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上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红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片段一中的“绣红旗”情节,象征着革命理想的传承和对新中国的憧憬,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片段二通过江姐在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刻画了她坚韧不拔、无畏牺牲的英雄形象。歌曲《红梅赞》则以红梅在严寒中怒放的形象,讴歌了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精神品质,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

1 . 阅读小说《红岩》下面两个片段,完成各题。

片段一: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对,就这么绣。”……

片段二: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特务喊道。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1.片段一“绣红旗”是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请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2.片段二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江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歌曲《红梅赞》是英雄群像的生动写照,请根据内容,诠释《红梅赞》讴歌了英雄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杰出农业科学家的形象。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从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场景切入,逐步揭示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袁隆平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章突出了他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与热爱。文章不仅展现了袁隆平的个人魅力,还反映了他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巨大贡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本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选文第②段刻画袁隆平的手法是什么?
2.关于第①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刻画了马坡岭的环境,交代了人物的活动场景。
B.本段将人物平凡的神态、动作与伟大的贡献构成反差。
C.本段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
D.本段突出事件的具体时间,使本传记具有了真实感。
3.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体现了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第④段表明袁隆平投身农业科研是由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鼓舞。
C.第⑤段体现了青年袁隆平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担当。
D.从文章结构上看,第⑤段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5.关于选段人物形象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具有热爱农业并忘我工作的精神。
B.袁隆平具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C.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高度重视实践。
D.袁隆平具有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之问的精神。
6.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经典散文。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强调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从师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强调择师不应拘泥于身份和年龄。文章最后以李蟠为例,赞扬其不拘于时的学习态度,呼应全文主旨。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矣(疑惑)
B.吾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在“从师”的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B.②③C.②⑤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运用对比、类比和设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鲁迅强调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避免盲目崇洋和固步自封。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深刻思考。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拿来”要求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齐鸣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全面占有,精挑细选D.充分吸收,妥善保管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5.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论述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持之以恒的价值。荀子认为,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塑造品德和智慧。文中多次使用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了荀子对教育和学习的深刻见解。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结合文章内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着     彰:清楚
B.君子非异也     生:性命
C.不如登高之博见     博见:见得广
D.故不积跬步     跬步:一小步
2.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夸张)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借代)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拟人)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小学而大遗
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B.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荀子告诉我们学习既要重视积累,也要做到坚持不懈,同时还要做到“积水成渊”一样的专心致志。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是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描写了孔子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对话。孔子通过提问,考察弟子的治国理政能力。子路率先回答,展示了他治理国家的信心和策略。孔子借此引导弟子们思考如何在困境中施展才华,体现了孔子教育弟子们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教育理念。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师生情谊,也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四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侍奉。
B.则曰     居:闲居。
C.如或     知:了解。
D.以吾一日乎尔     长:成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吾一日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B.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
C.或知尔                  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知尔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B.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因为(国内)又有饥荒。
C.加上有强大的军队,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D.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因此(国内)又有饥荒。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名篇名句默写 | 容易(0.94) |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

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通过描述一个名叫郭橐驼的人种树的经验,阐述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并借此隐喻治国理政的道理。文章中,郭橐驼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种树技艺高超,他种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茂盛,结果实多。他种树的秘诀在于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不过多的干预,让树木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柳宗元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他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⑴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⑶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⑷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⑸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非吾     业:职业B.见长人者烦其令     好:喜欢
C.官命尔耕       促:催促D.故病且       怠:怠慢
2.下列各句中,句式属于倒装的一项是(     
A.已去而复顾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对课文片段中有关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硕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句中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4.对文段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叙述郭橐驼善于种树之事,借题发挥出以其法治民的道理。
B.本文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胥吏扰民。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设比精巧。
D.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5.对《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人物传记,但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B.本文阐明了“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吏胥扰民。
C.文章由事及理,通过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
D.文章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委婉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
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之作。上阕以大江起兴,描绘赤壁壮丽景色,引出千古风流人物。下阕聚焦周瑜,刻画其雄姿英发,反衬自身壮志未酬。结尾以“人生如梦”表达旷达超脱,全词豪放雄浑,意境宏大。

9 .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2.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3.对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虽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却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6.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对课文《促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的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示了黎民百姓悲剧命运的根源,寄讽谏之旨。
B.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C.作者借古讽今,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D.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