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758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的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前进。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节选自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1.结合文章内容,对第一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进行理解。
①人类的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中所说的“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哭泣者”的共同点?
3.人类历史上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4.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分别是什么?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最后一段“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第⑨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4.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5.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你会怎样做?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孟夏的故乡之行,是我整个人生旅途上的高潮,好奇与激动的程度不亚于太空人登月球。矛盾、犹豫,策划了好久,才下定决心跑这一趟。

我把在记忆中早已模糊的故乡分成两处,一处是松花江东岸的祖父家,另一处是呼兰河畔的外祖家。每处一天,匆匆而去,匆匆而归。所谓的祖父家与外祖家,早已人去屋损,带回的是一腔惆怅和两包故园的泥土。

按文人笔下所形容,故乡的泥土应是香的。我缩缩鼻子,偏是嗅不到期待中的芬芳。失落中拾回的两故园的泥土,一包来自祖父家,另一包来自外祖家。外祖父手植的野樱桃居然还枝叶繁茂,随行的人为我挖了一株连根带土的。

我携着装了故园泥土和野樱桃幼苗的旅行袋回到瑞士,在长得吓人的沭浪日子中,那是我仅能掌握的,证明我曾有过故乡的一点真实,我以虔敬的心情珍惜着。

野樱桃种在后院,怕小狗踩毁!罩了个铁丝网,我每隔两天浇次水,小心得若看护不足月诞生的婴儿。无奈它仍是越长越柔弱,越萎靡。叶子一片片地脱落,剩下光秃秃的枝,眼看着走向死,却无力挽回它的生命。

野樱桃的凋零令我有扑了一场空的颓丧,也促使我对故乡的泥土更珍视。

我把泥土各分了一包,祖父家的给父亲,外祖父家的给母亲。父母亲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我幻想着他们接过了泥土的小胶袋,也同时接过一大串属于过他们的美好年月。我私心中挺得意地想:妈妈、爸爸,这是女儿所能给你们的最好的礼物了。

着人带走那两包泥土,再把余下的掺混在一个花盆里。月前朋友送来一盆兰花,正好移栽在里面,放置在楼下的花窗上。

叫不出那株兰花的真正名字,能确定的是它来自中国。朋友、我、家人,都叫它中国兰,中国兰在远离中国的欧洲,回到中国的泥土,能说不是最和谐的结合?

中国兰的叶子又长又细,参差有致,阿尔卑斯山区冬天的阳光隔着玻璃柔和地照进来与兰花叶相辉映风韵之美足以入画。

长着长着,绿油油的叶子上出现了黄色斑痕,接着整个叶身泛黄,最后,终于和野樱桃一样,垂下了头,枯萎、死去,剪去干枯的叶,剩下一盆焦黑的土。

这期间,母亲病故了。我不知道她接过那包故乡的泥土时,是否也接过了我幻想中的喜悦和年轻。只知道家人把泥土放进了棺木,踩在她的脚下。

故乡的泥土是死土,黑褐色里埋藏着孤绝和死的阴霾,噢不到一丁点儿生的气息:也许奔波万里,去到故乡掘回那一小包泥土,只是桩多余而幼稚的举动。几次想把盛着土、土里埋着干枯的兰花根的小花盆,丢在垃圾桶里,竟又几次缩回了手。来自故乡故园的到底不同于市场上买的,你对它自然怀着一份情,一份偏爱与不忍。

如何处置那点不忍丢弃也不愿保有的故乡土?这对我真是一件难于取决的大事。

照例是个黯淡的黄昏,照例地拿着铜质小水壶,给花窗上的几盆花草做三天一次的浇水,不经意的转眸间,发现小花盆里的黑土有些异样。拿起仔细瞧瞧,原来中国兰枯死的根茎处,冒出两枝小小的新芽,尖尖的叶梢,挺挺的叶身,流泻进来的漫漫幽暗,一点也掩不住它鲜活、祥和的生气。

世界像被仙女用魔杖点了一下了瞬息间神奇地亮丽起来。重浊的空气里有生命的韵律在跳动,盆里的两株小兰芽,泛着比星星还耀眼的光芒;我凝固着的心田正在一道暖暖的水流经过中复苏,这一切,太可爱、太奇妙了。

我小心地培育着故乡泥土里生出的中国兰,每天探视它成长的进度,那新芽蹿得也真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冒得两寸来高,几片叶子立得笔直,如同最绿的翡翠。即使在这早春三月的放苞期,在一堆粉红淡紫的花朵间,也是最抢眼的。

我已不想把故乡的泥土丢弃或送人了。只想着怎样维护它、灌溉它,让那株重生的中国兰发得更好,长得更壮,开出秀美的花朵来。

说也奇怪,拿起那个盛着故乡泥土的小花盆闻闻,竟涌来一股浓郁扑鼻的芳香。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惆(chàng)B.敬(qián)C.沮(sāng)D.阴(mái)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枝叶繁茂:枝和叶长得很密很盛。B.萎靡:形容意志消沉的样子。
C.参差有致:高低不一,错落有致。D.亮丽:形容色彩明亮的样子。
3.对文中野樱桃移植和养护场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含了对外祖父的怀念。B.表现了对故乡植物的珍视。
C.表现了难离故土的情感。D.为下文妈妈的去世做了铺垫。
4.对文中“妈妈、爸爸,这是女儿所能给你们的最好的礼物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妈妈和爸爸多年来对故乡十分牵挂。B.表明女儿对妈妈、爸爸的心意非常了解。
C.表明女儿的故乡之行其实是代父母去的。D.表明子女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关注很重要。
5.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好奇与激动的程度不亚于太空人登月球。
B.我幻想着他们接过了泥土的小胶袋,也同时接过一大串属于他们的美好年月。
C.盆里的两株小兰芽,泛着比星星还耀眼的光芒。
D.几片叶子立得笔直,如同最绿的翡翠。
6.“照例是个黯淡的黄昏,照例地拿着铜质小水壶,给花窗上的几盆花草做三天一次的浇水。”对句中两处“照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词语的意义不经意间演绎了时间的流淌。
B.表明作者的生活很刻板,没有什么开心的事。
C.说明作者这样的生活节奏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D.与下文发现新芽的惊喜形成反差的艺术效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称故乡之行为“人生旅途上的高潮”,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B.文中“我”和家人都叫不知名的兰花为“中国兰”,寄托了海外游子的情思。
C.作者一度认为“故乡的泥土是死土”,表明作者的情绪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
D.重生的中国兰带有一股浓郁扑鼻的芳香,由此转变了作者对故乡泥土的看法。
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兰B.故乡的泥土C.故乡行D.故乡的礼物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掌上开花

①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第一次见它,是在小区的一块石头上,褐色的毛发跟石头的颜色接近,左边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陡峭地凹陷下去。我不禁对它萌生了怜意。它朝我喵喵叫了几声,跟家里被宠着的猫无异,眼神里流露着与人相认相识的含义。

②每天黄昏,我就会到那块石头上去找它。那块石头成了它天然的猫食盘。由于它的牙齿不便,几乎没法吃下硬食,所以,我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一闻到这个味道,它就连我也熟悉了起来。只要我一接近那块石头,就能看到它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来,喵喵地迎着我。

③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这是我与它的一种缘分。几乎从第一次我们相遇,它就跟我亲昵,用脑袋蹭我的裤脚,竖起尾巴在我的两腿之间绕行。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逢着雨天雪天这种日子,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会想,这只老猫在哪里躲?

④有一个大雨的冬夜,我撑着雨伞打着手电去那块石头找它,站了几分钟,学着它喵喵叫。很快,就看到它冲进雨里,一路朝那块石头小跑过来。我蹲下来,把它抱了起来,抱到不远处那个凉亭里的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猫粮,跟它一起坐了很久。它不时用眼睛斜瞄我,喉咙就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咕噜咕噜地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搭上我的膝盖。我用手去抚摸它的脑袋、下巴,甚至它那残缺的半边脸颊。我的手所到之处,能感觉到它的回应,充满着享受、依赖。最终,它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

⑤从那以后,我去石头那里找它,就会引它往凉亭走,在椅子上喂它,然后停留一阵,用手抚摸它的脑袋下巴和那残缺的半边脸颊。这些,都成了我和这只流浪猫的默契。

⑥直到有一天中午,我拎着一袋猫粮又去那块石头找它。远远的,看到几个女人在石头旁边聊天,那只老猫就围在她们脚边转悠,喵喵喵喵地叫。用脑袋蹭一个阿姨的裤脚。这个阿姨手上拿着一包吃剩的鱼骨架子,一点点地用手将剩下的鱼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阿姨一边喂,一边跟其他几个人絮絮叨叨地说:这只老猫,最会讨吃了,没得吃,还懂得跑到楼上,蹲在人家家门口叫个不停。根据她们聊天的内容,我才知道,原来有很多人都在喂这只猫,因为它遇人不怕,相反,会跑过来缠人。阿姨说自己就住在这块石头旁边那个单元楼上,每天上下楼会遭到它的纠缠,而她的女儿几乎每天早上上学前,都会将猫食放在石头上。

⑦大概基于我得知那流浪猫是一只吃百家饭的猫,我对它喂食的义务和责任减轻了许多。刮风下雨、太热太冷、工作太累不愿下楼等等这些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那块石头找它。我想我的这种懈怠还因为对它的情感有所减弱,毕竟它不是那个我单方面认定的缘分,确切地说,它对我的需要不是唯一。

⑧夏天的一个黄昏,我下楼散步,不自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只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从里边钻了出来。它似乎认出了我,不,它一定认出了我。因为它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去,直到我们在凉亭的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很快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得在椅子上翻滚,亮出了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手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动物知识的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就像人们心花怒放的时候。

⑨我想,我大概忘记了,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说情感,而这些东西,无论对人还是动物,无论身处贫穷还是富足,同样也是本能的一种。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愿意看到那一幕幕让人欣慰和满足的掌上开花的时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多处称流浪猫为“老猫”,既写出它的老,也表明“我”与猫日久生情。
C.第⑥段“每天上下楼会遭到它的‘纠缠’”,“纠缠”贬词褒用,写出它亲昵之态。
D.第⑥段写几个女人的言行,目的是赞美她们关爱动物,表现她们善良的心灵。
2.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我”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萌生怜意→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情感减弱→⑤找回默契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只要我接近那块石头,能看到它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喵喵地迎着我”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最终,它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从描写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掌上开花”的含义。
2024-04-2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