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 题号:24162609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走根薯

徐文伟

①不知怎么,母亲喜欢种红薯。

②父亲走后的十多年,母亲仍在家乡种个不停。当儿孙们捎上她种的红薯满载而归,她的心里早笑成了一朵花。当然,我们在好心好意接受的同时,也好言好语劝阻她下年不可再大面积种植,应适可而止了。可几年下来,母亲照旧我行我素,就像小时候不听话的我们三兄弟一样。

③每个国庆假期,我都会回老家陪伴母亲,替她挖红薯。红薯不好挖,倒不是因为泥土过紧而是满地根须长出来的走根薯。走根薯的个头小,耙头稍不留神,它便被撞个正着。

走根薯大约两三根手指那般大,细皮嫩肉,通体瘦长,有君子相。母亲一边解说开了,一边示范起挖红薯的诀窍来。只见母亲弓着腰,隔些薯苋距离,耙头从头顶轻轻落地,像划过一道漂亮彩虹,再用力从土里把锄头往怀中带过来。这一锄头下去,没戳中走根薯,母亲不由松了口气,再小心翼翼地挖。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几道彩虹过后,一红薯才姗姗出土,数量四五个,毫发无损,红红的皮肤,像遇上陌生人害羞似的,从头红到尾,都是肩靠肩地系在薯藤下,最大的一斤余,小的一二两,大多超过了走根薯的常见重量。母亲看着这串宝贝,眼睛发出亮光,连称好薯好薯,又说水果红薯就是好吃。当母亲再移上一小步,红薯便被轻放到过道上,老人家生怕放重了,会擦破皮肉,弄痛它们似的。就在继续示范时,一个走根薯在母亲的碎碎念中意外中招了。就听母亲哎呀一声,一个走根薯一分为二,斜躺在泥土上,露出白嫩的小身子。有些狼狈的母亲直叹视力不行,又称自己老了。我赶紧安慰,谁叫它在地里根须乱展了。当我怯怯说这句话时,仿佛看到小时候的影子。那些年,吃不饱饭,有红薯充饥自然不错了。

⑤也是怪不得它了,母亲感慨着。大抵在薯藤扦插成活一段时间后,要将薯藤翻转过来,换成仰睡的姿势,再在下面垫上一些干枯的稻草,脱离土地的根须便不会长成走根薯。即使后来再有顽强的根须潜伏下来,稻草又成为另一堵墙,根须也不能着地,更何况它根本经受不住太阳的考验,施放的肥料又收心般全集结到主根茎上了。

⑥小时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母亲带我翻薯藤,都选择在阴天,晴天和雨天是断然不去的。晴天,太阳会晒伤翻过的薯藤;雨天,雨水会导致薯藤伤口腐烂而诱发病害。四五十年前,母亲种红薯便有经可取了。那些年,母亲看不起地里的走根薯,她更喜欢体形大和数量多的红薯,红薯的大小就是母亲的晴雨表,红薯的多寡就是母亲的指向标。母亲种的红薯有黄白红三种,但不知是什么品种,这几年母亲改种了水果红薯。她说,这个薯种可比以前的品种好吃多了。可我呢,总觉得以前种的红薯好吃。那些烙在童年心底的记忆,当是挥之不去了。

这些走根薯很不错,长得小巧玲珑,也细皮嫩肉了。年老的母亲又多了一道种薯经,怪不得老人家误伤时长吁短叹了。如果说,主根茎上的红薯是营养优体质好的孩子,那么,走根薯就是营养短缺的孩子了。它们由一根插入土壤的短藤开枝散叶,同在母体中成长,而走根薯生长在细枝末节上,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好在它的故事在秋天里同样被挖掘出来了。

⑧我们三兄弟都在外工作,我离老家最近,回去做的家务活自然多些。去年国庆节到地里挖红薯时,母亲告诉我,几年前就不再按红薯苋浇水灌肥,而是遍淋薯土。看来,母亲是对走根薯情有独钟了。母亲不翻红薯藤,使走根薯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母亲对整片薯土浇水灌肥,使走根薯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难怪走根薯的队伍会越来越多,个儿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敢与主茎上的红薯比高下了。

⑨看着母亲蹲在垄沟里,双手轻轻抹去走根薯身上的泥土,我鼻子一阵发酸,转过身去。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

(有删改)

注:①〔菟〕名词,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量词,相当于

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①段用简洁的一句话开头,直奔主题,引出下文。“不知怎么”四个字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B.本文第⑤段补叙“翻薯藤”的劳作过程及其作用,是为了补充说明母亲种植走根薯的辛劳与艰苦。
C.本文第⑥段回顾了母亲四五十年来的“种薯经”以及近几年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本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既写了在秋天收获走根薯,又通过“故事”等词语,丰富了语句的内涵,令人遐想。
E.本文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时,一个走根薯带着土地的体温露出来,母亲像捡了个稀世宝似的,用手慢慢抹去沾在小家伙周边的些许泥土,再轻轻放到过道上。
3.请根据文本,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说明理由。
4.本文以“我不就是母亲的走根薯?”收尾,有何作用?
5.拟以本文为依据,拍摄一则主题为“常回家看看”的公益短视频。请你根据下列脚本已有的内容,编写两个合适的场景。不得照抄原文。
“常回家看看”主题公益短视频脚本
序号场景意义
1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在一大片红薯地里劳动。她慢慢直起身,眼睛望向远方。表现老人的孤单和对儿孙回家的盼望。
2_______表现老人迎接儿孙回家的欢乐。
3_______表现一家人相处时的温馨。
4一个中年男子接过老妇人手中的一袋红薯,上了车。
老妇人跟在车后挥手,一个小孩子探出头喊:“奶奶,我们下次再回来看你!”
表现一家人分别时的不舍。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选段描写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情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激动心情。文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巍巍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地”象征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苏维埃”则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归属感。整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推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0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从抒情方法看,①②两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将加点儿词“巍巍的”“茫茫的”去掉可以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结合回忆录这一文体,分析这段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姿势

崔浩

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暂进山洞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

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进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损耗。

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 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入睡,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伟大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刚开始登山时,天气如何?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原文回答)。这样的变化,用通常所说的一句俗语来概括。
2.“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阅读上下文,这里的“至关重要”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这一情节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3.第五段中丈夫制止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的目的是什么?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她是否只想喂一次?
4.理解画线句子“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5.如果排除天气突然变化的因素, 对于夫妇二人为庆祝儿子周岁而背子登上七千米雪山的举动,你是如何看待的?
2024-09-04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选自《合欢树》)

1.文章开头设置“我”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两次提到“我”小时候作文比赛得第一的事,结合文中母亲的形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