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成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字比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显得他拘礼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的空气没有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似乎比要调和些。可以无声,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而下字,或是想到而下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字和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③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④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和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3.选文第①段和第②段列举了哪些事例?作者列举的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时候,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例如形容江水河流,则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这是李煜著名的《虞美人》中的佳句,作者抒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情绪,这位亡国之君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字就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又如戴叔伦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以一汀满汀、以一川满川。又如秦观的词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说的是满山春色。苏舜钦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晏几道的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等等,都是说的满树”“整夜。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写情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②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一个常用的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也许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吧。当然,这也并非神秘到不可知的。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至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好不好,那就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了。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对选文第①段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字可以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B.“一”字只有在抒写情感的诗文中,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意蕴。
C.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D.“一”字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能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所表达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B.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D.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3.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结构严谨,分为导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B.艺术家们锤字炼句,反复推敲语言,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C.作者认为,古诗词句中的“一”字之所以有各种各样奇妙的作用,在于这个“一”字本身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D.作者在论述中,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述了深奥抽象的理论。
4.本文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引用于何处?作者借用为题有何用意?
5.选文引用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该句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别解释其中“烟草”和“风絮”的意思。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极光

曹冲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源自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天气现象,它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作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1.请简要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2.文段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两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文段中画线句中的“不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全文,试分析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长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宜春工业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完成各小题。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 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文中黛玉对读书的事有两种回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2)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
(3)试分析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②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④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⑤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思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⑦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⑨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⑩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节选自莫泊桑《项链》)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境况:
②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神情:
2.根据选文第⑨段分析玛蒂尔德“得意”的原因。
3.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玛蒂尔德得到项链后怎样的心情?
4.作者在结尾安排了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在主题的表现上有何作用?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长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宜春工业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察与赞美诗》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写了苏比的六次犯罪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B.《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抓住鲁迅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刻画了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形象。文笔散漫而又抒情,语言自然朴素却又深情隽永。
C.《人应当坚持正义》是柏拉图对话中的一篇,对话在反复的回答中,逐渐鞭辟入里,突出了苏格拉底的观点:要绝对服从“正当”“道义”,宁可舍生,也要取义。
D.《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这篇事理说明文采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阐释了“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的观点。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五,不少江河上已经建造了大型水坝。传统上,修建大坝的原因是变水为宝,不让水白白流掉。修建大坝的地方往往风景很美,而人民很穷。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怒江上将修建13级大型水坝;大渡河主流和支流加在一起,将修建大小水坝356座。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就是因为改变了河道的流态,导致坝址上游泥沙淤积。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也可能破坏山坡的平衡而引起滑坡。水坝常常选择在峡谷区,它的谷坡一般说来是不稳定的。例如金沙江虎跳峡,两岸山顶高出江面25003000米,江面宽度3060米,这对于筑坝是有利的一面,但崖高坡陡,容易发生滑坡,虎跳峡就曾因山坡崩坍而引起断流。如果坝址的岩层疏松易坍,施工过程中就必须改变坝的位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旦洪水袭来,还易酿成垮坝灾难。1975年,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在一次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中就曾出现严重垮坝事件。

修建大坝还会人为诱发地震。至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一百多座水库诱发过地震。川西、怒江、金沙江虎跳峡地区本就是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加剧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天灾人祸,特别是渭河连年不断的水灾,使得五十年代中国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终于在20××10月开始承认:三门峡水患。针对20××年洪水并不是太大,泥石流、滑坡、地震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的状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明确提出:给洪水以出路。这就是一方面要保证河道的畅通,让洪水能够比较顺利地下泻,同时要保证可以调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尽量避免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去侵占它。这种思路与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想法和做法是一致的。

1.下列不属于对于修建峡谷大坝意义的传统认识的一项是(     
A.不让江河之水白白流掉,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
B.保证湖泊、洼地可以调蓄洪水,而不去侵占。
C.就着峡谷地形建造大坝,可以节省建坝投资。
D.开发水资源丰富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下列对本文所说修建大坝的危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响了河水的天然流向,使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水文特征。
B.建坝过程会导致峡谷山坡崩坍,建成后会使上游泥沙淤积,影响生态。
C.诱发地震,洪水之时可能垮坝,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D.由于岩层土石疏松,大坝建成后可能移位,加剧岩石崩坍。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际上防治洪水的观点和做法,就是要让洪水能够顺利下泻,并有地方调蓄。
B.修建大型水坝不仅仅是为了利用水流发电,还应从其他方面认识修建大坝的意义。
C.大坝和水库诱发地震要以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为前提。
D.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率先认识到水库大坝的危害。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2-2023学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二次全省联合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小题。

河西走廊的风

李新勇

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河西走廊。河西的发音,听起来清新悦耳,内秀温柔;走廊则让人感觉豪迈旷阔,辽远绵长。河西走廊放一起,由不得使人联想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牛羊成群、驼铃悠扬等诸如此类的景象。

人是追赶想象的怪物。为证实早些年想象中的景象,我们常常踏上或远或近的旅途。况且,在这曾经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部位上,还沉积着那么多诗句,一直在等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揣摩和体悟呢!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幽怨与无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和挂念等等。

出了兰州向西北走,越走越荒凉。车过乌鞘岭,就像跨过一道门槛。身后,那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已经无法给这里的土地带来多少青翠的生机。而这乌鞘岭,恰恰是地理版图上季风与非季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眼前,连绵的大漠和戈壁,在狂暴冷酷的西北风中,显得苍凉寥远。距离铁路时远时近的祁连山上,几乎没有草木,与铁路两旁的土地一样,褐黄、干枯。唯一生动的,是不管山头怎样高低错落,那整齐的雪线之上,依旧终年不化晶莹洁白的积雪。这些积雪是河西走廊的命脉,加上隐没在山间的冰川,一同哺育着河西走廊上所有生物,从昨天、今天到未来。山脚下,时断时续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绿洲。这些绿洲上不是村镇,就是城市。

在武威下火车,改乘汽车。坐了一段汽车,又改乘马车。我们向一个著名的绿洲进发。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一路迎面吹过,在耳畔划出尖锐的啸叫。西伯利亚距此是那样遥远,没有想到从那里吹来的风,到这里依然如此强劲。

在抵达绿洲之前,几乎全是戈壁和荒漠,很少有草木,即使偶尔碰上一棵两棵带刺的植物,看起来也是那样孱弱和猥琐。想那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还是块丰饶的、翡翠般的土地,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仅从那首被霍去病击败的匈奴人所吟唱的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中即可见端倪。一转眼,两千年过去了,这里居然落魄到如此地步。

马车的颠簸,让我们似乎回到了久远的年代。风把马的鬣鬃扯成一面呼啦啦的旗。道路两边不时有连片的油菜,当地朋友说,要是早一个月来,我们就可看到金黄的油菜花与祁连山顶的积雪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象。

路边,不时出现三五个毡房组成的小村落。每当我们经过的时候,都会走出一两个老人向我们眺望,有的手里还牵着五六岁的小孩子。朋友告诉我,那些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他们是在看我们是不是他们从远方归来的亲人。朋友说,如今在河西走廊,绝大部分体格健全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有的一两年回来一次,有的一去之后不再回来。大片土地撂荒了,长出茂盛的野草。另一个朋友说,土地撂荒没有什么不好,这些土地原本就应该属于野草;再说,就是这些油菜地,耗费了大量的宝贵的冰川融水。

一路上,他们喝着西凉啤酒,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居然没有一点醉意。在接受主人献上的哈达后,就着大块的牛羊肉和酥口的油果子,又喝起了张掖大曲。周围的邻居听说来了客人,也端出自家酒和肉,围进毡房来。跟过节一样,毡房里立即增添了不少热闹。很快有人起身唱歌跳舞。上了年纪的嗓子和腰肢,已经无法将一个民族昔日的雄健剽悍、抑扬婉转展现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却并不妨碍他们表达热情好客、古道热肠的情绪。

我吃着蘑菇面,愉快地感受着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淳朴民风。心里却有一些小想法。比如,关于土地被撂荒,重新变成绿洲——这多半应该算作好事;比如大批青壮年离开家乡,由此减轻了祁连山融冰所要承载的人和因人而蓄养的牲畜的用水负担——这更不是什么坏事情。曾经在一份资料上看到,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成了困扰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持续发展的四大难题。而这四大难题,都会因为前边两种情况的出现而出现转机。

谁说不是呢?当我们向主人告别的时候,主人遗憾地说,我们是他在这里最后招待的一批朋友,将来要访他,就得去深圳。他说他儿子和媳妇已经在深圳那边打拼了将近十年,有了自己的事业,站稳了脚跟,他的孙子和孙女也在那边上了好几年学了。

在返回路上,西北风仍旧那么吹着。不管是在来还是去的路上,都没有看见成群的牛羊,也没有听见悠扬的驼铃,但感觉上,河西走廊上汪洋恣肆的风,已经不像先前那样粗糙和莽撞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祁连山积雪是河西走廊的命脉,是它与冰川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同胞。
B.文中引用匈奴人的悲歌是为了说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河西走廊这一带,土地丰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C.作者认为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土地撂荒问题并不影响河西走廊的持续发展,当地人也能理解。
D.文中主要写了西北风和民风。作者从自然环境的荒凉和落魄,一个民族的热情好客和淳朴乐观的情境中,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对河西走廊的联想和想象,与下文形成对比,用现实证明河西走廊并没有想象中的优美和充满诗意。
B.“即使偶尔碰上一棵两棵带刺的植物,看起来也是那样孱弱和猥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孱弱和猥琐”来比喻这个地方植物不茂盛,一片荒凉之景。
C.“风把马的鬣鬃扯成一面呼啦啦的旗”一句用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河西走廊西北风的强劲。
D.作者通过苍凉寥远的大漠、孱弱猥琐的植物与热情好客的民风对比,歌颂了河西走廊人民纯朴的心灵。
3.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在感觉上“不像先前那样粗糙和莽撞了”?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证书”联考语文试题B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

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很幸福地看海子稀里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

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可海子却极少回来。倒是海子的媳妇常领着女儿回来,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说是海子让带来的。

有时候,娘就会忍不住对爹说: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爹就会对娘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做警察的,工作忙哩。爹和娘都知道,海子是个好警察,海子任所长的派出所连续几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家了……”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娘哭,爹也哭

亲戚朋友也都哭,后来,就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海子走的时候是鲜花簇拥,身上盖着国旗的……”

爹呜咽:海子是好样的!可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娘却说:不,海子永远回到了家,再也不走了。娘捧着海子的遗像,泪珠儿滴滴掉在海子脸上。

1.说说本文划线句子中省略号的含义。
2.各用一句话概括海子生前两次回家的经历。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加点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爹娘怎样的心理。
4.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5.概括海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憩息的驿站,家是避风的港湾……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简要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回家的经历和感受。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南宁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做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双语者具有的优势的是(     
A.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B.让人更聪明
C.提高语言认知能力D.防止老年痴呆
2.对第四自然段“因祸得福”一词中“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祸”指双语者即使只使用一种语言,他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
B.“祸”指双语者的一种语言系统会干扰另一种语言系统。
C.“福”指干扰会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D.“福”指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
3.下列不属于文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是(     
A.分类别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4.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出色。
B.使用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活跃脑细胞,促进人体健康。
C.使用双语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增强人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
D.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能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南宁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