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49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掌上开花

①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第一次见它,是在小区的一块石头上,褐色的毛发跟石头的颜色接近,左边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陡峭地凹陷下去。我不禁对它萌生了怜意。它朝我喵喵叫了几声,跟家里被宠着的猫无异,眼神里流露着与人相认相识的含义。

②每天黄昏,我就会到那块石头上去找它。那块石头成了它天然的猫食盘。由于它的牙齿不便,几乎没法吃下硬食,所以,我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一闻到这个味道,它就连我也熟悉了起来。只要我一接近那块石头,就能看到它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来,喵喵地迎着我。

③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这是我与它的一种缘分。几乎从第一次我们相遇,它就跟我亲昵,用脑袋蹭我的裤脚,竖起尾巴在我的两腿之间绕行。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逢着雨天雪天这种日子,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会想,这只老猫在哪里躲?

④有一个大雨的冬夜,我撑着雨伞打着手电去那块石头找它,站了几分钟,学着它喵喵叫。很快,就看到它冲进雨里,一路朝那块石头小跑过来。我蹲下来,把它抱了起来,抱到不远处那个凉亭里的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猫粮,跟它一起坐了很久。它不时用眼睛斜瞄我,喉咙就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咕噜咕噜地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搭上我的膝盖。我用手去抚摸它的脑袋、下巴,甚至它那残缺的半边脸颊。我的手所到之处,能感觉到它的回应,充满着享受、依赖。最终,它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

⑤从那以后,我去石头那里找它,就会引它往凉亭走,在椅子上喂它,然后停留一阵,用手抚摸它的脑袋下巴和那残缺的半边脸颊。这些,都成了我和这只流浪猫的默契。

⑥直到有一天中午,我拎着一袋猫粮又去那块石头找它。远远的,看到几个女人在石头旁边聊天,那只老猫就围在她们脚边转悠,喵喵喵喵地叫。用脑袋蹭一个阿姨的裤脚。这个阿姨手上拿着一包吃剩的鱼骨架子,一点点地用手将剩下的鱼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阿姨一边喂,一边跟其他几个人絮絮叨叨地说:这只老猫,最会讨吃了,没得吃,还懂得跑到楼上,蹲在人家家门口叫个不停。根据她们聊天的内容,我才知道,原来有很多人都在喂这只猫,因为它遇人不怕,相反,会跑过来缠人。阿姨说自己就住在这块石头旁边那个单元楼上,每天上下楼会遭到它的纠缠,而她的女儿几乎每天早上上学前,都会将猫食放在石头上。

⑦大概基于我得知那流浪猫是一只吃百家饭的猫,我对它喂食的义务和责任减轻了许多。刮风下雨、太热太冷、工作太累不愿下楼等等这些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那块石头找它。我想我的这种懈怠还因为对它的情感有所减弱,毕竟它不是那个我单方面认定的缘分,确切地说,它对我的需要不是唯一。

⑧夏天的一个黄昏,我下楼散步,不自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只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从里边钻了出来。它似乎认出了我,不,它一定认出了我。因为它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去,直到我们在凉亭的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很快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得在椅子上翻滚,亮出了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手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动物知识的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就像人们心花怒放的时候。

⑨我想,我大概忘记了,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说情感,而这些东西,无论对人还是动物,无论身处贫穷还是富足,同样也是本能的一种。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愿意看到那一幕幕让人欣慰和满足的掌上开花的时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多处称流浪猫为“老猫”,既写出它的老,也表明“我”与猫日久生情。
C.第⑥段“每天上下楼会遭到它的‘纠缠’”,“纠缠”贬词褒用,写出它亲昵之态。
D.第⑥段写几个女人的言行,目的是赞美她们关爱动物,表现她们善良的心灵。
2.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我”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萌生怜意→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情感减弱→⑤找回默契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只要我接近那块石头,能看到它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喵喵地迎着我”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最终,它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从描写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掌上开花”的含义。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画线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这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段文字拟一个标题:_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段文字为例,分别指出它的“神”和“形”。“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潺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彻,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这两段话出自______写的《______》。
2.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4.句子“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有什么含义?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心落叶

唐元峰

1)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2)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而上一场雪仿佛是上个星期下的吧?

3)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4)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我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5)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6)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7)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里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8)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9)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10)小心落叶。

11)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12)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得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13)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块木牌:

14)小心落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中叙写我们日常生活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富有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5)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不懂岁月无情、不知珍惜青春。
B.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关注思考”。
C.第三次提到“小心落叶”意在收束全文,与题目及前文呼应,并表达出真诚的期待。
D.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说明赫曼·黑塞想念亲人、爱戴他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
3.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
2024-07-25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