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35125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宗月大师

老舍

①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②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的大殿里。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④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做人。

⑤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⑥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⑦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出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⑧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⑨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

(选自老舍《宗月大师》)

1.概括宗月大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2.找出文中描写刘大叔笑声的语句,说说分别表现了刘大叔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刘大叔”和“宗月大师”两种称谓,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一兵

李倩

午夜时分,东海海域,战舰正随编队高速驰骋。前主机舱内,正在值更的中士小于紧盯装备运行情况和仪表参数,不敢有丝毫懈怠。

突然,他发现一处高压油管背侧正滋滋地向外喷溅柴油。千钧一发之际,小于毫不犹豫扑向漏油部位。很快,温热的柴油就浸透了他的衣服,而没有四处飞溅。他大声呼喊战友前来支援,一起危及全舰安全的风险由此化解。此时,舰上大部分舰员还在睡梦中。

战友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作为军报记者,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小于用身体堵住高压油管的画面。当时,刚过小雪节气,寒风凛冽,让人瑟瑟发抖。我的心却如被一团火燃烧着。心中一个声音告诉我:去见见他。

从主甲板顺着楼梯往机舱走,一股夹杂着很浓机油味的热浪迎面袭来。四台主机全速运转发出隆隆轰鸣,厚重机体肆意释放着灼人热量,各种复杂的机器和密集排列的管道分布在周围。

在机舱里没待多久,我就感到强烈不适,噪音、机油味和热浪让人难以忍受。带我过来的战士说,主机兵每天都要在这里待上十来个钟头,值更压力大时甚至还要两班倒。我顿时对主机兵们肃然起敬。

在舱室深处,我终于见到了小于。与我想象中不同,他个头瘦小,显得有些青涩。

我好奇地问:事故突发时,没觉得危险吗?

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攥紧残留有油渍的衣摆,清澈的眼神中透出几分腼腆:再危险也得挺身而出,这是主机兵的职责啊!说话时,小于的语气坚定而认真。

我看出他有些拘束,便示意他继续工作。霎时,他立刻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边用满是油污的手调整机器参数,一边轻松自信地跟战友交流。

战士们分布在各个战位上,默默忙碌着、记录着、坚守着,高温的灼烤和噪音的烦扰仿佛皆不存在……我不忍再打扰,默默走出机舱。

甲板上,呼啸的风终于有了片刻停歇,冬日的阳光挤出云层,把温暖洒向海面。

战舰继续乘风破浪向前,我突然想到,在太阳照不到的机舱里,还有许许多多像小于一样的士兵。当我将敬佩的目光投向他们并想采访时,他们谦逊地说:我们是普通一兵。

(有删改)

1.文中小于的身上体现出海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展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小于堵住高压油管的事,意在用具体的故事突出人物形象。
B.文中写小于“有些拘束”,暗示他工作不熟练,不太自信。
C.文章对机舱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战士们工作时的艰苦和危险。
D.以“普通一兵”结尾,既点了题,又强调了战士们的高贵品质。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 “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⑤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1.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对死难烈士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之情,也为不能用最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
B.要深刻认识这浓黑的“非人间”。
C.为祭奠烈士,作者深表生者之哀痛而不顾仇者之快意。
D.警告这“非人间”的反动派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高兴得太早。
2.对选文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篇以史家笔法纪年,目的是让人们牢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不忘烈士的死。
B.文章写“中华民国”,后面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人民的国家竟然杀国家开办的学校的学生,所谓民国,已不再是人民的国家。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无法忍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故在外面徘徊,心中这种悲愤难以排遣。
D.用“正告”,因为刘和珍生前喜爱鲁迅的文章,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应该写些文章来纪念刘和珍,揭露敌人的凶残。
3.对选文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的期刊因为常常受到反动派的禁止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
B.因为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而订《葬原》全年需要很大一笔钱,在这样的艰难生活中,刘和珍订了全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作者用了“毅然”。
C.“也”字是针对程君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为程君的请求,但一个“早”字表明作者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又不仅仅因为程君的提醒。
D.两次“如此而已”抒发了作者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而只能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那种内疚之情,以及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在假设自己“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的前提下,作文悼念,以慰烈士。
B.“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中的“尤”字是因为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有欺骗性,比直露的杀戮更见卑鄙和狡猾。
C.“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怕时间一长人们就忘记了烈士的鲜血,暂得偷生而不进行斗争。
D.作者说“我正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5.作者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原因。
2023-12-15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③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④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⑤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⑥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⑦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⑨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因为他认为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C.“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D.第⑥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E.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作者著文追怀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所做的事情感
周定一写《南湖短歌》面对国难的痛苦,思念家乡
联大女生_______家国之思及抵御外侮的豪情
_______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宣传抗战唤醒国人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
冯友兰、朱自清________勉励学子报效国家
闻一多静心读书不下楼_________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对师生起着激励和劝勉作用。请你全面理解这篇文章,为西南联大拟一则校训,并说明理由。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