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说明,介绍了荔枝的外观、颜色、形状和品种等特征。作者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引出对荔枝的科学描述,既有文学的韵味,又有科学的严谨。文章运用了比喻、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荔枝有了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同时,文章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与对比,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__________红色映入眼帘,__________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__________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__________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20世纪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做标题,韵味深长、引人入胜。
B.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
C.广东和福建的荔枝成熟期都是一样的。
D.第⑤段中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下面关于第①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幼年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色的,没有见过新鲜荔枝,所以无法理解白居易《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描述。
B.从《荔枝图序》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白居易最爱吃荔枝。
C.“壳如红缯”说的是荔枝壳的颜色就像红色的丝织物。
D.“瓤肉莹白如冰雪”说的是荔枝的肉像冰雪一样洁白。
3.第②段作者认为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有不足之处,因为(     
A.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龟裂片。
B.荔枝壳的表面是粗糙的,缯是丝织物,是光滑的。
C.荔枝也有紫色和淡黄色。
D.荔枝上有片峰,裂片大小,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4.第③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只有       因而       至于       那就B.因为       因而       至于       于是
C.只有       所以       关于       于是D.因为       所以       关于       那就
5.第④段主要介绍的是(     
A.荔枝的颜色B.荔枝的形状C.荔枝的花期D.荔枝的大小
6.第③、④段主要应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引用
C.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作比较
D.举例子       打比方       作诠释       分类别
7.第⑤段中加点的“左右”能否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帝王纳谏与止谤的探讨,揭示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引用了唐太宗与魏征、邹忌与齐威王等历史典故,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和讽谏的风险。文章指出,尽管帝王多自视甚高,但少数明君能从谏如流,成就太平盛世。通过对比干、屈原等忠臣的悲惨结局,文章也反映了讽谏的艰难。整体而言,文章论证充分,语言简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纳谏与止谤(节选)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其第一部诗歌集是__________
2.本文作者的哪首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A.《三代人》B.《老马》C.《有的人》D.《红烛》
3.《纳谏与止谤》是一篇读后感,属于(     
A.记叙文B.议论文C.说明文D.哲理性散文
4.对文中成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逆耳之言”指的是奉劝别人好听的话。
B.“美芹之献”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提出的好意见。
C.“从谏如流”指的是接受意见和批评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自然。
D.“赤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真挚。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之子”指的是古代帝王。
B.比干是商代贵族,相传因屡劝纣王被剖心而死。
C.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D.唐太宗时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A.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B.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C.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7.“美芹之献”的典故出自(     
A.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
B.辛弃疾围绕宋金关系写成的论文《美芹十论》。
C.触龙为说服赵太后使用的香芹。
D.没有什么典故,纯属作者生造词汇。
8.本文运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和故事,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四个材料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国潮品牌的兴起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挑战。材料一提供了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材料二和材料三从文化认同、年轻消费群体的特点、数字化平台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国潮热的成因,强调了国潮产品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潜力。材料四则指出了国潮品牌面临的同质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呼吁品牌加强原创设计和文化内涵。整体来看,文章全面展示了国潮现象的多维度特征及其未来发展的关键点。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品牌在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上持续发力,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潮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

(摘编自《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材料二

随着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加深,国货潮品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消费的一大亮点。国潮热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游、购、娱,既为国货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折射出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之变。

所谓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并兼具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国潮的流行,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关注精神价值、喜欢表达的年轻人,成为国潮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等分享和推荐国潮产品,为国产品牌推广创建了良好的消费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平台成为助力国潮产品出圈的关键渠道,一些数字化平台深入洞悉用户需求,从搜索内容中发现用户的喜好,探索出不少新玩法,把商业元素与用户潜在的购物兴趣巧妙结合,消费潜能得到有力释放。

(摘编自吴宁宁《借力数字化做强国潮品牌》)

材料三

国潮迅速兴起,并不仅仅因为简单的市场偏好,还在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国货与源于传统文化的时尚相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一方面,国产品牌质量有显著提升,工艺设计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售后服务保障持续改善,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一开始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商品卖点,到如今把传统美学融入产品内核,国潮已变成一种极具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从小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在中国经济腾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更强,对兼具设计与质量的国货认同感更高,推动国潮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新潮流。

国潮是年轻人带动的时尚潮流,但反映了更普遍的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比如通过来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国潮产品受青睐,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近年走红的国潮作品,往往超越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拼贴,结合当代审美习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深层的精神满足。

(摘编自石羚《国潮热彰显文化创造力》)

材料四

既然是,自然有潮起潮落。市场的流行就如同春天的花园,一定会引来无数烽煤。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

同质化有两种原因,一是原创设计能力不足。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国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当国风设计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而变成对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重复拼贴,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这就不要怪消费者在新鲜感消失之后会很快移情别恋,品牌没有识别度,又怎么能要求消费者有忠诚度?

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抄袭仿冒盛行。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国潮IP的授权在加剧无序竞争,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如此一来,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就更严重了。

(摘编自马青《少些伪国潮多些用心创作》)

1.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首次超过12000亿元,随后每年都在稳步扩大。
B.2019到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最快的是2021年,其次是2023年。
C.预计到2025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将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D.预计2024到2028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率将持续走低。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热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囊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是近年来我国消费的最大亮点。
B.国潮热中,国产品牌推广能拥有良好的消费生态,离不开关注精神价值、喜欢表达的年轻人,他们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推荐。
C.数字化平台洞悉用户需求,从搜索内容中发现用户喜好,把商业元素与用户潜在购物兴趣结合,是国潮产品能流行的关键。
D.国潮品牌要提高原创设计能力,需加强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提高品牌识别度,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
3.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以下不属于国潮现象的一项是(     
A.某景区内,游客们身穿改良版的明制对襟衫和马面裙,愉快地游玩拍照。
B.某电视台基于古籍《山海经》,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流行音乐盛会。
C.某国外潮玩品牌推出一款新型“关羽”玩偶,其造型横刀立马,威风凛凛。
D.某咖啡企业为了吸引年轻人,邀请热播都市电视剧的男演员担任品牌代言人。
4.综合四个材料,用一段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20字。
5.以下是某款热销球鞋的设计图,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设计理念。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高三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武松和武大郎身高差异的探讨,引出人体身高受内分泌腺、遗传、营养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科学原理。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先以生动的文学形象引起读者兴趣,再逐步深入解释生理学知识,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研究数据的引用,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整体而言,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富有科学知识,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显示,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没有起作用的一项是(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下列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的一项是(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3.关于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段对话节选自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揭示了阶级矛盾和人物性格。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直言不讳,表现出对资本家的不满和质问,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抗争。周朴园则表现出冷漠和权威,试图通过威严和不屑来压制对方,体现了资本家的傲慢和狡诈。对话紧张而富有戏剧性,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

5 . 阅读下面的对话,回答问题。

仆人领大海进。大海站在左边,三四个仆人立一旁。

鲁大海(见侍萍)妈,您还在这儿?

周朴园(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大笑)董事长,您不要同我摆架子,您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吗?

周朴园 你?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鲁大海 对了,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拜望您。

周朴园 你有什么事吧?

鲁大海 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

周朴园(摇头)我不知道。

鲁大海 我们老远从矿上来,今天我又在您府上大门房里从早上六点钟一直等到现在,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周朴园 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

鲁大海 我跟你说吧,他们现在正在联络旁的工会呢。

周朴园 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吗?

鲁大海 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1.“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2.鲁大海说“拜望拜望您”,这说明他对董事长非常尊敬吗?其实表明了他什么样的态度?
3.“忽而软,忽而硬”反映出周朴园什么样的品性?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中模拟试题(06)(高教2023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辽河口湿地的芦花,展现了芦花的坚韧不屈和高雅品格。作者以芦花为线索,介绍了渔雁和苇客这两种古老职业,表现了他们与芦花之间的深厚情感。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表达了对芦花的喜爱和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友谊长存和生活美好的愿景。结尾处提到“大槐树”和“小云南”,进一步深化了芦花作为精神象征的意义,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厚度。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渔客芦花

老藤

①如果说世界上有永不凋谢的花,那么非芦花莫属。古人之所以折芦花以赠远,除却表达思念外,还因为芦花即使被折下也不会凋零,这是古人对友谊长存这一愿景的最好寄托。

②辽河口湿地有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旧有南大荒之称。我是冬月去的,彼时的辽河口平原天高地远,海风凛冽,孤独地行走在大海与苇甸之间的公路上,仿佛正奔赴一个远方之外的远方,心中寂寥而又冲动。当你出神地凝望广阔的芦花海时,会有一种心窗洞开的感觉,你仿佛化身为苇地的一只鸥鸟,在没有羁绊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③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没有一枝芦花被积雪压折,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间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所感动了?

④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在一代又一代渔雁和苇客的心里,芦花是常开不谢的______之花和_________之花。

⑤所谓渔雁。是辽河口特殊的打鱼人群体。他们大多来自河北,胶东一带,如同候鸟一样,随季节变化,顺着水陆边缘迁徙,在辽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打鱼捕虾。在辽河口二界沟,我遇到了渔雁的后裔。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我问她渔雁最看重的是什么。我没想到她的回答是芦花。她说,芦花在渔雁的生活中像月光一样重要。春天苇尖鸟一叫,青虾结队来投靠;夏天芦苇一抽穗。海蜇捞得最起劲儿;入秋芦花脸一红,河刀满舱不用蒙;立冬芦花赛过霜。摇橹扬帆回家乡。

⑥与春夏秋三季在辽河口栖息的渔雁不同。苇客只有在冬季来苇甸。苇客有点像大西北曾经有过的麦客,只不过麦客是出西口割麦子。而苇客是下辽河打苇子。就劳动强度来说,苇客要比麦客辛苦得多。因为芦苇比麦秸更坚实粗壮,割起来格外费力。苇客称割苇为打苇于。一个字道出了对芦苇爱恨交织的情感。节客大多来自黑龙江卜奎一带,是闯关东人的后裔。他们吃苦耐劳,守信重义,与雇主关系相对固定。立冬一过,渔雁收起渔网从海上离开,苇客便拖家带口从陆地上赶到。

⑦我耳边似乎响起那首熟悉的歌曲——《芦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其中有段唱词很美: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我想,对于讨生活的渔雁和苇客来说,他们对芦花的追逐就是一个代代逐梦、生生不息的过程。我们现在无法完全复原渔雁与苇客的生活情状,然而从他们跋涉的轨迹看,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足够的韧劲和恒心,没有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象征符号的指引,是很难做到像候鸟一样年复一年地迁徙的。我想起了明代移民眼中的大槐树,想起了胶东移民心底的小云南。或许,洁白的芦花对渔雁和苇客来说。也是一个同样的精神指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作者认为芦花是“永不凋谢的花”,古人折芦花以赠远,是用芦花来表达思念,寄托友谊长存的美好愿景。
B.作者对辽河口湿地中的芦花的描写,不仅写出了自己对芦花的喜爱,还表现了芦花坚韧不屈,向往自由的品格。
C.文章第⑤段插入了渔雁生活中的谚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芦花与渔雁的密切关系,和文章结尾相照应。
D.第⑤⑥两个自然段通过时间,地点和工作内容的对比,衬托出苇客比渔雁更辛苦,更守信重义,更值得敬佩。
E.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芦花和渔客的不解之缘。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

3.根据文意,你认为哪一项更适合补充在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在一代又一代渔雁和苇客的心里,芦花是常开不谢的__________之花和________之花。
A.生活             希望                     B.温暖            幸福
我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作者写“大槐树”和“小云南”有什么作用?
5.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主张“为情而造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应该为了抒发某种情感而创作。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与表现,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差异。作者在描述“湿”的独特感悟时,既表达了个人的深刻体验,又追溯了传统文化中的渊源,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最后通过自我反思,揭示了作者在油画和水墨画之间的选择困惑,反映了艺术创作中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考和追求。整体而言,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7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的不同。
2.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3.简要分析“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一句的含义,并指出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4.选文的最后一句“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画里阴晴》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较难(0.4) |
8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中提及的绘画知识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水彩画是用水彩绘成的画,水彩是用水调和后使用的绘画颜料,能表现出透明、轻快、湿润等特有效果。
B.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C.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我国兴起的一个画派。
D.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用含油质的颜料在布或木板上绘成,能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画里阴晴》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探讨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文章从原始社会的祭司和酋长的权力分配谈起,逐步讲述了手写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报刊在信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并指出电子媒介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提醒读者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9 . 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祭司的权力比酋长要大。
B.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
C.西方僧侣阶层直至中世纪后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
D.电子媒介出现后,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向大众完全公开。
2.最早的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在几百年内并未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报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请问你如何理解“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练习(二)(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10 .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点葫芦

弯腰,再弯一下腰

将粒粒高粱种在腰窝上

秋天,就只管等着挺直腰板

A.点葫芦是一种传统的播种农具,以“点葫芦”为题,暗含了农人播种的不易。
B.诗歌中四个“腰”字贯穿全诗,“弯腰”“再弯”写出了农人点种的虔诚。
C.末句一语双关,既指高粱挺直腰板,又指秋天的丰收景象,生气盎然。
D.诗歌语言朴实,不造作,感情充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州、衢州、丽水市中职学校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