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0690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庞朴B.翁乃群C.朱光潜D.周立明
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不属于这段短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引用论证D.类比论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一轮考古挖掘中,三星堆遗址6个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一时间网上热议不断,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这彰显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和源头,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了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依次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至商代前期、商代中期或略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历史可谓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三星堆遗址的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盘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盘,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高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漫、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断言,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至少就对外文明交流的情形而言,李先生的论断可以得到较充分佐证。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力支撑。

(节选自王学斌《三星堆遗址为什么重要?》,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在很早以前的考古挖掘中出土的文物没有太大价值。
B.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历史悠久,积淀也因之而深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
C.三星堆遗址文明特征极为显著,这仅是从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获得的认知。
D.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金杖、海贝等文物,大致可以证明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俞伟超先生的话,意在证明三星堆遗址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这一论断。
B.文章中《蜀王本纪》的记载,印证了三星堆古城曾是蜀地共主鱼凫王朝都城的论断。
C.文章就考古发现,引用专家学者的论述,着重阐述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
D.文章首段具有总领作用,下文从厚度、高度、广度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层层深入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早期的巴蜀文化深受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
B.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来看,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的发展与王权无关。
C.依据出土文物可大致判断,古蜀国先人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文明有所接触。
D.青铜时代巴蜀与外部世界并不隔绝,这给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以社会学之眼看,正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原创性的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来的。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很少流动,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各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记忆里的乡土生活,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把酒话桑麻,演绎着篱笆墙、女人和狗的故事。现在呢?农民在城市里挣扎,推土机轰隆到乡村,熟人社会井然有序的生活慢慢遭到瓦解,只有那些更为偏远地区的熟人印象,留守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在感情上对熟人社会温情脉脉,留恋不舍,可是它的解体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至少现代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熟人社会里,人们彼此熟悉,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换的不是利益而是人情;制度上的透明度很低,这极大地制约了作为现代化社会动力的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如费孝通所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熟人社会中,不会产生现代化的许多必要元素。现代社会要处理和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陌生人的关系。因而,如何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对待陌生人,不仅是个人际交往的私事,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水平。

1.下列对“熟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原创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B.“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C.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正在慢慢瓦解。
D.“熟人社会”与“乡土中国”在内涵上完全相同。
2.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缺乏流动性。
B.乡土社会中,人们完全被孤立了,老死不相往来。
C.乡土社会中,人们依恋乡土,固守乡土,生活闭塞。
D.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是(     
A.中国社会正处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
B.“熟人社会”制约了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
C.“陌生人社会”是只有利益交换,没有人情味的社会。
D.对“陌生人”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种尺度。
2024-07-22更新 | 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选段,完成各小题。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起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应该一定要合乎,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长,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1)科学与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回答,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3)除使用了道理论证以外,还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说明。
2024-05-1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