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刚健有为”在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中具有指导意义。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同时有保持独立人格、不走极端、顺应变化潮流等引申义;“厚德载物”是指君子应效法大地博大宽厚的胸怀,包容各类人和事物,容纳不同意见,使之各遂其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广泛地体现在艺术、文物、制度、风俗等方面。就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是被鲁迅称为“中国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这些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直前。就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猛虎、雄狮、奔马之类,也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你到汉代民族英雄霍去病将军墓前看看那些雄浑粗犷的石刻,就会被汉代英勇豪迈的气概所折服;如果你舍得花一点时间读一读唐人悲壮慷慨的边塞诗,将不难懂得唐朝的繁荣昌盛是靠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的。

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的“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中国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主题做了诠释。厚德载物精神见于制度、风俗的也很多。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仁民爱物”、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想和制度。据文献记载,周代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这叫“山虞泽衡,各有常禁”。这种限制措施的意图,据后世儒者解释,一是保证“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二是防止“物失其性”,即要使万物各遂其生。这种制度和思想见之于民间风俗,就是一种反对暴殄天物的习惯。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并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多元文化方面的表现。

《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闳大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删改)

1.对“刚健有为”思想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A.兴于春秋,成熟于战国,贯穿于汉代、唐代等多个历史时期。
B.周代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是这一思想在制度上的体现。
C.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来看,它是一个闳大的思想体系。
D.对形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引用程颢的话是为了证明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最生动、最可读。
B.“自强不息”着眼于人对自己的态度,强调努力向上、奋勇直前、顺应潮流。
C.“厚德载物”着眼于人对外界的态度,强调包容他人与万物,使之各遂其生。
D.《周易大传》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3.下列对本文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B.第二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引经据典,事例丰富,语言厚重凝练。
D.采用立论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
2024-07-2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中职普通高校招生(春季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②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的人骑马去接他,或者是别的什么意思。是否看得懂这幅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的脚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3)这些图形必是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面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个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个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个阶段的零碎图形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纯粹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完全相等。

③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语音相关联。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人和一匹马之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图画来表达意思的,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上是图面,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本民族独有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字。
B.图画要发展成文字,关键的一步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文字”。
C.“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其结果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
D.文字起源于图画,而每一个字必定跟一定的字音相关联。因此图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系统,应向语言靠拢,最终形成一种没有民族界限的表意系统。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艰苦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关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能向世界显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其实也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美的。
B.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担负起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的责任。
C.某些以偏概全、以丑为美的作品,不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不是不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的。
D.我们的文化产品要向世人展示中国各种文化遗产后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的东西,特别要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软实力的提升之所以要依靠文化产业,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
B.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中,从青州佛像的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C.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展示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是中国文化产品的重要任务。
D.中国文化中那些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是中国文化中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东西。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要能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能引导整个社会。
B.如果我们的文化产品能够向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就可以让中国文化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C.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我们的文化产品应当力求向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展示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
D.我们仅仅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就能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茶史话•清幽雅致

①古人进饮,非常讲究环境气氛,饮酒追求热烈的氛围,而饮茶则重在清静的环境。美妙的环境,有自然天成的,也有人为铺设的。饮茶时感受的雅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清幽的环境。茶人因此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茶的最高境界。

②从传世的许多文人画看出,古人饮茶多选择在松林、湖畔,或在庭院山石旁,或在书房深闺中,如明代唐寅的两幅《品茶图》,都描绘了文人们在松间草庐品茶的情景。清人吴友如的《画谱》,有书斋品茶和庭院品茶的画面,表现了文人们的情趣。

③在明人看来,饮茶的最佳场所还是自构的茶室内,古人称之为茶寮。明代陆树声的《茶寮记》说,他自己在园子里建了小寮,是为饮茶之所。茶寮内有茶灶,所有茶具一应俱全。挑选一个比较懂得茶艺的人主持茶事,还有一人帮忙汲水煎茶。一有客人造访, 茶烟袅袅升腾竹林之外,主客相对,结跏而坐,品饮佳茶,体味清净味中三昧,以为人生一大乐事。 这种追求竹里飘烟的雅致,还见于同代人徐渭的《徐文长秘集》之中谓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我们从这些话里还可以看出,一些文人喜爱夜里饮茶,于幽中静中品味玉泉清茗。罗康的《茶解》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杯,云光潋滟,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夜里品茗,竟有如此之雅,这种雅对俗人很难言说,只有高洁的饮者才能领略得到。这正是古代茶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④古人为追求品饮的雅致,对于饮茶的最佳地点和时间,提出了一些选择的标准。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就开列了长长的一个单子,说宜于品茶的时刻。次纾还说,饮茶时,不宜靠近阴室、厨房,也不宜在喧闹的街市,不要听婴儿啼哭,不要与粗野人共饮,不要让仆从嬉戏打闹,也不要困居酷热的斋舍。

⑤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隐士冯可宾也有类似说法。这样一说,品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人们的追求,但它是一股潮流,明显影响了饮茶风尚的发展趋势。

⑥文人代表的是一个阶层,真正大众化的品茶,不会有文人们要求的那样静、幽、洁、雅,平民百姓也不具有文人们的条件和工夫,但却或多或少地受到文人风气的影响。平民百姓也像文人们一样,可以居家品茗,他们还可以到茶馆去品茗。茶馆文化的兴盛,正是大众文化品茗的必然结果。

(节选自王仁湘、杨焕新《饮茶史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比庭院、书房、茶寮,古人饮茶时更喜欢松林、湖群等清幽自然的环境。
B.从唐寅的《品茶图》和吴友如的《画谱》可知当时文人饮茶大多讲究清幽雅致。
C.花前月下品茶由“杀风景”到被人接受,是因为南宋茶大以花香发茶香,制成花香茶。
D.品茶在古代是有闲文人们的清赏雅玩,平民百姓受自身条件限制对品茶没抱多少追求。
2.根据文意,下列情景不能体现当时文人饮茶“清幽雅致”的一项是(     
A.清泉石上,明月松间,花香袭人、王安甫悠闲饮茶。
B.雪夜寂静,梅香淡雅,张功甫收集梅上白雪煮水烹茶。
C.云林竹灶,素手汲泉,徐渭与二三知己相聚饮茶。
D.一窗一月,一壶一炉,罗康山堂夜坐独自饮茶。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从饮茶地点、时间、环境及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B.③段举晏殊教人饮茶的事例佐证了北宋文人仍然保留了唐人的某些饮茶风尚。
C.⑤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夜里品茗的境界比白天“竹里飘烟”更让人自豪骄傲。
D.本文引用资料丰富详实,用语轻松活泼,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餐饮滋味新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提升,近年来,国潮逐渐兴起,国潮餐饮应运而生,全国多地出现了不少以国潮为主题的餐厅,风格多样,主打中华文化元素,越来越多的国潮餐厅涌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餐饮体验。

国潮元素在餐饮业其实由来已久,很多中华老字号美食都可以算作国潮餐饮,日前,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饭店邀请非遗匠人在大堂展示中华民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饭店设置了糖人、糖画、剪纸、中国结、面人、草编等传统民俗技艺摊位,非遗匠人现场献艺,通过展示、互动、现场传授民俗技艺,让宾客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我们希望每位顾客能够从一个小小的糖人、面塑、中国结上,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将非遗文化用年轻人、大众喜闻乐见的国潮’风展示出来。北京饭店相关负责人说,很多餐厅将国潮元素融入菜品。提督品牌盛放烤鸭的器皿是如意形状,象征顺心如意。烤鸭五味三吃,在一吃上桌时,使用如意样式的餐具装盛;二吃三吃上桌,如意首尾位置发生变化,寓意从始至终,正反皆如意。

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突破5.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说:“2024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餐饮业要积极打造餐饮消费热点,大力挖掘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让餐饮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店,柜台里摆满琳琅满目的中式糕点。比如传统民乐造型的琵琶糕、复古柔美的盘纽酥、匠心传承的剪纸方酥,仿古摆件造型的翡翠白菜,造型均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一款珐琅糕,看上去像一个葫芦花瓶,是北京稻香村与北京市珐琅厂联名推出的特色产品。其原型是来自北京市珐琅厂的洪福齐天花瓶,葫芦造型加上蝙蝠元素寓意着福禄吉祥,更展现出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美感。透过小小的糕点,仿佛可以看到匠人们錾刻、掐丝、点蓝等过程。

随着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中式糕点产品创新加速,酥饼产品、馅饼产品、糕点产品等创新不断,面向国内市场纵深发展,尤其是向年轻人覆盖。海外市场加速也非常明显。调查显示,58.4%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注重产品的口味和味道,超四成消费者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和价格,其次是大众喜爱度、品牌知名度,均有超三成的消费者关注。

中式糕点以其药食同源的原材料和低糖、低脂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随着相关部门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和鼓励老字号走向国际市场,中式糕点的发展迎来新机遇,行业日渐向健康化、渠道多元化发展。

截至目前,与中式糕点相关的企业有2.5万余家。行业专家建议,中式糕点正成为传播

中华文化的载体,除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外,品牌可积极开拓海外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扩大销售范围。

(选自《人民日报》2024.3.21,有删改)

1.下列关于“国潮”餐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潮”餐饮兴起是因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年轻人十分热爱传统文化。
B.非遗匠人现场献艺,通过展示、互动、现场传授民俗技艺,都是“国潮”餐饮的表现形式。
C.盛放食物的器皿、食物的造型融入“国潮”元素,均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D.中式糕点因“国潮”的兴起而不断创新,面向国内市场纵深发展,尤其是向年轻人覆盖。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国潮”主题餐厅,风格多样,主打中华文化元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餐饮体验。
B.用年轻人、大众喜闻乐见的“国潮”风展示非遗文化,更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C.人们在购买中式糕点时更注重产品口味、质量和价格,其次是大众喜爱度、品牌知名度。
D.中式糕点以其药食同源、低糖、低脂等特点,已经成为能传播中华文化的市场新宠。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开门见山,点明“国潮”兴起对餐饮业特别是中式点心的影响。
B.文章由“国潮”餐饮和中式点心两部分组成,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C.文章语言典雅,感性和理性语言并存,内容通俗易懂。
D.文本由从业人士的介绍到行业专家的建议,内容层层递进,说服力较强。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春季高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看成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一味说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a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b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c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冶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d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aB.bC.cD.d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4.结合全文,请概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
5.《论语·学而》记载了孔子有关“孝”的看法:“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孝”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职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小刚准备写一篇题为“时光不耽误,学习趁年少”的文章,倡导大家抓紧当下的宝贵时间学习,为此他抄录了哈佛图书馆的四句训诫作材料。请选出不适合作此文论据的一项是(     
A.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B.即使是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
C.你现在忽略的今天,就是已逝者极度渴望的明天。
D.没有艰辛,便没有收获。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职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A.要敬业。
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C.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文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多选)
A.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引用论证
3.下列对上述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的主要内容是告诉我们对现有职业要有敬业的精神,更应该有乐业的态度。
B.选段中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以两种差距悬殊的职业作比,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C.选段语言通俗浅显,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引用古语时,语意化深为浅。同时作者也提炼一些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D.“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为了生存必须去劳动,而劳动又创造了生活。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职业中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 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体裁是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绮靡:
生生不息:
3.解释第1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2、3、4段中“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精神上的残废:
精神上的中毒:
精神上的短视:
5.第6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
6.文中多次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