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658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是(     
A.现如今日本文字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
C.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D.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水立方”,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千篇一律给人的特殊感受。
B.第2段认为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重复是花窗变化的前奏。
C.第3段指出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D.第4段认为建筑设计应当做到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
2.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颐和园长廊的“千变万化”只能给人带来芜杂和“荒谬绝伦”的感觉。
B.乐寿堂临湖回廊的廊柱和花窗是重复和变化的和谐统一。
C.个体建筑物或群体建筑物往往都应注重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D.作者批评了中国各地建筑或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的标准设计。
3.下列对于选文词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个“一根”在语言学上就给读者以厌烦感,从而阐明颐和园的长廊不能“千变万化”。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浅显通俗的语言揭示了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特点,使现代建筑失去了实用性。
D.语言艺术也要讲究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选文每一段都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讲究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
4.选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5.体会选文画线句的妙处。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者,唯其如此,他的诗歌表现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的豪迈和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的亢奋,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他所致力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卑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式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想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它突出地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选自《刘禹锡诗选评》,作者肖瑞峰,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刘禹锡诗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洞见这一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B.刘禹锡诗作中,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才略以及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C.刘禹锡对诗歌的传统主题方面进行了深化与反拨,比如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对四川巴蜀地区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就很少被写到。
D.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迈的风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从刘禹锡的现存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唐代一位能够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大家。
B.刘禹锡有种朴素辩证唯物思想,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豪迈、亢奋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
C.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是刘禹锡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及贡献。
D.刘禹锡的诗歌,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不服“老迈”,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B.文章基于对刘禹锡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的分析体认,指出了其诗的成就和价值。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独创性,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气魄。
D.文章论证了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及主要贡献,又指出了他本人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技术与文化传承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积累很多知识和经验,借以传承后代,使他们少走弯路,获得易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地规避自然及疾病的侵害,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达到健康平安的目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揭示了天象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客观联系,有预报天气的作用。一九一九有风,一伏一伏有雨,揭示了冬夏风雨时象的联系,能启发人们从冬天数九节令风的变化判断来年夏天数伏节令雨的变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的规律。立夏起土尘,四十天刮黄风,揭示了节气和风向之间的客观联系。小儿积食,鬓角发热,提示父母如何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诸如此类的谚语、顺口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的使用空间逐渐被更为便捷的技术挤压。比如,有了从各种媒介都能获取的天气预报,人们就不再关心并传播祖辈口耳相传的相关农谚、俗语,也不会按照这些去观察云彩观察天象从而判断天气变化了;有了温度计等各种医疗器械,父母也不用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去繁就简,人类本性使然,但如果单纯依赖技术获取间接信息,就会失却与自然万物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人的精神生活势必发生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实用主义思维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戕害。

毋庸置疑,技术本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诸多的积极作用数不胜数。人们生活在当下发达的信息社会,使用着无比先进的技术,也生产着新时代的文化,为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内容。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的物化和异化以及价值伦理观念危机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如果无视这些技术弊端,不予以积极化解,人就会沦为技术的奴隶。如果只用实用主义思维考虑技术在当下的诸多可用和方便之处,而忽略曾经也起过实际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忽略这种文化的精神作用,就会陷入物质和技术主义的泥潭。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而轻理想的思维一直延续着,人们的骨子里或多或少有着实用主义思维倾向。再加上近代以来,国外实用主义哲学传到中国,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在这种思维和心态之下,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神效用很容易就被现代技术的物质效用取代,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思维障碍。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因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技术发展脚步不会停止,这是客观规律。在偏重物质的实用主义思维之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之间的矛盾显得不可调和。这就需要改善思维方式,在注重技术物质效用的同时,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效用。我们大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在用越来越智能的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的时候,也遵循老人叮嘱用嘴唇在孩子鬓角感受一下体温,既能帮助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也能传递亲情和温暖;在消费机器馒头的同时,也自己动手做做手工传统馒头,也学着做一做民间面人,享受原始的食材香味,享受民间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这样,物质和精神因素兼顾,使得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技术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享受。

(选自201462日《学习时报》,有删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原先那些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失去了使用的空间。
B.技术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而使用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如果不能改变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就会遇到障碍。
D.如果我们不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对话,就不能享受现代便利技术,也不能获得精神享受。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一项是(     
A.利用手机发短信拜年B.张贴印制精美的春联
C.清明时节在网上祭奠D.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下列对文章论述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通过列举有关谚语和顺口溜,交代这些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B.第2段重点论述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给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便捷。
C.第3段论述技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突出实用主义思维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影响。
D.第4段指出应改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技术物质效用,也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