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7870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题1-4题。

材料一: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材料二: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       ,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文化的浓郁氛围,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       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材料三: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轻松愉快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容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拿来”要求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齐鸣B.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C.全面占有,精挑细选D.充分吸收,妥善保管
2.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置之不顾     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不屑一顾     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置之不顾     海纳百川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三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根据材料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拿来”要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要有辨别是非的眼光,要积极主动去拿。
B.“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C.“拿来”与“输出”,我们更应该注重“拿来”,学习更多的先进文化帮助自身成长。
D.传承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文化。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在网络智能时代,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既扩充了阅读的内容,也让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化。它以碎片化的特性在拓展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以其交互性的特性深化了读者的认知。

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结构性转变也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逻辑路径,文本泛滥,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于是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的阅读逐渐占据上风,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断裂和陷落。

(选自杨嫌均《网络智能时代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模式跃迁的裂陷与弥合》)

材料二:

我推崇纸质阅读而不是数字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材料三:

(选自《成年人数字阅读人群分布问卷调查统计》)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数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网络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B.数字阅读摆脱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便利。
C.未来纸质阅读会被数字阅读取代,我们应当尽快适应数字阅读。
D.虽然数字阅读非常流行,但是人们难以借此获得理性的洞察力。
2.光明职校举行辩论赛,正方认为“数字阅读优于纸质阅读”,反方认为“纸质阅读优于数字阅读”。结合材料,为反方写三条理由。
3.小文加入了数字阅读人群调查研究小组,请根据材料三,向王老师汇报调查结果。(要求:有对象意识,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陈述2点结论,且每条结论不超过20个字)
2024-07-06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产品具有特定的风格,有类人的趋势。这虽然有可能改变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甚至改变艺术作品的范式,但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只是产品,并非真正的艺术作品。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即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模拟。

②在语言层面、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区别于程序设计的语言,也就是人工语言。多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关涉的是计算机对呈现给它的语言的理解,而不是计算机自己创造语言。对自然语言处理而言,创造比接收更困难,包括主题内容和语法形式。在语法上,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通常很不恰当,有时甚至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虽然形式上有先锋派的痕迹、后现代的味道,或许能给予读者一种震惊的短暂体验,但由于没有历史深度和时间刻度,显然属于一次性的仿后现代

③基于情绪和情感依赖于人类大脑中散布的神经调节这一事实,感性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虽然日本软银公司开发出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Pepper),试图模拟神经调节,但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大部分研究仍很浅表。而感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品格。

④在创造力层面,文学艺术创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一主体性的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至于人工智能何时拥有主体性的创造力,未来并不可期。英国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将创造力分为组合型、探索型、变革型。然而。即使是探索型人工智能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判断,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识别并清楚地说明风格化的法则。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人类,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是一种技术手段。

⑤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算法是大脑,算力是肌体,大数据是其成长的养分。基于深度学习机制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所生成的产品的意义。它所做的只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将一种形式投射到另外一种形式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比算法复杂得多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可以成为诗人或者作家的助手,但不可能替代诗人或者作家。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诗人和艺术家的感性思维能力,艺术创作主体的灵感顿悟能力,是人工智能不可获得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与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激发人类无限创造的潜能,新的艺术范式将产生,艺术创作也将前所未有地变得更加日常。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节选自朱志男《是产品,而非艺术品——也论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它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类创作的特质。
B.“自然语言处理”能帮助计算机“理解”呈现给它语言,但不能使计算机很好地创造语言。
C.人工智能只要拥有像人类一样的主体性的创造力,就能创作出具有真正意义的文艺作品。
D.人工智能的“算法”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精神活动,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进行比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从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三个层面分别加以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对照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剖析了人工智能创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论证鲜明深刻。
C.第三段以“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模拟神经调节效果不佳为例,旨在说明“感性”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
D.文章在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人工智能目前很难替代人类的创作,它所生成的只能称为产品而不是艺术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派诗歌通过语法的非正常处理意象的跳跃性拼接以带来诗意的晦涩高深,这些特点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上也一样具有。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将自身情感与外在景物交融进行文学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是无法拥有这种情感体验的。
C.艺术家们不仅能对自身作品和其他艺术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鉴赏,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人工智能则不能。
D.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向往,未来它在文艺领域的深度介入与融合将帮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势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12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
兽:
人:
鬼:
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