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字形延伸开来。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徽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淅川下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居(相当于商代),主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卯榫的结点构造。梁与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榫和销钉榫等,较之巢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最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绑扎构造。

1.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是(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室向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干栏居”不因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结构类型。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B.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构中用得更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由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宫室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干栏居基本属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的“长屋”,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春季)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在建隧道时,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塌下来呢?谁都知道蝉是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就会将泥土弄塌,把自己屋子塞住。但我十分惊奇地发现,四壁都被用一层泥浆粉刷过了。其实,蝉的方法简直就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巷道,铁路工程师用砖石加固隧道,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它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泥浆。

能够很容易地在隧道内爬上爬下,对于蝉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爬出隧道来到阳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做成一圈坚固的墙壁,适宜于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的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以便测知气候的状况。

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但是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在空中向后(     ),只留尾部一点固着在旧皮的鞘中。它(     )身体,使头部向下,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     )、(     ),接着又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正常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中鞘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它已经完全自由了。

(选自法布尔《蝉》)

1.选文部分属于(     
A.蝉和蚁B.蝉的地穴C.蝉的音乐D.蝉的卵
2.选文中“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这句话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B.作比较C.分类别D.打比方
3.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是(     
A.翻转             腾空             伸直             张开B.翻转             腾空             张开             伸直
C.腾空             翻转             伸直             张开D.腾空             翻转             张开             伸直
4.选文最后一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空间顺序B.时间顺序C.观察顺序D.逻辑顺序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普通班)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对方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佯装成好友对其实施了诈骗。随后,“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包裹在AI技术下的骗局,让人心生恐慌,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以往,骗子多是以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角色出现,尽管具备迷惑性,但不少人难免会多几个心眼。然而披上AI外衣的诈骗,却通过在受害人心里建立起信任基础,利用熟人身份降低受害人的戒备心,识别骗局更为不易。AI换脸技术被用于诈骗,尚属人工智能高速成长阶段的新问题,但其造成的财产风险,对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权益的侵犯却不容低估。

从目前来看,AI换脸必须经过本人同意、AI画面与真实画面必须形成辨识差异将是监管的主要方向。而在上述案例中,个人微信、人脸、声音等隐私信息为何遭泄露值得追问,AI技术之所以在诈骗事件中屡屡得逞,也是因为盗取了个人的隐私信息,作为编织骗局的脉络。因此,对隐私信息的使用处理,理应严格遵守信息保护边界,避免因随意泄露给信息提供者带来严重后果。

无论是问题暴露前的未雨绸缪,还是问题显现后的查漏补缺,都是人类厘清技术发展边界的必要手段。我们尤须引导新技术向上向善,谨防诈骗披上AI外衣。

(选自《浙江日报》)

材料二

置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因信息泄露而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的情况屡有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正是响应发展所需、人民所需的必然选择。

个人信息泄露往往都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企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过度采集用户终端中相册、通讯录、位置等信息;在对用户信息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甚至铤而走险、违规使用,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强化全流程监管、全链条治理,把好信息收集、存储、分发等多个环节的关口,实现行业上下游联防共治。

近年来,从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施行,到开展数据安全系列专项整治,再到要求相关企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锁更为牢固。也应看到,随着技术的快速演进,信息使用场景更加复杂多样,信息违规手段或将更为隐蔽。持续加固个人信息安全堤坝,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法,加大对新应用新技术的监管力度。每个人也都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公众对容易泄露的不同信息类型的感知

(摘自新华社半月谈)

1.将“实际上,对AI换脸技术用于诈骗并非‘无计可施’。”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关于“AI技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换脸技术可以经过本人授权,AI画面与真实画面必须形成“辨识差异”,这已经成为目前监管的主要方向。
B.AI技术盗取了个人的微信、人脸、声音等隐私信息作为编织骗局的“脉络”,在诈骗事件中屡屡得逞。
C.AI换脸技术被用于诈骗,虽然尚属人工智能高速成长阶段的新问题,但是其对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权益的侵犯却不容低估。
D.AI技术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查漏补缺”,引导新技术向上向善。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被他的好友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
B.材料二表明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既能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也承担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C.材料二告诉我们因信息泄露而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的情况偶有发生。
D.材料三中,相较于其他信息类型,公众对个人消费信息泄露的感知度很高。
4.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某职校学生小艾最近经常接到陌生电话,怀疑个人信息泄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个人信息,请你给小艾提三条建议。
例如:使用公共网络,下线前要清理痕迹。
建议一:___________
建议二:___________
建议三:___________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旧籍记载荔枝,说到有的品种皮粗厚,刺尖,唐代徐夤诗云龙绢壳绽红纹粟,就已观察到这种构造。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明陈辉)正是指的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关于选文第一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质疑《荔枝图序》引出“荔枝”这个话题。
B.引用相关句子给人留下鲜荔枝的初步印象,领起全文。
C.选段说明顺序与正文说明顺序基本对应。
D.以故事形式开头,符合读者寻求答案的阅读心理,富于文采。
2.下列不属于选文说明内容的是(     
A.荔枝的外壳B.荔枝的颜色C.荔枝的植物学史D.荔枝的成熟期
3.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确”表示毫无疑问,强调白居易用比喻手法来描写荔枝形态的不足性。
B.“大多数”限定范围,说明成熟期的荔枝颜色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C.“飞焰”“红云”运用比喻手法说明荔枝成熟期的颜色,并照应课文题目。
D.“绚丽烂漫”描写了荔枝成熟季节的动人景色,富有文学情趣,符合选文作为文学小品的特点。
4.选文说明荔枝形态时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摹状貌D.下定义
2024-08-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复习系统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狭窄的小孔一个个斜着向下。每个小孔内,一般约有十个卵,所以卵的总数有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蝉的庞大家族,它产这么多卵,是为了防御一种特别的危险。它必须有大量的卵,这样在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经过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一种极小的蚋,和它们比起来,蝉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呢!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的工具,这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就会立刻把它毁坏。这真是蝉家族中的灭顶之灾!其实作为庞然大物的蝉只要轻轻一脚,就可以把这些蚋踏扁,然而这些蚋竟镇静异常,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之至。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

有很多次,我看到当蝉沉浸在母亲的工作之中时,这些很不起眼的蚋就开始干起了毁坏蝉卵的勾当。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翼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节选自法布尔《蝉》)

1.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作诠释        列数据B.列数据        作比较
C.作诠释        下定义D.作比较        下定义
2.选文的前两段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程序顺序D.逻辑顺序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B.选文运用文学性语言对蝉的习性进行了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C.作者对蝉这位“可怜的母亲”的境遇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D.选文对蝉卵遇到的危险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科学中蕴含了人文精神。
4.请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立刻”的作用。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单招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最近“淄博烧烤”火出了圈,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写了一封信来感谢游客的“厚爱”,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您赞扬的话、走心的建议,都是对淄博的信任和包容;您带来的人潮、人气,唤起了全城一心的城市荣誉感和凝聚力;您为淄博人好物美心齐城市印象鼓与呼,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感知这座城市的厚道质朴,看到这座城市努力的样子。感谢您与淄博结下了深厚情,感谢您给淄博注入了正能量,感谢您为淄博传递了好声音。

A.文中“进淄赶烤”化用“进京赶考”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淄博烧烤的火爆。
B.文中采用“您”,让游客感受到了尊重,但同时也会产生距离感。
C.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表达了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游客的感激之情。
D.文中将“进淄赶烤”比作“桥”“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游客与淄博人民双向奔赴的场景。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化装舞会》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化装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而女仆施蒂娜的一个玩笑却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的大门。
B.说明文《蝉》按照幼虫到成虫、卵到幼虫的顺序来写,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个重要特点。
C.戴望舒的诗歌《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D.《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是一篇科普读物,结构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1.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2.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十克左右,如果达到二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如海南岛的无核荔枝。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按照时间顺序对荔枝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
C.在内容上侧重于介绍荔枝的不耐储藏。
D.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2024-08-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选文中加点字“此类事实”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一项是(     
A.它们的生存时间B.它们的胚胎关系
C.相互亲缘关系D.地质上的连续
2.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自然学者们,常以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D.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3.对于本段末尾两句话传达的主要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班语文期末调研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②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外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③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④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里所列举的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将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B.在中医实践中,用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非常少见,其主要的用药形式是复方用药。
C.实践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许多其他证据充分证明了中医具有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D.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保持适量运动。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快速研发青蒿素,这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智慧。
B.为达到良好的疗效,中医师要按病人症候,按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
C.有许多证据证明中医药学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D.利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效。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药青蒿中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是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B.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对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效果较好。
C.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昌盛,是因为我们的中医采用了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
D.青蒿素的提取与研发再次证明,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