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8717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疾。犯这种毛病的人将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一九四三年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老子》。
C.“文学的趣味”在文中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D.三国的吴,晋朝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首都,合称六朝。
2.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派”是明代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而得名。
B.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代表诗人。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D.《文学的趣味》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中国著名美学家。
3.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诊治文学欣赏方面“没有趣味”“趣味低劣”“趣味窄狭”这三种毛病的唯一方剂是欣赏者要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B.作者引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主要是为了论述欣赏文学要多玩索作品,多比较作品的种类和风格,才能加深理解。
C.欣赏者通过多多益善的各项比较,才能掂量出作品的价值,培养出趣味。
D.“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意在强调孔子尽管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但他也有目光短浅的时候。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的中心句是“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B.第⑥段文字主要是以作者个人亲身体验举例论证:以学习文言文与语体文、古文与六朝文、唐宋诗词、外国文学来论证人类要“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这一观点。
C.文中作者用自身体验作为例子来论证观点,“现身说法”,在增加文章可信性的同时,使说理更加具有说服力。
D.本文语言行止自如,繁简适度。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获得文学趣味,而不是批判文学趣味上的欠缺,指出毛病是为了治疗,所以第②③④段只是说出病象,点明危害,故较简约;而⑤⑥段则重点阐述如何获得文学趣味,所以用笔较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命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画里阴晴(节选)

吴冠中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已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
2.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独特的感悟: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_________
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_________
4.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2024-05-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②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③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④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对“那长廊将成何景象”中的“景象”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单调枯燥B.井井有条
C.混乱不堪D.精美绝伦
2.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句①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的感受。
B.句②表明颐和园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花窗的“千变万化”。
C.句③生动形象地说明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D.句④中“‘损人’且不‘利己’”是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第一段中的20个“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调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只能给人带来荒谬绝伦的感觉。
B.“‘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话点明了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C.建筑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和谐统一。
D.选文结尾,作者以一个建筑大师的良知和责任,告诫建筑师们应该遵循艺术规律,为城市奉献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
4.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B.假设论证
C.举例论证D.因果论证
5.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阐述艺术创作中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这也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文章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