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材料主要介绍了弗里茨•博施的氮气转氨工艺推动了粮食增产,但活性氮的生成和流散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包括水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尽管有尝试中和活性氮的方法,但面临挑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正在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选自罗丹《隐形森林杀手——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直到1909年才被发明出来。
B.1909年之前肥料就是动物的粪便,而且价钱并不低廉。
C.肥料的出现,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
D.利用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制成的肥料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
2.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3.下列不能作为活性氮“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地,也许是不可逆转地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4.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氮是最具有惰性的气体,只有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才能生成活性氮。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被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 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供过于需”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介绍了“深海声道”的科学原理及其在声波传播中的特殊作用。通过详细描述声速与温度、海水压力的关系,文章揭示了深海声道如何在大洋深处形成,并使声波能量在特定深度范围内传播而不受损失。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科学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验证,生动地展示了深海声道的奇异特点及其在军事和通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选自李唐《奇异的深海声道》,有改动)

1.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2.下列选项中,对在海水下的声速与温度和海水压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度愈低,声速愈慢B.温度愈低,声速愈快
C.海水压力愈小,声速愈快D.海水压力愈大,声速愈慢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4.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
5.下列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
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
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并利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八)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文章采用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说,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语言通俗易懂,既有文学性,又具有科普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掐丝工艺,包括材料选择、技术要求和艺术性。接着讨论了美术家与掐丝工人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如何推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然后分析了掐丝工艺中的物理和技术考量,如色料与铜胎的膨胀率问题。描述了掐丝工艺的劳动强度和与其他手工艺的比较。详细说明了烧焊和清洗的过程,以及这些步骤对最终产品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点蓝工艺,包括色料的准备和应用。文章通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强调了工艺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叶圣陶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细节描写生动,能够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讲解得清晰明了。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究竟粘得不怎么结实。要它结实,就得烧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用。细末里头不免掺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1.叶圣陶,原名______,字秉臣、圣陶。现代______、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作品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4.说说如果去掉下边句中加点的词或词组,表达效果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1)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2)……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
(3)……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幼儿保育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海洋与生命》节选文段通过描述海洋作为天然牧场的丰富生物资源,强调了海洋植物特别是单细胞海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植物的广泛分布。通过对比大型海藻和单细胞海藻的作用,突出了后者在海洋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4 . 阅读下面节选自《海洋与生命》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的牧场

①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②海洋里的动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原生物,有个体小种类繁多的甲壳动物,有人所喜食的鱼类,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海洋的上空还有海鸟在展翅翱翔。

③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速度在增长着。如果海洋水产资源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④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荫,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便牛羊成群,海洋的情形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植物能依靠太阳光来合成有机物,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尽管有些动物是吃肉的,但是这些动物所猎食的动物,到头来还以植物为生。

⑤你来到海边,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红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藻,细长如绳的绳藻等,可以说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的珍贵食品,有的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奇怪的是,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

⑥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从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硅藻和甲藻是海洋中主要单细胞藻,此外还有其他单细胞海藻。

⑦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面积2/3的海洋上,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约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是更多。就是它们养几百亿吨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是微不足道的。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024-09-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4月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第二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各句中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景泰蓝的铜胎上粘着线条画,譬如柳树,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右括号(打比方)
B.景泰蓝的制作要求精细,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
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举例子)
D.用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叫烧蓝(下定义)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展示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贡献。材料一详细描述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中医药的其他成就,材料二则强调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和进展。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突出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潜力和价值。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当下人们越来越崇尚“回归自然”,以医药为代表自然药物,在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医药以其丰富的资源、完整的体系、独特的疗效、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给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改变缺乏相应的学科学派、缺乏健康的研究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困局的机会。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投入的加大,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目前,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在借鉴化学药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这些年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驱绦虫药鹤草酚、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抗肿瘤药紫杉醇、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等中药成果,正逐渐打破西医的局限,成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也为人类医学提供了新方向。

(摘编自周后运《以青蒿素为例浅析当下中国的中药现代化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C.对症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方式,体现了中医疗法的辩证施治。
D.对“回归自然”的崇尚,让人们关注中医药,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述发现青蒿素的经过和中医药学的贡献,材料二概述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小标题概括简明,领起各部分内容。
B.深厚的医学知识、强烈的研究动力、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都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要因素。
C.中药现代化已有较大进展。借助课题研究,国家已经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
D.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只要国家加大投入,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中药,就能代替西医,成为人类医学的新方向。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莲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型糖尿病治疗。
4.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它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一)(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掐丝步骤,展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精细的工作态度。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掐丝工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同时,文章还解释了掐丝工艺背后的物理原理,揭示了其形式与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技术层面的说明,又有艺术层面的欣赏,体现了景泰蓝工艺的独特魅力。

7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对下列句子所用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
B.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举例子)
C.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打比方)
D.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举例子)
2.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该道工序的主要动作用哪一个字概括?
3.掐丝工人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为什么?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1)(高教2023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湿地的定义、类型、功能及其重要性,强调了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湿地的多功能性,如蓄水防洪、降解有毒物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同时,文章指出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呼吁科学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整体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河北中职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潜力和挑战。文章首先解释了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和全能性,接着对比了成年干细胞的局限性,强调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具体实验案例,展示了胚胎干细胞在治疗神经损伤和糖尿病方面的初步成果。最后,文章指出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技术和伦理问题,呼应了科学进步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整体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2024-09-1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本文指出 21 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涉及医药、环境整治和农业领域。重点阐述了在环境整治中“基因组工程”的作用、全能生物的期望以及生物学对电子学新纪元的影响。虽前景不明,但肯定了生物技术在未来的重要性,展示了生物学在多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为人类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可能。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世纪将在三个领域中到来:医药、环境整治和农业。

以清除污染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界曾反复地从微生物中增加或减少基因簇,就像调试计算机时增加或减少程序一样。既然自然界能这样做,今天的操纵者也行。于是一个名为基因组工程的新领域诞生了。基因研究所目前在测序的一种细菌可以耐受超量辐射。如果插入了它的铀代谢途径的基因簇,科学家们也就能参照制成可以清除高辐射废物的细胞。

一些乐观的科学家期望着由全能生物导致的绿色高效经济的诞生。这些生物可以做从清理垃圾到利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的所有事情。从而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事实上这种尝试已经开始了。几年前,美国卡纳基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曾把生产塑料的基因转入拟南芥中,使其成了一个生物塑料工厂。现在,美国科学家使这个概念成了商业现实。

一些科学家相信,生物学的世纪也会导致电子学的新纪元。在基因的双螺旋中蕴含的信息百万倍于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把它作为计算的基础是很吸引人的。在一次DNA计算会议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博涅赫认为,虽然用DNA进行一次计算要花一个小时,而用硅片只要几分之一秒,但硅片一次只能做一件工作,而一台DNA计算机理论上可同时进行十亿亿个工作。当然,要向硅片挑战,DNA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已经飞速走向生物技术的世纪了,连科学家们也不知前景会怎么样。有些学者甚至怀疑人是否具有足够的智慧来了解自身的80000个基因是如何共同作用产生了一个可以注视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生命的。但是,大家已经认识到,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当我们进入下一个千年时,生物技术将在人类历史上写下自己的篇章。

1.对“全能生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清除高辐射废物的生物。
B.一种可以耐受超量辐射的细菌。
C.可以做清理垃圾到利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的所有事情的生物。
D.许多国家大规模转入了能生产塑料基因的拟南芥。
2.“美国科学家使这个概念成了商业现实”中“这个概念”指的是(     
A.生物塑料工厂B.绿色高效经济
C.全能生物D.基因组工程
3.文中认为“生物学的世纪也会导致电子学的新纪元”,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根据的一项是(     
A.在基因的双螺旋中蕴含的信息百万倍于最先进的集成电路。
B.一台DNA计算机理论上可同时进行十亿亿个工作。
C.把基因的双螺旋作为计算的基础是很吸引人的。
D.用DNA进行一次计算要花一个小时,而用硅片只要几分之一秒。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就像调试计算机时增加或减少程序一样,自然界可以反复从微生物中增加或减少它的铀基因簇,清除污染。
B.全能生物可以做清理垃圾到利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的所有事情,从而解决了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C.在基因的双螺旋中蕴涵着数百万个先进的生物集成电路,所以,生物学的世纪会导致电子学的新纪元。
D.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生物技术,但人还不能了解自身复杂的基因。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