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703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一兵

李倩

午夜时分,东海海域,战舰正随编队高速驰骋。前主机舱内,正在值更的中士小于紧盯装备运行情况和仪表参数,不敢有丝毫懈怠。

突然,他发现一处高压油管背侧正滋滋地向外喷溅柴油。千钧一发之际,小于毫不犹豫扑向漏油部位。很快,温热的柴油就浸透了他的衣服,而没有四处飞溅。他大声呼喊战友前来支援,一起危及全舰安全的风险由此化解。此时,舰上大部分舰员还在睡梦中。

战友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作为军报记者,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小于用身体堵住高压油管的画面。当时,刚过小雪节气,寒风凛冽,让人瑟瑟发抖。我的心却如被一团火燃烧着。心中一个声音告诉我:去见见他。

从主甲板顺着楼梯往机舱走,一股夹杂着很浓机油味的热浪迎面袭来。四台主机全速运转发出隆隆轰鸣,厚重机体肆意释放着灼人热量,各种复杂的机器和密集排列的管道分布在周围。

在机舱里没待多久,我就感到强烈不适,噪音、机油味和热浪让人难以忍受。带我过来的战士说,主机兵每天都要在这里待上十来个钟头,值更压力大时甚至还要两班倒。我顿时对主机兵们肃然起敬。

在舱室深处,我终于见到了小于。与我想象中不同,他个头瘦小,显得有些青涩。

我好奇地问:事故突发时,没觉得危险吗?

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攥紧残留有油渍的衣摆,清澈的眼神中透出几分腼腆:再危险也得挺身而出,这是主机兵的职责啊!说话时,小于的语气坚定而认真。

我看出他有些拘束,便示意他继续工作。霎时,他立刻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边用满是油污的手调整机器参数,一边轻松自信地跟战友交流。

战士们分布在各个战位上,默默忙碌着、记录着、坚守着,高温的灼烤和噪音的烦扰仿佛皆不存在……我不忍再打扰,默默走出机舱。

甲板上,呼啸的风终于有了片刻停歇,冬日的阳光挤出云层,把温暖洒向海面。

战舰继续乘风破浪向前,我突然想到,在太阳照不到的机舱里,还有许许多多像小于一样的士兵。当我将敬佩的目光投向他们并想采访时,他们谦逊地说:我们是普通一兵。

(有删改)

1.文中小于的身上体现出海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展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小于堵住高压油管的事,意在用具体的故事突出人物形象。
B.文中写小于“有些拘束”,暗示他工作不熟练,不太自信。
C.文章对机舱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战士们工作时的艰苦和危险。
D.以“普通一兵”结尾,既点了题,又强调了战士们的高贵品质。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材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

…………

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制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认为选集不能完整地展现普希金的复杂、伟大,应该出全集。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文中的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悲叹天才常因感受到痛苦而短命,表达了人们普遍安于庸人生活的想法。
2.关于文章中人物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A.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
B.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C.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D.普希金出身贵族却先天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从未动摇自己的追求,因此屡遭沙皇迫害。
3.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②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
2.选段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第①段文字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请说说哪些材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4.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024-09-0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望春风

①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②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③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④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⑤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⑥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

⑦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1.文中用“菊花”比喻两位老奶奶的笑容,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文章以村口两位老人相逢、相离的场景作结,作者是如何刻画两位老人形象的?
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③~⑤自然段通过一幅幅朴实自然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2024-08-31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