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工”“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文中“大国气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
C.只要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行为方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连续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在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主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省内十所中职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成长性的力量之一,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1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简称文化企业)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简称文化新业态行业)进行了调查统计。

1 20222023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2 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部分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2022年及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据)

材料二

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在音乐、绘画、设计及视频制作平台上,人工智能创作成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模式;活跃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虚拟主播、虚拟歌手、虚拟导游,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交互体验;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就可以畅玩的云游戏,受关注度持续攀升的数字藏品……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种类丰富,特色各异,但都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的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主要动力,但文化新业态仍需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数字技术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实践来看,文化新业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和魅力。

培育文化新业态,企业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发掘企业内生动力,为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丰厚土壤。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版权体系,调动文化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

(摘编自祁述裕《文化新业态前景可期》)

材料三

沉浸式文化业态的关键是沉浸式交互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这一新业态营造独特氛围与情境,让人们参与其中,获得高价值体验经历。当前,数字沉浸应用到文化旅游诸多领域,是数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方向。

凭借数字技术,一些沉浸式展演或逼真模拟现实,或创建全新虚拟世界,让观众在声光影电中获得超越现实的真切体验。在一场名为“‘纹’以载道的故宫数字文物展中,360度环幕展示故宫院藏国宝,高精度立体呈现纹样细节与器物全貌,5.3米高的裸眼3D文物让观众体验在实物展中无法获取的细节震撼。在一款名为《中国园林之旅》的VR(虚拟现实)游戏中,用户通过佩戴专业头盔,进入融自然、建筑、工艺、书画艺术于一体的古典园林中,仰观俯视、远眺近览,充分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之美,踏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意之境。

除了代入感,交互性是沉浸式业态另一大突出优势。许多展览现场,都可以通过实时响应用户的动作、声音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给予用户更加即时的互动体验。

研究发现,数字沉浸凭借强烈的视听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感受力,进而通过生动、丰富、情感化的体验,帮助用户形成情感记忆;也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用户形成空间记忆;还可以通过互动环节,帮助用户形成交互记忆;根据用户具体兴趣、需求和偏好,提供不同体验,帮助其形成个性化记忆。高质量的数字沉浸展演,通过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带给观众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数字沉浸带来的独特体验是由许多突破性技术支撑的。在数字沉浸背后,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数字沉浸体验越来越逼真、细腻,同时推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的出现。

数字沉浸作为提升受众体验的有力手段,不仅应用于文旅产品,还可用于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例如,上海的石库门、长沙的文和友等地方特色街区,通过数字沉浸还原历史场景,营造独特城市韵味与烟火气息,不仅成为城市名片,更形成地域文化IP。未来,数字技术助推下的沉浸式业态将进一步成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地带、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摘编自宋洋洋《数字技术应用带动文化产品提质升级》)

1.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第四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最快。
B.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总收入相比上一季度有所下降。
C.2022年一季度以来,文化新业态行业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逐年稳步上升。
D.2023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部分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前三为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搜索服务和数字出版。
2.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业态彻底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目前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生长性的力量。
B.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能通过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给观众带去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C.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尝试融合,并应用到文化旅游领域,是数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
D.数字沉浸能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城市更新,助推沉浸式业态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属于具有“数字沉浸”特点的文化业态的一项是(     
A.“智游龙门石窟”的智慧导览小程序中设置了“龙门故事”和“诗歌龙门”等模块。
B.在博物馆,佩戴专业设备进入“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与宋人一起喝茶聊天,坐船赏景。
C.根据热门剧集打造《长安十二时辰》实体街区,游客可挑选剧本,换装进行角色扮演。
D.对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和壁画等实物进行数字采集和加工,永久保存于数字空间。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培育文化新业态,40字以内。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下展览成功的原因。

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中,参观者不仅能欣赏到齐白石画作的数字复刻,亲见齐白石视角下的草木鸣虫和他在画室中的挥毫点染,还可以走入经由数字技术复原的齐白石书房,在画案上通过智能绘画触屏桌泼墨书写,留下自己的作品……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文化招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某同学准备以“责任与担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下列不适合作为素材的一项是(     
A.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钣金工王伟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C.北大小保安张俊成酷爱学习,逆袭考上北大。
D.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和对口升学文化素质测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微深入了解,我们便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人们的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浓、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角色检演)、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而这些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而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激发古风的源头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浓、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了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和对口升学文化素质测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精神的不平等”内涵是指什么?
(2)分号是用在复杂的句子里并列的小句子中间的标点符号。有人认为这段文字中的分号可以改为逗号,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正因为这样”的“这样”指代的是(     
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
C.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D.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A.引证法B.对比论证法C.例证法D.类比法
3.对“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理解错误的是(     
A.说明马克思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私利。
B.说明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怨,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
C.说明他虽然有许多敌人,但不一定有暗中的敌人。
D.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的光辉形象。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在乡土社会,乡下人生于斯,长于斯,农民聚村而居,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一方面,农民安居乐业,区域间的联系紧密,形成了独特的乡土社会;另一方面,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造成了区域与社会的隔膜,反而妨碍了社会的流动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1.结合以上两段材料,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与时俱进,时不我待
2.结合《乡土本色》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直接取资于土地,靠土地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而不易流动。
B.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成因都是一样的,村落内部是“熟人社会”,但村落之间是相互孤立、隔膜的关系。
C.以农业为生的人,附着于土地,形成定居常态。因此,这种不流动性就成了中国乡土社会最重要且唯一的特性。
D.“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常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本书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现代基层社会的著作。
B.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多次运用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特别有助于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C.书中除了大量举实例,还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D.本书包括14篇论文,这些内容之间具有前后联系,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4.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从这个情节中,你能看出怎样的文化特征?
5.有人认为《乡土中国》描述和分析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的现实意义不强,你怎么看?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职业中等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晦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少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点。解说方式千篇一律,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三: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根据文意推断,“‘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一句最适合放在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无关,有人诋毁英烈,其主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速度不相匹配。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如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就一定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看不懂”“靠自悟”现象,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
C.材料二指出了我国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的诸多问题,材料三则针对“免费开放”和“丰富基地构成类型”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D.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篇一律、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4.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5.2023年12月,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上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简介,并结合材料,分别阐述这两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示我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以及城市发展的未来蓝图。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坐落于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内,是以地理信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展示、科普、教育、宣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大众化地理信息科技馆,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内容最齐全的地理信息专业性科技馆。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县中职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辈们虽然已经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依然关心着青年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发展。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纵览古今中外,优秀的学术成果无不是回应时代问题的产物。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相信即使困难重重,也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敢教日月换新天”,让我们激发豪情壮志,撸起袖子,迈开步子,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新一年更加辉煌的成绩。
2024-07-1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县中职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要发展,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戴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延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是(     
A.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B.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C.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C.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稍加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D.解放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繁荣和发展的。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翰文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