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648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作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作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1.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B.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写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C.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D.“回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2.下列对第⑦段中“困惑”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根脉会引我们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
B.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C.身在外面,离开家就永远回不去。
D.家会使我们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结构上看,“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B.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C.“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D.“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深化了主旨。
4.文章以“冬至”为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B.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C.冬至是一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我们本该传承,坚守民族传统,然而现在这样的传统却不在了。
D.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⑦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⑧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1.以上文段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
2.加点字注音。
                     然凝望
3.解释词语。
嗫嚅:       匹夫:
4.“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5.“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文段⑧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024-08-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以父亲为对象)“我”的心情
父亲逼“我”说出回来的目的
于心不忍、潸然泪下
父亲一夜未眠难受、伤心
父亲为“我”准备早餐感动
父亲跟“我”去老人院
父亲跟“我”回北京

2.根据提示完成下面题目。
(1)第③自然中“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请以第一人称续写一句话。
(2)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你如何理解“我”先潸然泪下,但很快就抹去眼泪的行为?
3.第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3)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5)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棣,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7)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9)北京人爱瞻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这其中的精义就是个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10)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1)北京的朗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12)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13)再见吧,胡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北京胡同的各种取名来源做了严谨精确的考证,因为胡同取名的来源本身就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未知确否”“不知道何所取义”,既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表明了“胡同文化”的历史悠久。
C.文章写胡同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很远,是想说明居住在此的人们,在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可以相对安静的生活。
D.“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体现了作者对胡同文化衰败没落的不舍与无可奈何。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作者将北京城比喻成“豆腐”,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本文先后写了胡同的形态、名字的来源、文化特征和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散漫,实则紧密关联。
C.“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两句,巧妙化用古典诗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之情。
D.“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人生活哲学的态度。
3.对文中“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心态。
C.极力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不得不佩服。
4.分析第(4)段中加点词“很远”的含义。
5.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6.联系全文,探究本文最后一段“再见吧,胡同”的意蕴。
7.结合全文,概括住在北京胡同中的人的特点。
2024-03-27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