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本文围绕动物游戏行为展开。开篇提出动物为何游戏的问题,接着阐述“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三种假说。以黑猩猩等动物为例,分别说明各假说观点。文章展现了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与思考,引发读者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体现了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

1 . 阅读《动物游戏之谜》,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黑猩猩常常用嚼烂的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成年后也用同样的方法在树洞中汲水解渴。
B.动物通过幼年时的游戏行为,掌握追逐、躲藏、搏斗等各种“技能”,以便将来能够生存适应。
C.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一样需要游戏行为,但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不同的是不需要用游戏来演习生活。
D.对动物游戏的不同研究,得出了“演习说”“自娱说”等假说,这说明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
3.对“动物游戏之谜”的破解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A.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B.动物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熟悉未来生活应掌握的技能,以适应生存。
C.动物游戏使动物在竞争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和补偿。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4.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A.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5.从这篇文章看,动物游戏之谜有哪几种,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科学地解释,对荔枝的形态、大小、品种、果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文章运用了举例、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内容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特别是对荔枝果肉的科学解释,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整体结构清晰,从外观到内部,从品种到特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展现了荔枝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文章不仅具有科普价值,还富有文学色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1.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B.比喻说明 引用说明
C.举例说明 比喻说明D.比喻说明 下定义说明
2.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A.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D.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3.选段从哪方面说明荔枝?按什么顺序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从总体到局部。B.生产,从外到内。
C.生态,从外到内。D.生产,从总体到局部。
4.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辩说,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殊。
B.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本文有严格的科学性,能纠正前人谬误。
D.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5.“果形”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引用白居易和杜牧的诗句,生动地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古代宫廷为了满足贵妃的口腹之欲,不惜劳民伤财的历史事实。文章运用了引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内容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同时,通过对比古今贮藏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善。整体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度,又有现实生活的关联。
3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件事的嘲讽。

1.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A.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B.说明荔枝要现摘现吃。
C.说明白居易吃了很多荔枝,对荔枝很了解。
D.说明白居易知识渊博。
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①打比方   ②引用   ③举例子   ④列数字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文中使用杜牧诗句的主要作用有(     
A.嘲讽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不顾人民死活。
B.证明古代皇家贵族生活挥霍无度的历史事实。
C.说明杜牧关注百姓生活。
D.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嘲讽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4.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详细阐述了太阳风和高能粒子对月球表面及登月活动的影响。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高能粒子对设备和人体的危害,到地球磁场对月球的保护,再到行星际激波引发的磁尾偏转,层层递进。通过具体实例和比喻,如“风向袋”摇摆和“伞下淋雨”,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现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科学性。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轮满月,皓明如使,人间岁月静好。然而,由于太阳风不停歇地吹向行星际空间,间或伴随着太阳爆发,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远非“静好”,甚至饱受高能粒子辐射的“轰击”。这样的“轰击”会给登月带来哪些影响呢?

②“对于探月,最危险的是高能粒子对设备材料和器件的影响。”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史全歧说。高能粒子的轰击会对电子设备和卫星材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导致仪器噪声增加、传感器读数错误、太阳能电池板退化等。围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卫星也可能会被带电粒子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导致设备提早“退役”。另外,人类如果较长时间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会发生癌变,所以对于在月表作业的航天员来讲,过量的辐射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③此前有研究表明,当太阳风质子与月球土壤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水,因此了解太阳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作用规律,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在月球表面的沉积位置和方式,以供月球作业的日常消耗,并作为航天器燃料的来源。

④当月球公转到远离太阳的一侧时,地球磁场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地球磁场在夜晚可以被拉得很长,形成磁尾,从而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给月球罩上“保护罩”。也就是说,在月球公转周期的四分之三时间里,太阳风中的质子、电子等会直达月球表面,犹如“暴风骤雨”袭击月表;在剩余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月球会进入地球的磁保护伞——磁层中。

⑤此前观测和模拟工作已表明,由于地球磁层的保护,运行在月球轨道上的航天器和在月面上活动的航天员会在满月期间相对安全一些。然而史全岐团队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前认为的“安全期”也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201238日,一道行星际激波袭向月球,阿尔忒弥斯月球轨道探测器正在附近运行,它装载的磁强计探测到空间中卫星所在位置的等离子体速度以及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并将数据传回地球。研究人员发现行星际激波通过后,太阳风发生了大幅度转向,导致磁层在月球轨道处产生大幅度的偏转:磁尾就像被风吹拂的“风向袋”一样摇摆。

⑦这样的摇摆导致月球的空间天气“大变脸”;处于满月期间的月球直接暴露于地球磁鞘(被加热和压缩的太阳风)之中。如果此时月表上有探测活动,而宇航员和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便有着地球磁层的保护,他们仍然有可能被太阳高能粒子袭击。就像在狂风暴雨中,人即使站在伞下,仍然会被雨水淋到。

⑧山东大学史全岐团队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唐斌斌共同合作,通过观测和模拟,对月球空间天气的“变脸”原因进行更细致的探索。“两种不同的全球磁流体模拟结果都表明,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的控制,时间尺度约为半小时。”史全岐表示,“未来可以通过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去监测这种偏转。一旦偏转现象发生,就可以马上把信号传递到地面,人们就能经过模型分析,预测它到达月球后会使磁层偏转到什么程度。如果偏转得很厉害,就可以提前几十分钟进行预警,通知关闭月球上的设施敏感仪器,并让宇航员马上躲到掩蔽设施中去。”

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登月影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量的辐射会影响在月表作业的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可能致使他们的细胞发生癌变。
B.了解太阳辐射对于月球表面的作用规律,更好地了解水在月球表面的沉积位置和方式,为登月和月球作业寻找支撑,提供方便。
C.围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卫星因长时间受到带电粒子的影响,也会导致设备提早“退役”。
D.高能粒子会“轰击”月球,从而对电子设备和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星际激波会使太阳风发生大幅度转向,导致磁层偏转,并使磁尾像“风向袋”一样摇摆。
B.在月球公转过程中,地球磁场通过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对月球形成保护。
C.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主要受太阳风的控制,受到其影响,地球对月球的磁保护的靠谱程度大打折扣。
D.在月表作业的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他们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有研究表明”“相对”“可能”等词的反复运用,有效增强了说明文的科学性,使文章更加严谨。
B.文中写狂风暴雨中人站在雨伞下的情形,意在说明月球上的宇航员和基地设施容易被太阳高能粒子袭击。
C.第①段用人间与月球表面作比较,直接引出了说明对象,并通过段末的问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距离太阳更近的卫星可以监测月球位置上的磁尾偏转,经过科学家数据分析,提前预警,便可保护宇航员的安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四)(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掐丝步骤,强调了掐丝工人的技艺精湛和艺术创造力。文章通过具体的操作描述和工艺原理的解释,展示了掐丝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文中还探讨了景泰蓝图案设计的物理和制作方法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技术细节的说明,又有艺术价值的阐述,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     )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     )好(     )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     )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________________。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钢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点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空白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粘 曲 剪 稠B.镶 剪 曲 浓
C.镶 曲 剪 浓D.粘 剪 曲 稠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恰当的一句是(     
A.只是用铜丝,而不用丝线、绒线,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
B.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C.不是绣在缎子上而是绣在铜胎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D.只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不是丝线、绒线而是铜丝。
3.下列各句中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作诠释)
B.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
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举例子)
D.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4.依据选文,分条概述为什么“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 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彩色头发基因技术》一文,以老鼠毛发变绿的实验引入,探讨基因变体疗法在美发和治病方面的潜力。文章逻辑清晰,语言平实,通过具体实验阐述了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引发对未来医学和美容领域发展的思考,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可能,同时也客观指出当前技术在应用于人类时面临的挑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能想象一只绿色老鼠的样子吗?科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试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相信,将相关基因移植入毛囊可以改变毛发的颜色,这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可能大有作为。

抗癌公司是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里的科学家将一种水母基因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使老鼠长出了在蓝光下呈现荧光绿的毛发。该公司总裁,罗伯特·霍夫曼说:这些毛发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其中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这种荧光绿蛋白质就是使水母在暗处发绿光的那种基因。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他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胶原酶可使毛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然后将老鼠皮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含有一种腺病毒,这种病毒与平常引起感冒的腺病毒相似。该病毒很快进入老鼠皮上的水母基因细胞中。霍夫曼采取措施使病毒迅速复制,这样病毒细胞就可以将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载入老鼠的细胞中。霍夫曼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过程,他发现,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了绿色蛋白质的斑点,这是每根毛发生长的基础,此后,这块老鼠皮上80%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毛。然后,霍夫曼将这块长有绿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移植的毛发在老鼠身上不断生长,逐渐遍布全身。

目前,该研究最乐观的前景可能就是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研究人员已通过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这对于治疗灰白头发是重大进步。但这种基因变体技术还要在老鼠身上再做几年试验才能用于人类。科学家认为, 一旦人类掌握了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基因疗法就可以用于美发。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红头发和褐色头发也都有其生成色素,但目前还没破解金发的分子构造。一旦科学家们发现了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

霍夫曼同时指出: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他相信基因工程能使毛囊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和干扰素(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通过基因疗法,毛囊里不仅能长出健康的头发,还有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糖尿病、癌症等。实际上,把基因疗法用于美发要比治病困难得多。美发需要把头上所有的毛囊都进行处理,而治病只在几个毛囊上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选自《环球时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基因”和“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水母基因                         水母细胞的基因成分
B.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               病毒细胞的原有的基因成分
C.一种水母基因                         病毒细胞的原有的基因成分
D.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                    水母细胞的基因成分
2.下列不能作为“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这句话的依据的一项是(     
A.毛囊能通过基因工程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
B.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能制造胰岛素和干扰素。
C.毛囊里能长出健康的头发。
D.毛囊里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等顽症。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水母身上带有能在暗处发绿光的荧光绿蛋白质,将该蛋白质植入老鼠毛发,就能使之发绿光。
B.霍夫曼把一种类似感冒病毒的腺病毒,植入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并迅速复制,这样就使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绿色蛋白质的斑点。
C.霍夫曼采用的基因变体疗法就是通过基因变化技术对老鼠的毛囊进行基因改造,从而改变毛发的颜色。
D.科学家们认为,基因疗法能否用于美发,关键在于人类对头发颜色的基因的掌握,如果不能发现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很难改变头发的颜色。
4.下列选项中,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能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绿色的毛,意味着目前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技术使老鼠长出其他各种颜色的毛。
B.人类的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将来科学家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就可能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
C.霍夫曼移入水母基因细胞时,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如果不用这种胶原酶,他的实验就不能取得成功。
D.如果利用毛囊进行的基因变体疗法在人身上的试验获得成功,那么人类对白化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顽疾的治疗就会轻而易举了。
5.下列最适合作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彩色头发基因技术B.老鼠毛色变绿的原因
C.毛囊的作用D.如何利用基因技术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实的数据,展现了海洋的广阔与深邃。作者运用了对比、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海洋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不仅强调了海洋面积和深度的巨大,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如马利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海洋的深不可测。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既有科学性又具可读性,成功地引导读者对海洋产生敬畏之情。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祖国的海滨,观赏一下海洋的景色吧。辽阔的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漾,在金色的阳光下,像无数面银镜在闪闪发亮。海渐远,天渐低,海洋在远方和蓝天相接。

翻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地球的面貌吧。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世界大陆只是耸出海面的一些岛屿,一些群山。

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71%。而世界陆地的面积只有1.49亿平方公里,大约占29%

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而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840米。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2440米。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深度是11034米。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

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马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2000多米!

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节选自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1.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段使用了一系列相关数据,这对于说明事物有什么效果?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材料主要介绍了弗里茨•博施的氮气转氨工艺推动了粮食增产,但活性氮的生成和流散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包括水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尽管有尝试中和活性氮的方法,但面临挑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正在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选自罗丹《隐形森林杀手——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直到1909年才被发明出来。
B.1909年之前肥料就是动物的粪便,而且价钱并不低廉。
C.肥料的出现,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
D.利用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制成的肥料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
2.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3.下列不能作为活性氮“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地,也许是不可逆转地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4.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氮是最具有惰性的气体,只有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才能生成活性氮。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被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 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供过于需”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介绍了“深海声道”的科学原理及其在声波传播中的特殊作用。通过详细描述声速与温度、海水压力的关系,文章揭示了深海声道如何在大洋深处形成,并使声波能量在特定深度范围内传播而不受损失。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科学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验证,生动地展示了深海声道的奇异特点及其在军事和通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选自李唐《奇异的深海声道》,有改动)

1.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2.下列选项中,对在海水下的声速与温度和海水压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度愈低,声速愈慢B.温度愈低,声速愈快
C.海水压力愈小,声速愈快D.海水压力愈大,声速愈慢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4.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
5.下列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并利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八)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文章采用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说,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语言通俗易懂,既有文学性,又具有科普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掐丝工艺,包括材料选择、技术要求和艺术性。接着讨论了美术家与掐丝工人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如何推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然后分析了掐丝工艺中的物理和技术考量,如色料与铜胎的膨胀率问题。描述了掐丝工艺的劳动强度和与其他手工艺的比较。详细说明了烧焊和清洗的过程,以及这些步骤对最终产品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点蓝工艺,包括色料的准备和应用。文章通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强调了工艺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叶圣陶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细节描写生动,能够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讲解得清晰明了。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究竟粘得不怎么结实。要它结实,就得烧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用。细末里头不免掺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1.叶圣陶,原名______,字秉臣、圣陶。现代______、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作品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4.说说如果去掉下边句中加点的词或词组,表达效果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1)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2)……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
(3)……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幼儿保育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