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7304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演染了荻花美。

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作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作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1.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B.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写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C.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D.“回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2.下列对第⑦段中“困惑”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根脉会引我们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
B.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C.身在外面,离开家就永远回不去。
D.家会使我们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结构上看,“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B.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C.“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D.“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深化了主旨。
4.文章以“冬至”为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B.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C.冬至是一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我们本该传承,坚守民族传统,然而现在这样的传统却不在了。
D.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是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问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十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

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拉的红柳绝迹,只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了,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了,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己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己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分析画线句子。
(2)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3)文中对红柳的描述具体面形象,特别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想让生命这棵大树傲岸挺拔、巨木参天,就要像园艺师那样,不断地把那些旁逸斜出的多余枝条剪掉。人群中最优秀最出类拔萃的,包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一例外的都是活得最单纯的人。有人问美国的画家惠斯勒:你需用多长时间画一幅夜景?他回答:我的一生。正是由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智慧和精力高度凝聚倾注于一点,正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居里夫人的,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的优质水稻杂交⋯⋯才使他们的生命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熠熠闪烁的星斗,照亮着人类寂静黑暗的夜空。

……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浑浑噩噩、黯然无光、平庸无为,就在于我们有太多的杂念,情感和欲望,从而使生命迷失了真性,失去了本色。我们的生命成了搁浅在沙滩上的帆船,云雾里迷途的小鸟,荒原上迷失的羔羊。有一天当我们静下心来对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观照,从而找到一条开发自己生命潜能的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就像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选择了音符,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张大千、齐白石选择了画笔。华盛顿、甘地、孙中山、毛泽东选择了挽救一个民族的命运,就像宇航员加加林、维克托·阿法纳西耶夫、米歇尔·福勒、杨利伟选择了如何去实现人类翱翔太空的飞天梦想……到了那一刻,我们才算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美好,乐趣和价值,才真正找到了通往生命殿堂大门的钥匙。

(节选自杨克江《生命的钥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傲岸:__________
审视:__________
2.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活得最单纯”的理解。
4.通往生命殿堂大门的钥匙在哪?谈谈你的理解。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