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4094460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奴乘间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吾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乙】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对下列加点字含义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荐盗贼——可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判断“安”为“怎么”之义。
B.独吾也——可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判断“遗”为“给予”之义。
C.女子之家以疾——可由“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推定“辞”为“推辞、拒绝”之义。
D.文以美之——可由“余既为此志”推定“为”为“写”之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尝江南转运使                           ②使子婴
B.①齐贤帘下熟视而不问                    ②谤讥市朝
C.①苏子瞻爱                                 ②则或咎欲出者
D.①为文美之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文中句子改动后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奴窃银器数件”改成“银器数件为一奴所窃”后,变成了“为……所……”结构的被动句。
B.“震骇,泣拜而去”是一句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将其主语补充完后,应为“齐贤震骇,泣拜而去”。
C.“朝士刘廷式,本田家”改成“朝士刘廷式者,本田家也”后,变成了“……者,……也”格式的判断句。
D.“邻舍翁甚贫”改成“甚贫,邻舍翁”后,变成了典型的主谓倒装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张齐贤的一名家奴因为曾经偷窃了几件银器而失去提拔机会的故事。
B.甲文张齐贤起初并没有指出家奴的错误,是给了他自省的机会。但家奴非但不自知,还反过来怪罪张齐贤。
C.乙文既有从正面刻画刘廷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直接突出其有情有义;也有从女方的反对和苏轼的赞美等角度,侧面衬托其美德。
D.商鞅变法时,张榜公布说谁要是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年轻人把木头搬了过去,轻松获得了五十金。这与乙文表达的观点相反。
5.将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志向与力量”的关系。材料一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强调了实现目标需要志向、力量和外部支持。材料二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变法经历,展示了他“尽吾志”的精神。材料三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提出了“量力而行”的观点。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古今结合,探讨了在追求目标时如何平衡志向与实际能力,既要有远大志向,也要量力而行。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推行新法15年,王安石因变法而闻名,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北宋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中期,面临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困境和国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斗争精神努力实现其政治抱负。

(选自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选自《左传·昭公十五年》)

1.小乐梳理了材料一阐述的“到‘险远之地’,赏‘非常之观’”的3个条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原文表述提炼出的结论
条件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
条件二______有力
条件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______

2.小乐制作了《“尽吾志”的王安石》读书卡片,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原句摘抄至读书卡片中,并补全相关诗句。
“尽吾志”的王安石
来源原句摘录
《游褒禅山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
《改革家王安石》______
《登飞来峰》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材料三指出,做事应量力而行。有人认为“尽力而为”是气魄,“量力而行”是科学;“尽力而为”是超越,“量力而行”是基础。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理解。(50字左右)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与余同             最终B.至夜月明       通“暮”,晚上
C.而察之             慢慢D.空中而多窍       中间是空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是(     
A.余是以记                    铿然有声者
B.涵淡澎湃而此也                    求也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蟹六跪二螯
D.士大夫终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如或知尔,则何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文王拘而演《周易》B.不吾知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2024-08-0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欲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顺流而   东:东方B.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同“凭”,乘
C.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D.水波不   兴:起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寄蜉蝣天地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B.月出东山之上
C.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
C.客的一番话是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D.“寄蜉蝣于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024-08-05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