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469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臣之             壮:强壮
C.晋函陵             军:驻军
D.秦以利晋             阙:侵损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乱易整
A.其无礼于晋B.越国鄙远
C.阙秦利晋D.敢烦执事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夫晋,何厌之有B.佚之狐言于郑伯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篇幅虽短小,但叙事时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于是余有             叹:叹惜。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2.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A.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C.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不赂者赂者丧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令人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自相矛盾》,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④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卖。②誉:赞誉,夸耀。③陷:穿透、刺穿的意思。④弗能:不能。弗,不。

1.下面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曰yuēB.誉yùC.陷xuànD.弗fú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誉之——说B.盾之坚——你C.如——怎么样D.其人能应也——不
3.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翻译:楚国有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翻译: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翻译: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D.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可以同时存在。
4.下面解释成语“自相矛盾”正确的一组是(     
A.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B.自己拿着矛和盾看来看去。
C.自己相中了自己的矛和盾。D.矛和盾互相看着不顺眼,打起来了。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给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虚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面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