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332963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的不同。
2.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3.简要分析“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一句的含义,并指出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4.选文的最后一句“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常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     善良,     善良,     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欢迎       喜欢       向往B.向往       喜欢       欢迎
C.喜欢       欢迎       向往D.喜欢       向往       欢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四面楚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滥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一段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善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凶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显荡的人最不善良”?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⑤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⑥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⑦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⑧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⑨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⑩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⑪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⑫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⑬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⑭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⑮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⑯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

1.简析第⑦段的语言特色。
2.第⑩段画线句有何含义?
3.第⑫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第⑩至⑭段集中叙写了作者到达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
5.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讨。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⑫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了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地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浪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如椅子

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正襟危坐的座位,也大揺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郞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3期,文字略有删改)

1.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
2.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B.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C.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D.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2024-07-3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