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2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从医75年,将超过15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就是朗读者吴孟超。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今年已经96岁。

他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时,祖国正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延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到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后来,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吴孟超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父亲已经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了。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他在父母的墓前,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做了一点事情。

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20049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女孩说:后来我选择了924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这个字。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来说,足够美好了。

(选编自《朗读者》第二季第9期)

(1)下列表述不能用来支撑吴孟超是“肝胆外科之父”的一项是(     
A.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
B.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C.年岁已高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并获得成功。
D.我国的肝胆外科中坚人才,百分之八十是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在手术台上与死神博弈,救人过万,使吴孟超右手筋脉虬结,右手食指发生畸变。
B.外人常看到的是吴孟超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却很难看到他真实、辛劳的日常工作状态。
C.吴孟超严格要求他用心培育的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全力救治的女孩。
D.弃“人上人”的荣耀,尽“人中人”的天职,是对“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的诠释。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 第3练 《国家的儿子》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18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和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13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19日至21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23日、24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25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使文章条理清晰。
B.报道通过回忆罗阳人生最后的八天七夜的工作生活,表达了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C.报道按天叙述,既突出时间的紧迫性,也渲染了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大。
D.报道中每天对天气实际情况的记录,一方面渲染了环境,另一方面也映衬了人物心情。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天色阴沉,寒风凛冽”,既照应了后文11月25日的“阴霾”天气,也渲染了人们心情的沉重。
B.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C.庆祝现场的热烈场景与罗阳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罗阳冷静的性格以及压力和病痛已使他疲惫至极。
D.文章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短句,简洁有力;运用整句,语意贯通。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 第3练 《国家的儿子》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选自《飞向太空的航程》,《解放日报》,20031017日版)

1.“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步讲解与练习
5 . 根据新闻结构,理清《飞向太空的航程 》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
段落结构内容
1-3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主体新闻背景
27-29新闻事实
30结尾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23228日,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揭晓评选结果。10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分别是数控铣工秦世俊、钳工郑志明、港口内燃装卸机械司机成卫东、盾构操作工母永奇、数控车工何小虎、桥式起重机司机田得梅(女)、电气试验工冯新岩、飞机装配工周琦炜、数控车工孟维、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身上蕴含着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
(2)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向“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学习?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 第五单元 走近大国工匠 同步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国工匠神奇妙手复活兵马俑

①秦始皇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今日中国骄傲于世的文化丰碑。但你可知道,兵马俑刚出土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尘已经把它们压成了碎片。马宇,就是一位将这千万碎片化零为整的文物修复师。

②为了抢救这座历史丰碑,让中国的历史文化重现辉煌,马宇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修复工作。马宇团队正在修复的是最为著名的一号坑。兵马俑深埋两千多年,大部分陶俑和地下环境已经融合在一起,突然出土,会使兵马俑的存身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为了避免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一号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马宇团队的大量修复工作只能在现场进行。每到夏季,覆盖着大棚的兵马俑坑就成了一个大蒸笼,坑内温度经常达到40摄氏度,酷热难忍。工作期间,马宇和同事们一直是大汗淋漓,整天像是在用热汗洗脸。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因为酷热而失去专业化的细心和冷静。

③在拼接兵马俑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块陶片位置出现错误,整个拼接过程就必须重来。拼接难度最大的是那些体积小、图案较少的陶片。为了一块陶片,马宇有时需要琢磨十多天,反复预演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才能使陶片回归最准确的位置。正因为如此,修复一件兵马俑,往往需要耗时一年,甚至更久。

④由于埋在地下年代久远,兵马俑陶片表面非常脆弱。修复人员用刮刀清理的时候,既要刮净泥土,又要保证文物的完好,走刀的分寸需掌握得极为准确。马宇曾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你把它破坏了,便不可能再把它复原回来。我们要凭自己的良心,把这件事去做好。这是作为一个文物修复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大国工匠,一位国家文化使命承担者的内心世界!

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国工匠马宇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精湛的技艺挑战困难,用他们的神奇妙手复活了一个个兵马俑。修复后的兵马俑再现了中国尘封两千多年的文化奇迹,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瑰宝。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马宇是一位文物修复师,从事修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工作。
B.兵马俑被埋藏的时间太久,大部分陶俑和地下环境已经融合在一起。
C.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不会对兵马俑造成二次伤害。
D.拼接难度最大的是那些体积小、图案较少的兵马俑陶片。

(2)根据意思从第①②两段中找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a.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
b.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
(3)文章第④段“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大国工匠,一位国家文化使命承担者的内心世界”中的“内心世界”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文中的马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马宇和他的团队说?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 第五单元 走近大国工匠 同步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9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是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呢?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选自《都市快报》2017923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
B.随着卡尔·央斯基和格罗特·伯雷这两个天才小伙子的发现和发明,由光学望远镜进阶到射电望远镜,世界天文学向前迈进一大步,由此步入现代天文学。
C.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这种追求使得抛物线天线直径从最初的9.45米到后来的305米口径再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望远镜的灵敏度也由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D.“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已经到了单口径的极限,如果还想增加望远镜的探测力,就需要使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运用了这个构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年的电视,屏幕上有时会出现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因为电视机没有收到外界信号。
B.无论是射电望远镜还是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选址尤为重要,当初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寻找理想地,亲自考察了多个候选台址才得以最终确定。
C.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1000多吨重的馈源平台几乎固定在半空,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会是阿雷西沃的好几倍。
D.FAST“镜面”有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由铝合金背架和反射面面板这两个部分组成。
3.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为“中国天眼”下定义。字数不超过80个(包括标点符号)。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 第五单元 走近大国工匠 同步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用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被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令我赞叹不已,同时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19748月,我国确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研究项目。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调查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的细致调查与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有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系统,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汤炽(28岁)、阳振坤(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 Level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1.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B.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强文章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C.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献身科学的精神。
D.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充足的准备,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2.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下列对这三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B.本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构筑文章。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C.在本文和《“探界者”钟扬》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使用了鲜明、个性化的语言,使王选、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D.“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的精神。
3.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说明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认识。
2024-05-1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探界者”钟扬》同步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亚军和院里所有的老师一致决定在今年这门课的最后一节上播放钟扬的微电影《播种未来》,并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加上这道题。他知道,这些学生本身,也是钟扬执着的事业之一。

他是少有的敢收转导师学生的人,我想每个学生家庭都会感谢他。杨亚军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不少钟扬在收学生时的奇葩事

我们每个人招研究生有一个数量限制,但是他招得特别多,后来我就去了解,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卢大儒说。

卢大儒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较差的学生,或者不太好调教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就会流落街头。还有学生跟导师相处以后有一些矛盾,提出转导师。这样,问题来了,谁来接盘?

这时,身为研究生院院长的钟扬总是负责解决最后的兜底问题。他总说有问题我来’,这是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说以后在他的位置上,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这个位置必须要有这种担当。

钟扬的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经佐琴回忆,曾经有一个学生,考了3年,钟扬每一年都答应收,但是一直没考上。有教授问他,总是考不上可能是说明他不适合做科研,就别答应人家了。但钟扬一脸纠结地说:总不能断了别人的梦想啊。

而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

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

于是,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从事创新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和脑洞,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1.选文主要写了钟扬哪些事?
2.你如何理解“他知道,这些学生本身,也是钟扬执着的事业之一”这句话?
3.选文最后说:“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和‘脑洞’,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探界者”钟扬》同步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