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2381977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为什么怎么办。前者追究原因,后者提供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办法通常是多样的,必须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写了一本书,名叫《选择的必要》,他非常重视最佳方案的选择。

2)此外,可能吗有时也很重要。解放前曾流传有人长年不吃东西;近年又宣传各种天外来客,诸如此类,惑人耳目。真是。更有甚者,一些政治骗子出于小集团的利益,把某些人和事吹得神乎其神,愚弄天下,尤其可恶。碰到这类事,就得采取科学态度,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多问几次可能吗?”“合乎自然规律吗?”“合乎情理吗?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得好: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读书时必须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孔子说:清朝的郑板桥,诗词书画,都很擅长,而且喜谈学习方法。他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4)他这段话,除最后一句外,都可赞同。对于自然科学,言攻则可,言扫则不可,除非是伪科学,才有扫的问题。否则,只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一般不会了无一物

……

5)以上问题主要供读理科书时参考,至于其他学科,情况当然不完全一样。例如宋朝吕祖谦曾介绍他读历史书的方法: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先正读书诀》)

6)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自然不可一概而论,就是理科中各学科,深钻下去,也要分别对待,有所区别。

(选自王梓坤《贵在一个字》)

1.依次填写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当时黯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B.①当时黯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①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②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
D.①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
②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2.下列对“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贵在懂得怀疑(书本知识),小的怀疑就可以取得小的进步,大的怀疑就可以取得大的进步。
B.学习贵在对书本知识持怀疑态度,怀疑得少,进步就少,怀疑得多,进步就多。
C.学习贵在有疑问,善于思考,思考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进步,思考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
D.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你有小的疑问和困惑并去思考,就会有小的进步;你有大的疑问和困惑并去思考,则会有大的进步。
3.下列对选文最后引用宋朝吕祖谦的读书方法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要选择最佳方案。B.说明要跨学科读书。
C.说明对待不同的学科应采用不同的方法。D.说明读书要注重实践。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善思善问,要注重方法。B.要善问,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
C.读书要善质疑,要“深思多问”。D.论述善思善问的具体方法。
5.作者对(3)段中画线句所持的观点和态度是(     
A.完全赞同,因为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精度与泛览相结合。
B.彻底否定,因为“攻”“扫”二法不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C.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排除“扫”的读书方法浏览看大意。
D.肯定“攻”,否定“扫”,认为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离不开精读的读书方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1)上文第一段的论述中心是(     
A.好书让人心生敬畏,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B.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
C.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D.好书能让人的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2)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填补了正统诗文审美形态之单一,体现了人类情感具有的多元性表达的特征,为文化共生所需求。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这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俳谐诗不作生硬说教,而是如杂剧打诨,令人在发笑中领悟道理,内容富于启迪。陈善曰: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只是难得切题可笑尔。山谷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归,故有此语。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谐趣产生之第二要义为语言逻辑跳跃引致。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文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下列对俳谐诗“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原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黄庭坚等诗人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具有引领作用,影响广泛。
B.俳谐诗融合大众文化,诗文创作中融入众多戏剧因素,为民众乐见。
C.俳谐诗如杂剧打诨,于诙谐之中蕴含人生哲理,内容具有启迪性。
D.俳谐诗具有谐趣,它的产生符合群众的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俳谐诗戏谑谐趣,雅俗共致,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成为了宋代诗文主流。
B.如果俳谐诗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它就不会被民众喜爱,广为传播。
C.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也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
D.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折射出两宋文化活泼的一面。
3.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正统诗学的对比,突出了俳谐诗被士大夫普遍喜欢的原因。
B.作者以苏轼《南乡子》为例证明了俳谐诗文的创作融合众多戏剧因素。
C.作者引用陈善之语说明俳谐打诨并非纯粹追求语言效果,往往还蕴含哲理。
D.第五段中作者从两个层面论证了符合心理需求的俳谐诗易于让民众接受。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宋朝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过得最窝囊的也是这时候的汉族人。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把一半国土都给了别人。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的国土也弄丢了。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的,像个肥头大耳的大胖子,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叫人夺了去。为什么汉族的文化如此发达、如此昌盛,反被文化不发达、不昌盛的少数民族搞得束手无策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不少,也不少,就是没骨头,过去有的那几根硬点的骨头,也叫一些酸溜溜的文化给腐蚀了,弄软了。清王朝在文化上也不能说不繁荣,现在我们把有清一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想得人五人六的,但他们谁不明白,自己侍奉的并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只因为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好歹满族统治者还给汉族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立身扬名之路。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真的,满肚子知识,像臭虫一样,一兜儿血,就是没有骨头。开始时,满族统治者很喜欢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文化软骨病,但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你想指望这些官僚为你大清的天下卖命?没那个门儿!他们向来是委曲求全的,对着更强大的外国帝国主义,他们仍然会委曲求全。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候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王朝,像一堆死肉,死死地压在这一两个人身上。他怎能驮得动,扛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再说,血少了,肉少了,美美地吃上几天,两腮很快地便会鼓起来,两颊很快地便会红起来;要让一个人软了的骨头硬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婴儿瘫不是无药可治,至少也是够麻烦的。五四以后,专注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几乎仍然只有鲁迅一个人。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人的骨髓。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近、更重要了。我知道,对于多数人,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但既然人们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再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骨骼》

1.“文化骨骼”指的什么?中国文化的“软骨症”指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例说明。
2.作者对中国文化持什么态度?
3.为什么提倡读鲁迅?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