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41089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选自李唐《奇异的深海声道》,有改动)

1.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2.下列选项中,对在海水下的声速与温度和海水压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度愈低,声速愈慢B.温度愈低,声速愈快
C.海水压力愈小,声速愈快D.海水压力愈大,声速愈慢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4.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
5.下列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并利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面文字,回答各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C.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3.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碳纤维,是以含碳有机纤维为原料,经过高温碳化和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含碳90%以上的新材料。航空航天是碳纤维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体现了先进材料对现代尖端科技的支撑作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最常用的碳纤维为PAN基长丝高性能碳纤维。什么是PAN基长丝高性能碳纤维呢?PAN的中文名称为聚丙烯腈“PAN以聚丙烯腈为含碳有机纤维原料来制造碳纤维。除了PAN基碳纤维外,还有沥青基、黏胶基和酚醛基等碳纤维。由于PAN基碳纤维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成品拥有优异的品质和力学性能,因此是目前世界上新材料领域的当红明星

长丝是相对于短丝而言的。按照纤维形态,碳纤维可以分为长丝、短纤维和短切纤维。它们都有特定的应用场合,其中的长丝往往拥有更好的综合性能,而被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至于高性能,则是航空航天对碳纤维材料的核心要求。按照性能数值的高低,PAN基碳纤维可分为通用型、高强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等多种规格。其中的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是航空航天领域看好的功能材料。

不过,碳纤维通常以复合材料的形式被应用于多种场合。所谓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材料经复合工艺制成的多组元材料。这些组元的作用在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得复合材料能更好地满足特定场合的需要。

碳纤维复合材料通常以树脂材料作为基体,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并把各种组元团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迎接各种负荷的挑战。

大飞机一直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其中复合材料已成为其制造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用碳纤维与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制作大飞机的外衣,轻巧灵便,消耗动力少。如波音787所用的复合材料就达到了50%,不仅能有效克服自重与安全的矛盾,还能大幅度降低飞机的能耗。

国产大飞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科学家研制的T800级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C919大型客机。这是我国首个使用T800级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民用机型,标志着我国在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碳纤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纤维是以含碳有机纤维为原料,经过高温碳化和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材料。
B.碳纤维以生产工艺为依据可以分为PAN基、沥青基、黏胶基和酚醛基等类型。
C.碳纤维中的长丝碳纤维往往拥有更好的综合性能,所以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
D.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并把各种组元团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体现了现代尖端科技对先进材料的支撑作用。
B.碳纤维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新材料领域的“当红明星”。
C.用碳纤维与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制作大飞机的“外衣”,可以大幅度降低飞机的能耗。
D.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标志着我国在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3.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B.摹状貌C.举例子D.下定义
2024-07-0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至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近了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天然“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汪集认为,开采这种气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

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气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因而对“可燃冰”的分布和分解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可燃冰”钻采和利用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选文第一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温度、压力和气源。
B.选文介绍了人工条件下“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布和储量情况。
C.“可燃冰”最有可能形成的区域是高纬度冻土层、海底大陆架斜坡。
D.“可燃冰”就储量而言,海底的可燃冰的储量较大。
2.关于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数量比二氧化碳多2000倍,因此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B.“可燃冰”矿藏遭到人类的破坏会导致甲烷的大量散失。一旦气体进入大气,会增加温室效应,给生态造成一系列灾难,而自然的破坏造成的灾难则很小。
C.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极大地威胁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D.“可燃冰”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完美的开采方案。
3.选文第三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B.举例子C.分类别D.下定义
4.关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能源的角度看,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B.“可燃冰”可以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
C.天然“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人造“可燃冰”的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D.“可燃冰”是一种未来新能源,但也是一种危险能源,所以人类在开采利用时要谨慎。
5.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文艺性,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B.本文较多运用了学术性语言,达到了说明文准确的表达效果。
C.本文概念清晰,定义准确,能用准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对“甲烷”所作的说明。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条理性、形象性。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