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88260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的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是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起来把细菌杀死了,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也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
2.对“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常菌群代谢的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
B.化学屏障抗拒细菌入侵及伤害,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C.菌群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才能发挥生物屏障的作用。
D.生物屏障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机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3.最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他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病的效果。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下面的文章选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选自《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有改动)

1.“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2.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3.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4.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会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有差异。

例如中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南北温度在冬季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

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中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中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物候现象差异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纬度的差异即南北的差异,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地区,温度相差悬殊。
B.经度的差异体现在欧洲大陆性气候较弱的地区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
C.高下差异的表现之一是植物的抽青、开花期在春夏季海拔越高的地区越迟。
D.古今差异在于物候的迟早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变化,但季节的出现并未改变。
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南北地区温度相差极大,在冬夏两季体现尤为明显。
B.青岛与山西临汾处于同一纬度,气候的海洋性较临汾强,青岛的夏天比临汾的夏天凉爽。
C.每到夏季,生长在木兰山上的栀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栀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D.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南部和18世纪中叶的英国南部相比,后者春天到来的比前者早9天。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造成物候现象差异的因素。
B.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深入浅出,内容翔实,通俗易懂。
C.条理清晰,结构紧凑,从经度、纬度、高下、古今四个层面展开说明。
D.文章各部分呈并列关系,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物候因地域差别有所不同。
2024-08-07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详细描述蜜獾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超凡的生存能力,生动地展现了蜜獾作为“世界上最无畏的动物”的独特魅力。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从蜜獾的历史渊源、分布区域、身体特征到其超能力和生存技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有趣,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增强对蜜獾这种动物的了解和喜爱。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蜜獾:世界上最无畏的动物

蜜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无畏的动物。蜜獾的头顶比较宽阔和平坦,再加上上面布满了白色的毛发,因此,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叫它平头哥

平头哥最早的已知祖先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而我们今天知道和喜爱的平头哥早在540万年23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进化舞台上。虽然所有的蜜獾都是一个物种,但这些迷人的动物无法忍受长得都一样。如今,科学家们确定了12种蜜獾亚种,它们大多在大小和脊柱线的颜色上有所不同,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是白化的。

蜜獾特别喜欢温暖的气候,主要生活在亚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印度半岛。它们成功地在森林和高寒的山脉中生存下来。这些动物自己建造家园,几乎任何个体都能完成这项工作。它们可以利用古老的空心树、岩石裂缝,甚至其他动物的洞穴来建造庇护所,会用双手和巨大的爪子熟练地挖洞。通常,这个洞穴很深,也很长,可达到1.5米深、约3米长。这些洞的尽头是一个不错的房间,它们可以在这里休息。

大多数蜜獾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厚肉和稀疏的黑色皮毛,只有一个颜色的斑块在它的脊椎,那就是时尚的白色线条。这条线可以更细或更粗。所有的蜜獾都长着强壮的短腿,还有锋利的爪子。平均而言,成年雄性蜜獾的体重在6.4千克到16千克之间,不同亚种的大小不尽相同,但平均体重约为9千克。至于雌性,尽管体型与雄性相似,但它们更轻,体重通常在5千克到10千克之间。

让我们来看看最令人兴奋的东西,那就是这种小动物拥有的超能力。首先,它的皮肤非常松散,可以自由移动,让敌人在撕咬中感到痛苦。蜜獾的皮肤厚度因其身体的不同而不同。在颈部,其皮肤厚度可达6毫米,对于依靠攻击这个部位而取胜的动物来说,咬穿皮肤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可怕动物的第二个超能力是它能很好地应对蛇的毒液。而第三个超能力,是在战斗中制造一种非常难闻的喷雾,让攻击者迷失方向。

最后一件事并不是超能力,但它仍然很,我指的是它们不可思议的生存能力。蜜獾的适应能力很强,它们会游泳,会爬树,必要时甚至会挖小洞收集雨水。

这种动物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了很多礼物,这让它们变得更加无所畏惧。蜜獾食谱广泛,除了小型的动物外,蜜獾还常有袭击鳄鱼、蟒蛇、水牛甚至狮子的案例,它们在这些战斗中可能还是赢家。

(有删改)

1.蜜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无畏的动物”,下列对其原因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蜜獾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最早的已知祖先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
B.因为蜜獾身体强壮,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C.因为蜜獾皮肤厚实很难咬穿,不惧蛇毒,非常聪明。
D.因为蜜獾就算对上大型动物也无所畏惧。
2.下列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说明文B.哲理散文C.记叙文D.议论文
3.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蜜獾通常居住在又深又长的洞中,这些洞很宽敞,并且尽头还有一间房子。
B.蜜獾主要生活在亚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印度半岛,其他地方很罕见。
C.雌性蜜獾在体型和重量上都和雄性有较大差异。
D.我们喜欢叫蜜獾为“平头哥”,一则是因为它头骨的形状,一则是因为它无所畏惧。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