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8718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珵,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丰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从西魏到隋代,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晚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从五代至元代,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是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
D.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差异。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飞天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
D.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的兴起时期,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
B.创新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交流、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C.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已没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
D.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B.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晦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少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点。解说方式千篇一律,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三: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根据文意推断,“‘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一句最适合放在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无关,有人诋毁英烈,其主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速度不相匹配。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如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就一定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看不懂”“靠自悟”现象,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
C.材料二指出了我国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的诸多问题,材料三则针对“免费开放”和“丰富基地构成类型”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D.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篇一律、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4.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5.2023年12月,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上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简介,并结合材料,分别阐述这两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示我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以及城市发展的未来蓝图。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坐落于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内,是以地理信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展示、科普、教育、宣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大众化地理信息科技馆,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内容最齐全的地理信息专业性科技馆。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成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字比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显得他拘礼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的空气没有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似乎比要调和些。可以无声,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而下字,或是想到而下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字和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③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④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和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3.选文第①段和第②段列举了哪些事例?作者列举的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妆容引领新风尚

中式妆容一直在不断变化丰富着:古代点绛红唇的古典美;民国黝黑挑眉、橘粉眼影的名媛气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包眼线、饱满红唇的飒爽风;现代的色彩对比和简约大气。它们之间不是取代关系,是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

那新中式妆容是什么?新中式妆在今天的演绎,是古风和现代审美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是在传承留白的基础上,强调平衡之美。底妆的白、眉毛的黑、红色的唇,形成整体的反差,明媚又统一,达到平衡。

总的来说,新中式妆容是                          

每个潮流妆容的变化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审美变化,在其背后深入反映的,还有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新中式妆容的风靡是中式美妆的历史轮回和“Z世代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

当下,抓住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变化,也就抓住了国内市场的金钥匙。一众国产美妆品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在说明一个事实:中国人的审美在逐渐重拾自我。

1.下列填入材料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和时尚、文化和个性的有机融合
B.黑白红三色合理搭配
C.复原古典妆容
D.以西式画法为底,点缀中式风格
2.根据材料所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中式妆容的风靡与“Z 世代”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
B.新中式妆容是对传统妆容的继承与发展。
C.新中式妆容像油画一样浓郁丰富。
D.新中式妆容展现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4-06-1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