不看他写的那类小说。鲁迅的小说曾经很流行,而她看的小说同样也很流行,在报刊上拥有更广泛的读者。同样是小说,它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着不一样的品质。在评论家眼里,在文学史上,鲁迅母亲看的那些小说可能都是低俗的,不入流的,但是鲁迅先生并没强求母亲提高文学口味,强求她去读自己写的文字,强求她去读他心目中认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什么呢?因为鲁迅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写作是自由的,阅读也是自由的,人有选择自己要读什么的基本权利,即便是儿子,也没权利强求母亲去读什么。

基于这样的认识,所谓为读者写作,有时候就可能非常可疑,就可能是一句十足空话。迎合读者,读者要读什么,我们作为写作者就为他们写什么,完全有可能会变得非常不合适,非常不正确。毫无疑问,作家必须要有理想,他永远都是在为潜在的读者服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者和读者都是在寻找,都在寻找他所认同的东西。作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认同,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认同,大家各司其职,大家各取所需。换句话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有时候就像鲁迅母子,母亲要读她想读的东西,而儿子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

我离开大学以后,在出版社当过编辑,深知读者趣味的不可捉摸。对于写作者来说,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方面,我们不知道读者想读什么,觉得自己很努力,在充分地为读者着想,实际上,更可能是盲人摸象,是想当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以为是的困境中,我们盲目地生产,结果读者根本不接受那些为他们定制的产品,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理睬我们。我们的辛苦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个笑话。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聪明地知道读者需要阅读什么。出版社因此可以赚钱,因此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明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流行和时髦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但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不可能免于利益的诱惑。

……今年88日,中国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权威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有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数字出版增加了30%,这个数据与手机阅读是可以互动的。期刊减少了5.21%,报纸减少了10.27%,这个数据同样是与手机阅读有关,那些报刊上姗姗来迟的新闻和八卦,既然都可以在手机上读到,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手机呢?而且,这些数据说的是2015年,甚至是2014年,2016年又会怎么样呢?当然还是应该增加的继续增加,应该减少的继续减少。因此,这份看似对纸媒仍然还抱有信心的乐观报告,透露的却是并不太乐观的信息。

最后还是回到手机阅读上,首先,我想表达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意思就是,手机阅读并不像媒体上认定的那样有害,它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其次,手机阅读并不能表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什么本质改变,手机上确实有很多无聊信息,无聊是因为有无聊的需求,有无聊的供给。手机屏幕只不过是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又是更加数据化地演绎了人们的阅读生态。它代表着我们有可能更快地读到你想读的东西,它更方便,也更直截了当。

……我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但是说什么也不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没有立锥之地,不相信文学会因此就死亡了,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如果阅读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选择更优秀的文学;如果写作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选自20161016日澎湃新闻•专栏,有改动)

1.作者是如何看待全民用手机阅读这一社会现象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鲁迅母亲读小说的经历,这个例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些数据,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请谈谈对此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