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21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②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的人骑马去接他,或者是别的什么意思。是否看得懂这幅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的脚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3)这些图形必是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面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个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个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个阶段的零碎图形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纯粹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完全相等。

③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语音相关联。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人和一匹马之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图画来表达意思的,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上是图面,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本民族独有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字。
B.图画要发展成文字,关键的一步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文字”。
C.“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其结果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
D.文字起源于图画,而每一个字必定跟一定的字音相关联。因此图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系统,应向语言靠拢,最终形成一种没有民族界限的表意系统。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生物死亡后,承载其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l世纪初,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该领域奠基人斯万特·帕博开创性地解决了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工作规则。其团队据此重构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

DNA提取物中常含大量污染DNA,真正有用的DNA分子信息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科研人员用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钓取出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目前超过2/3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叫1240k探针组的捕获数据。该技术不仅使古DNA测序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从棘手样本中得到足够数据。典型例子是中国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我国南方温暖潮湿环境和酸性土壤不利于古DNA保存,使得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一度处于空白。得益于此技术,广西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在农业传播前,东亚和东南亚人群已有大量交流。

沉积物DNA分析是一种新兴古DNA分析技术,它可不依赖骨骼化石而从中提取古生物遗传物质。此方法弥补了人类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极大扩展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2020年,中国科研人员从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中钓取35个样品的242种哺乳动物和人类线粒体DNA,并使远古人类DNA得以富集。这些古DNA与遗址的骨骼遗存相印证,证实犀牛、鬣狗等动物的存在。这些古DNA还揭示该地四个地层有灭绝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是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之外的地方发现丹尼索瓦人,是支撑其曾分布广泛的有力证据。

2010年起,中科院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等衍生研究。2016年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图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明确以台湾岛阿美族和泰维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完或修正了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选自邓涛《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古DNA领域研究情况的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帕博团队用DNA捕获技术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首次确认已灭绝古人类。
B.通过对古DNA的研究发现,东亚和东南亚人群随着农业传播,开始大量地交流。
C.沉积物DNA分析技术,为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提供了新途径。
D.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国科学家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遗传谱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重建古生物演化史。
B.利用DNA捕获技术使科学家能够从棘手样本中提取到足够有用的DNA分子信息。
C.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与骨骼遗存相互印证,证明了丹尼索瓦人曾经广泛分布。
D.古人群基因组的研究为阐明华夏族群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提供了依据。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说明利用古DNA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第四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中科院在古人群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C.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古DNA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及重要成果。
D.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将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表达得浅显易懂、具体可感。
2024-07-22更新 | 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1)上文第一段的论述中心是(     
A.好书让人心生敬畏,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B.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
C.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D.好书能让人的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2)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下面的文章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陆益龙的《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后乡土中国》,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A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有改动)

B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它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继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选自《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有改动)

C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打探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选自《后乡土中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材料(B)和材料(C)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A)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3.简要梳理材料(B)的行文脉络。
4.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C)对此进行分析。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