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240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微深入了解,我们便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人们的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浓、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角色检演)、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而这些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而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激发古风的源头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浓、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了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出主题,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的具体措施,如创造和讲好“工匠故事”、设立“工匠日”等。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和政策举措,文章生动地展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呼吁全社会共同弘扬这一精神。整体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12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新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20201225日,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要发展,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戴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延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是(     
A.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B.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C.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C.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稍加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D.解放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繁荣和发展的。
2024-07-16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制约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选段的论点是(     
A.第一要敬业B.事的性质无高下C.职业是神圣的D.劳作便是功德
2.选段没有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3.从选段看,“敬”字的含义是什么?用选段中的话来回答。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