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973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1.下列对第一段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史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2.第一段划线句子中“可教养的客体”所指内容,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哲学概念,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B.指“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的读书人。
C.指“作前提”的“个性和人格”。
D.指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高尚人格和独特人格追求的读书人。
3.对第二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读太多的书会戕害人类,对生活造成弊端。
B.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C.要爱书,一定要钟情于自己喜欢的书,最好要如醉如痴。
D.生活在于实践,花太多的时间在书籍上,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4.对第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B.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
C.所谓“自己的价值”,就是“一个人必须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这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D.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技艺。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技艺。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

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本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主要通过举例B.主要通过数字
C.主要通过比喻D.主要通过比较

(2)语段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想要揭示的问题是(     
A.人民大会堂气势雄伟,建筑巧妙。
B.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得益于多种建筑手法的运用。
C.人民大会堂的艺术效果来源于重复与变化手法的完美结合。
D.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依靠那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

(3)对北京的明清故宫的“最杰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性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典型性。
B.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性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一惯性。
C.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性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超常性。
D.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性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科学性。
2024-08-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以社会学之眼看,正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原创性的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来的。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很少流动,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各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记忆里的乡土生活,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把酒话桑麻,演绎着篱笆墙、女人和狗的故事。现在呢?农民在城市里挣扎,推土机轰隆到乡村,熟人社会井然有序的生活慢慢遭到瓦解,只有那些更为偏远地区的熟人印象,留守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在感情上对熟人社会温情脉脉,留恋不舍,可是它的解体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至少现代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熟人社会里,人们彼此熟悉,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换的不是利益而是人情;制度上的透明度很低,这极大地制约了作为现代化社会动力的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如费孝通所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熟人社会中,不会产生现代化的许多必要元素。现代社会要处理和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陌生人的关系。因而,如何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对待陌生人,不仅是个人际交往的私事,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水平。

1.下列对“熟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原创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B.“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C.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正在慢慢瓦解。
D.“熟人社会”与“乡土中国”在内涵上完全相同。
2.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缺乏流动性。
B.乡土社会中,人们完全被孤立了,老死不相往来。
C.乡土社会中,人们依恋乡土,固守乡土,生活闭塞。
D.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是(     
A.中国社会正处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
B.“熟人社会”制约了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
C.“陌生人社会”是只有利益交换,没有人情味的社会。
D.对“陌生人”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种尺度。
2024-07-22更新 | 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