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7 道试题
1 . 对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中职某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文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引用论证D.对比论证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中职某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一轮考古挖掘中,三星堆遗址6个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一时间网上热议不断,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这彰显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和源头,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了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依次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至商代前期、商代中期或略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历史可谓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三星堆遗址的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盘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盘,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高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漫、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断言,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至少就对外文明交流的情形而言,李先生的论断可以得到较充分佐证。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力支撑。

(节选自王学斌《三星堆遗址为什么重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在很早以前的考古挖掘中出土的文物没有太大价值。
B.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历史悠久,积淀也因之而深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
C.三星堆遗址文明特征极为显著,这仅是从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获得的认知。
D.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金杖、海贝等文物,大致可以证明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俞伟超先生的话,意在证明三星堆遗址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这一论断。
B.文章中《蜀王本纪》的记载,印证了三星堆古城曾是蜀地共主鱼凫王朝都城的论断。
C.文章就考古发现,引用专家学者的论述,着重阐述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
D.文章首段具有总领作用,下文从厚度、高度、广度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层层深入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早期的巴蜀文化深受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
B.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来看,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的发展与王权无关。
C.依据出土文物可大致判断,古蜀国先人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文明有所接触。
D.青铜时代巴蜀与外部世界并不隔绝,这给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对口升学考试研究联合体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一些,衡量电站的经济价值,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维修、运行管理等费用。30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作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建火电站实际出现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修建核电站则正相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建成300余座核电站,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数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成本的60%。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看,原子弹可以和核电站类比,但原子弹所用的铀—235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因此造成核爆炸;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铀—235,这样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与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竟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夺走31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有了新突破,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说到环境保护。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作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

1.文中“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是指(     
A.低投入势必造成高成本。
B.低投入造成的成本增加的趋势。
C.煤电成本低的优势难以持久。
D.煤电成本高于核电成本。
2.“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是指(     
A.大量建成的核电站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B.核电副业的发展检验了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
C.现代经济价值观保障了核电事业的发展。
D.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在核电事业的发展中再次得到证实。
3.“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的含义是(     
A.核电站具有可控性,原子弹具有不可控性。
B.核电站核链式反应具有可控性,原子弹的核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C.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远远低于原子弹中该物质浓度,已不具有危险性。
D.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低于4%,不会出现不可控核链式反应。
4.根据文意,准确概括核电站特点的一组是(     
①高投入高质量低消耗。
②经济价值高于火电站。
③使用寿命高于火电站。
④每度核电成本相当于煤电的60%左右。
⑤安全性好,有利于环境保护。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④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填补了正统诗文审美形态之单一,体现了人类情感具有的多元性表达的特征,为文化共生所需求。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这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俳谐诗不作生硬说教,而是如杂剧打诨,令人在发笑中领悟道理,内容富于启迪。陈善曰: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只是难得切题可笑尔。山谷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归,故有此语。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谐趣产生之第二要义为语言逻辑跳跃引致。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文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下列对俳谐诗“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原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黄庭坚等诗人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具有引领作用,影响广泛。
B.俳谐诗融合大众文化,诗文创作中融入众多戏剧因素,为民众乐见。
C.俳谐诗如杂剧打诨,于诙谐之中蕴含人生哲理,内容具有启迪性。
D.俳谐诗具有谐趣,它的产生符合群众的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俳谐诗戏谑谐趣,雅俗共致,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成为了宋代诗文主流。
B.如果俳谐诗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它就不会被民众喜爱,广为传播。
C.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也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
D.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折射出两宋文化活泼的一面。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正统诗学的对比,突出了俳谐诗被士大夫普遍喜欢的原因。
B.作者以苏轼《南乡子》为例证明了俳谐诗文的创作融合众多戏剧因素。
C.作者引用陈善之语说明俳谐打诨并非纯粹追求语言效果,往往还蕴含哲理。
D.第五段中作者从两个层面论证了符合心理需求的俳谐诗易于让民众接受。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

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

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

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

(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1.下列关于“传统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背后更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B.传统色不止于审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
C.传统色,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承载着民族对事物的理解。
D.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一份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由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
B.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
C.只要在以暖色调为主的服饰中调和冷色调,就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
D.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B.本文第四段以元青花釉料配方改良为例证明传统色见证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善于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论据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等领域选择典例。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为。

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3.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2024-06-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职教对口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作出《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同样,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惨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切体验有关,包括诗人杜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曹雪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才能为之?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楼体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意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倾向”,在文中是指(     
A.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灿若星河,镶嵌着许多文化瑰宝。
B.个体的文化创造要经历生命挤压碰撞等痛切体验。
C.杜甫等人的创作是源于其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
D.文明成果的产生需要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我们常常为拥有众多文化瑰宝的五千年历史所感动。
B.有了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
C.乱象搅扰会导致这个时代无法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D.因为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所以文化楼体倒塌的破坏性更久远。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如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采用引用论证,让文章颇有说服力。
C.用“宝塔底座”进行比喻论证,使关于常态文化建设的论述更为形象。
D.用底座的“宽博体量”作正反对比论证,鲜明的对比启人深思。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财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文化地标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城市文化的某一个侧面,通过对文化地标的欣赏和玩味,我们往往能最直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看看文化地标,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之脉和精神之魂。

人们关注文化地标,本质上是表达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希望从城市建筑、景观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那些受到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文化地标,必然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传递积极、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文化地标具有正大气象。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林区开发到场馆设计,以及各种景观、装饰,都充分发掘了国宝熊猫的文化内涵,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反,在前几年经营城市的浪潮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有的还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文化地标。最终,不但没有被当地民众接受,而且被冠以各种外号,沦为了城市建设的反面教员。究其原因,就是过于追求外观的夸张夺目,违背了国人关于什么是美的基本共识,无法承载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学要求。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每座城市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必然是内在与其所在城市的文脉传承,并与这座城市的当代生活节奏合拍。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在变得扁平,文化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更容易受到青睐,千篇一律、抄袭雷同则会遭到鄙弃。这是因为前者更有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地标并非孤零零地存在,只有当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共同的意境时,才能展现出作为地标的魅力。这些年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令城市的面貌变得相似。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似乎都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那些曾经触动古人心灵柔软之处的景致,或镌刻着历史足印的古迹,虽然得到保存,但因为丧失了周国环境的衬托而变得无力与冰冷。因此,文化地标建设必须与城市开发大局整体统筹和规划,才能彰显其文化涵育的功能。

纵观这几年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其实,所谓城市,不过是文明生活滋长和汇聚的地方。文化地标建设也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内涵,才能捕捉到城市精神的真谛,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摘编自胡一峰《文化地标何以塑造城市的精气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化地标不仅体现了城市的文化之脉,也体现了城市的精神之魂。
B.人们对文化地标的关注实质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
C.文化地标建设需要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符合该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
D.文化地标建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2.第三段中加点词语“前者”指代的是(     
A.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
B.千篇一律、抄袭雷同的建筑、景观。
C.文化的地域差异。
D.每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地标文化建设本身,又与城市整体开发建设相关联,辩证而全面。
B.引用伊罗·沙里宁的话,旨在强调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关系,进而阐明文化地标的意义。
C.列举文化地标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通过对比来突出成功的文化地标的价值和意义。
D.采用递进式的结构,对文化地标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当前打造文化地标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财贸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根据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请用三字词概括出“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五大标准。

一、对企业战略、产品结构、组织构架等方面带来创造性改变并带来市场回报。

二、在产品、技术、服务、营销或者商业模式方面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三、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指引作用,能驱动行业变革。

四、保持持续稳定的活跃用户及业绩增长,有良好的盈利预期。

五、锐意进取,发展迅速,具有挑战主流思想,引领行业前进的勇气和实力。

五大标准:创新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锐性。

2024-06-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