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者,唯其如此,他的诗歌表现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的豪迈和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的亢奋,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他所致力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卑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式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想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它突出地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选自《刘禹锡诗选评》,作者肖瑞峰,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刘禹锡诗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洞见这一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B.刘禹锡诗作中,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才略以及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C.刘禹锡对诗歌的传统主题方面进行了深化与反拨,比如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对四川巴蜀地区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就很少被写到。
D.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迈的风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的现存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唐代一位能够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大家。
B.刘禹锡有种朴素辩证唯物思想,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豪迈、亢奋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
C.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是刘禹锡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及贡献。
D.刘禹锡的诗歌,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不服“老迈”,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B.文章基于对刘禹锡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的分析体认,指出了其诗的成就和价值。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独创性,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气魄。
D.文章论证了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及主要贡献,又指出了他本人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说风度

【文本一】

①提到风度,我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度,就是吹向别人的风,带有适宜的温度。词典上说是指人好的举止、姿态。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对风度的理解往往仅限于表面,在他们看来,外表好看、衣着光鲜、里外都是名牌甚至行为怪异之类就是风度。这哪里是什么风度?简直是对风度的误解和亵渎。而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由里及外自然渗透出来的内容,它包括学识、趣味、追求、修养、品格等等。

②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风度,自己说了不算,还得看你的举止和内涵。

③活在世上,难免与人发生矛盾,每每这时,你是宽恕别人,还是睚眦必报,这就看你有没有风度了。有风度的人总会选择前者。当年,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因为中医问题跟孔度争执起来,孔庚辩不过他,就开始骂他,傅斯年听了之后很生气,于是对孔庚说道: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可是,当他面对瘦弱、苍老的孔庚时,却说道:你这样老,这样弱,我不和你斗了,让你骂吧。这样的人,心宽肚大,里面有海、有洋,能撑船呢。

④显而易见,容人是风度,卑己,更是风度。有一次,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的一个朴素公寓里醒来,穿好衣服,去参加他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后,他来到餐厅就餐,发现餐厅里每个座位都有人坐,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这位刚刚就职的总统,只有参议员约翰·布朗夫人提出把她的座位让出来,托马斯·杰斐逊彬彬有礼地谢绝了她的好意,默默遵守先来先就餐的规定。可是,很多官员、富人之流,往往仗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高高在上甚至为所欲为、不可一世。这是十足的俗,当然,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风度了。其实,人们如果除掉外在的一切光环,都是一个个平凡、平等的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内涵。有风度的人,不会拿着这些东西去耀武扬威,相反,他们会把自己放低,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⑤卑己归卑己,人照样要自信,不需要仰仗什么,也不往自己脸上贴金,顺其自然,本色生活,这也是一种风度。文史学家王利器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等身,有人曾问他:您怎么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成员和顾问呢?他淡淡一笑,说道:欲传后世,原不待此。后来,在他80岁寿辰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些朋友打算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他却婉言谢绝:欲传后世,原不待此。《伊索寓言》里有则鼓和香草的故事:鼓对花瓶里的香草说:我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面对鼓的洋洋得意,香草只默默发出阵阵清香。有自信的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炒作自己。他自己就是一株自信的香草,那浮动的暗香就是他的风度。生活中像王老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用自信的力量告诉我们:真正的风度,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你做出来的。

⑥容人、卑己、自信,这是风度者的标签,同时也说明:他们的心里装着别人和自己。这正如诗人席勒所言:美的风度的第一条法则是:请尊重别人的自由;第二条法则是:请表现自己的自由。而容人、卑己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不对外物心存依赖;自信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风度。

(作者:韩青。有删改)

【文本二】

①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胃口很大,从来不给同桌的人留任何食物。有一次,当一条大鱼被端到桌上后,哲学家芝诺拿走了它,并装出一个人要把它吃掉的样子。那个人死死地盯着他,芝诺对他说:如果我的贪吃让你难以忍受,那么,你不妨想想那些与你一同吃饭的人每天都在承受着什么。由此可见,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的感受或需求,这样更能显出我们的风度和境界。

②人都有一定的劣根性,比如,看到别人身陷困境,你却幸灾乐祸。所以,要想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就必须将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除掉。顾城说: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就像灯一样,自己发光,才能照亮这个世界;自己漆黑一团,怎么给世界带来光明?所以说,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正道,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善良了,才能对别人好,进而也能为别人着想。

③叶圣陶讲过一件事,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他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过来,如果没有笔帽,还会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可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别人感觉舒服,才是真正的温暖之举。

佛说:“有人听闻我守道,修行大仁慈,因此反而骂我。我默然不语,等这人骂完后,问他:‘你以礼待人,但他人不纳你所行之礼,礼是否归还于你自己?’这人回答说:‘是归于自己啊!’我说:‘那么今天你骂我,我今天不接受;这是你自己持有的祸患,祸患就归于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响必有回音一样,最终是没有免离祸患的。”别人怎样是他自己的事,不仅不影响我们的正直、高尚等,相反,还能衬出我们的璀璨。

(节选《站在对方角度,你会更有风度》)

1.两个文本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文本一第⑤段和文本二第③段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文本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2024-07-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丰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从小说、戏剧、音乐到美术、电影、电视,从传统文艺到新兴网络文艺,各门类各品种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2021年伊始,电视剧《山海情》便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观众盛赞这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土味儿的电视剧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目光投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感受时代风气的变化、触摸时代脉搏的跃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文艺界掀起了一股现实主题创作热潮。扶贫、住房、教育、医疗、环保等在新时代备受群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文艺作品中都有生动表现,接地气”“真实等成为群众评价作品时的高频词。

③文艺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真实地描绘了生活,真实地传递了群众心声,自然就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感动源于真实,而真实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做到的,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就能再现的。只有熟悉生活,才能真实地表现生活。近年来,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演出慰问、结对帮扶。在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中,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更加细腻,感受更加真切,创作态度更加踏实。而这一切最终凝聚在层出不穷的优秀之作里,成为新时代的画像和标识。

④在作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目前我国每年推出新书40万余种、童书4万多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300多部、动漫400多部……众多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演出市场持续繁荣,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其中农村观众超过7亿人次。文艺创作生产佳作不断、量质齐升,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今天,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质量、风格、品位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活的热土更加滚烫,文艺文化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收获期。

(摘编自《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丰收时期。
B.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是文艺界掀起现实主题创作热潮的宏大时代背景。
C.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为文艺作品创作、质量提升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D.文艺创作只要扎根生活和时代、为人民抒情,就能繁荣发展,充满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篇点明“十三五”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引出文艺创作话题。
B.文章主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逻辑清晰严密。
C.第④段中列举系列数字,佐证了“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的观点。
D.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进行说理,论证有理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说明文艺作品要想被人民大众喜欢,需要“接地气”“真实”。
B.创作者需要熟悉生活并真实表现生活,创作的作品才可能触及人的灵魂、引发思想共鸣。
C.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决定了我国文艺文化事业必将迎来辉煌。
D.本文倡导的创作主张,与新时代倡导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精神高度契合。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理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对“感受”界定的句子并写出来。
2.文中“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说明了什么?
3.作者认为造成领略趣味能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请简要说明作者对“静”的认识。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②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权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③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几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述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明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顺序B.时间顺序C.空间顺序D.程序顺序
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末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才能。
B.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中只有部分人是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相袭官位的。
C.东汉末年,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隋唐之后的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明显的不同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惟功惟贤选官制度的建立,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B.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
C.东汉末年,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D.明清两代,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是科举制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4.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B.察举制向中央举荐官员的标准,主要是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C.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不同时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中对人才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D.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晚,持续的时间久,其人才选拔机制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十分先进的。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6 . 下列对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以及庖丁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技艺高超、工作谨慎、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
B.《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从大局出发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显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C.《伶官传序》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伶官传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②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④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1.选文中最能准确概括文章中心观点的句子是(     
A.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B.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C.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D.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可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B.语言的演变问题学术性很强,全文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晰地展示了语言演变的情况。
C.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D.本文语言表达准确,举例用词精确,观点表达严密。
4.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中的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选文中作者以《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作者为何独举这一段为例?试进行说明。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创产品如何破解同质化难题

①文创产品指以文化为主题或基本元素,在设计、加工、营销等环节融入创新意识,兼具文化内涵与创新属性的产品。小到一张贴纸、一对耳环,大到一个电视节目、一处旅游景点,都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打造为文创产品。

②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表达文化、传承文化,更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中央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文创精品《国家宝藏》节目,别出心裁地将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与电视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讲述中国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节目播出后,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国家级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打卡的新趋势。

③优秀的文创产品带来了消费热潮,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随之出现。某地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成为旅游热点,不久各地就都建起了“仿古主题小镇”——满街青砖灰瓦,哪怕完全不符合当地的历史建筑形态。一个景区以本地景观为造型的文创雪糕上热搜了,其他景区便亦步亦趋,群起售卖类似的文创雪糕——造型虽然有所不同,吃到嘴里都是一样的甜腻。

④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而一旦出现爆款,优秀的文创产品被证明了能获取利润,又很容易被一窝蜂地复制模仿。文创产品的同质化,使其难以维系品牌溢价,只能靠简单粗暴的降价来争夺市场。越来越微薄的利润,必然会打击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导致“盲目模仿——生意惨淡”的恶性循环。

⑤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是为了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与创意。如果天南和海北没区别,这里和那里一个样,文创产品的意义在哪里?归根结底,文创产品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营利。当今人们缺的不是消费能力,而是消费欲望。如果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多数人都愿意为之买单。否则,消费者的体验感自然大打折扣。

⑥想要破解文创产品同质化难题,当然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但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关键。“文”是核心,“创”是灵魂,一款优秀的文创产品必然二者兼备。“考古盲盒”的火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河南博物院提炼本地独特的文化要素,将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制作成了“微缩文物”,并将它们藏入土中,装入“盲盒”发行销售。消费者买到“盲盒”后,可以利用考古工具“洛阳铲”,亲手将“微缩文物”挖出,沉浸式体验考古的成就感。与众不同的创意形式,让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迅速风靡全国。可见,从品质化、差异化、个性化等角度着力,可以打造“文”“创”并存的精品,破解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难题。

1.关于文创产品,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可以通过产品蕴含的文化元素来体现。
B.文创产品的创新属性体现在产品设计、加工、营销等环节。
C.优秀的文创产品能成为精品,就在于它表达和传承了文化。
D.优秀的文创产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关于文创产品面临的同质化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表现为盲目照搬其他设计或一味追随市场热点。
B.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源于优质文创产品的获利能力远超于其他产品。
C.文创产品的同质化会减少文创产品研发投入的回报,影响新产品的开发。
D.文创产品的同质化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3.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破解文创产品同质化难题,下列表述最准确全面的是(     
A.提炼本地独特的文化要素,用与众不同的创意形式开发文创产品。
B.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C.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D.从品质化、差异化、个性化等角度着力。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7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职业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职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把原始儒家的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B.家族观念、人伦情感都基于血缘,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C.人们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产生了家族观念和人伦情感。
D.现代社会儒家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入世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逐层论证了“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B.文章具有一定的辩证性,既阐释了家、国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也看到了“家国天下”观念的发展变化。
C.文章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正反对比,论证家庭作为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
D.文章依据宋儒对原始儒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证仁爱原则的动态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统一的担当精神,来自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相结合的道德自觉。
B.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往熟人社会中以“人情纽带”维系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必然会被现代社会淘汰。
C.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与文中的家国理念是相通的。
D.传统“家国天下”的意识已经超越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