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我与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与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绘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开场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载歌载舞。

它多美啊,轻快、飘逸、纯净,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立刻发觉,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肯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春天,总是阳光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思念着母亲。

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雪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我”与女儿来北方看雪的目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2.文章以“别踩疼了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3.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充溢诗意的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简要概括女儿在冬天以外的三个季节里以怎样的方式思念母亲。(每个方面不得超过12个字)。
2024-08-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的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是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起来把细菌杀死了,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也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
2.对“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常菌群代谢的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
B.化学屏障抗拒细菌入侵及伤害,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C.菌群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才能发挥生物屏障的作用。
D.生物屏障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3.最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他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病的效果。
2024-08-2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B.“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给人的美感。
C.“‘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D.“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
2.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领起下文。
C.结尾处作者以一个建筑大师的良知和责任,批评了城市建筑设计的弊端,告诫建筑师们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D.“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C.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作者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以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并以大量的实例说明重复和变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D.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使文章读起来亲切,充满韵味。
4.作者在谈到颐和园的长廊时,做了一个“大胆”的“荒谬绝伦的设想”,说说这个设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
5.选文完整的标题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副标题中“通感”如何理解?
2024-08-2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郑谷改诗的故事,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前面谈到的《早梅》诗,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人们在深雪覆盖之下,感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新生的象征。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例如传说为王安石所作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就属这一类。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色,动人的春色比比皆是,作者独选择了“浓绿万枝红一点”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使得动人的春色集中在“红一点”上表现出来,构成非常鲜明出众的艺术形象,形成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好就好在这“一点”,如果是“红万点”,恐怕就没有韵味了。“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红一点”的说明,它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百花盛开,百鸟争喧,乱云飞渡,万众高歌,这些场面会给人一种欢快热烈的美感,也许,那是属于阳刚之美吧?但是,用“一”字去表现的种种境界,却使人感到另外一种美。这种美的意境,往往使读者感到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其特点是含蓄蕴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郑谷改诗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的一项是(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写诗要重视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B.诗歌创作应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最美的意境。
C.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歌中如果用得巧妙,就会有特殊的表现力。
D.诗歌创作借助于艺术联想,就能获得艺术审美的效果。
2.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表现阴柔之美的一项诗句是(     
A.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3.选文没有用到的一项论证方法是(     
A.比较论证B.引用论证C.举例论证D.比喻论证
4.作者说:“要说‘一’字的妙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字师’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对于阐述“一”字的妙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2024-08-2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单招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24-08-2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科汇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选自汪曾祺《五味》)

1.文章所写不止五味,为什么还以“五味”为题?
2.本文叙写“食”中的“口味”时,顺带穿插了一些风俗知识,显得趣味横生。请结合选文,举例分析。
3.分析选文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
4.文中所述酸与甜两种味道,在写法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024-08-2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①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选自鲁迅《祝福》)

1.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体会选文中画线句子①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2.画线句子②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中的“我”是什么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4.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作用?
2024-08-1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单招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8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察与赞美诗》大量运用夸张、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讽刺,营造出极端的戏剧性。
B.《金黄的稻束》这首诗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母亲,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伟大。
C.《〈物种起源〉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陈述了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
D.《语言的功能》开篇即详细介绍了语言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为下文介绍语言的其他功能奠定了知识基础。
2024-08-1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职业学校升学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②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了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

最高指示: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③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④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的一声。

⑤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⑥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⑦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选自汪曾祺《五味》)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是如何写“臭”的?
2.你从选文第⑤段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滋味与人生态度?
3.说说选文第⑦段对全文的意义。
4.本文叙写“食”中的“口味”时,顺带穿插了一些相关的风俗知识,显得趣味横生。请结合选文,举例分析。
2024-08-1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单招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10 . 下列诗句与作者的观点最不符合的一项是(     

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但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荣格《红书》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D.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024-08-1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单招单考联合体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