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747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技术与文化传承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积累很多知识和经验,借以传承后代,使他们少走弯路,获得易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地规避自然及疾病的侵害,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达到健康平安的目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揭示了天象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客观联系,有预报天气的作用。一九一九有风,一伏一伏有雨,揭示了冬夏风雨时象的联系,能启发人们从冬天数九节令风的变化判断来年夏天数伏节令雨的变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的规律。立夏起土尘,四十天刮黄风,揭示了节气和风向之间的客观联系。小儿积食,鬓角发热,提示父母如何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诸如此类的谚语、顺口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的使用空间逐渐被更为便捷的技术挤压。比如,有了从各种媒介都能获取的天气预报,人们就不再关心并传播祖辈口耳相传的相关农谚、俗语,也不会按照这些去观察云彩观察天象从而判断天气变化了;有了温度计等各种医疗器械,父母也不用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去繁就简,人类本性使然,但如果单纯依赖技术获取间接信息,就会失却与自然万物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人的精神生活势必发生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实用主义思维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戕害。

毋庸置疑,技术本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诸多的积极作用数不胜数。人们生活在当下发达的信息社会,使用着无比先进的技术,也生产着新时代的文化,为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内容。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的物化和异化以及价值伦理观念危机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如果无视这些技术弊端,不予以积极化解,人就会沦为技术的奴隶。如果只用实用主义思维考虑技术在当下的诸多可用和方便之处,而忽略曾经也起过实际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忽略这种文化的精神作用,就会陷入物质和技术主义的泥潭。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而轻理想的思维一直延续着,人们的骨子里或多或少有着实用主义思维倾向。再加上近代以来,国外实用主义哲学传到中国,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在这种思维和心态之下,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神效用很容易就被现代技术的物质效用取代,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思维障碍。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因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技术发展脚步不会停止,这是客观规律。在偏重物质的实用主义思维之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之间的矛盾显得不可调和。这就需要改善思维方式,在注重技术物质效用的同时,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效用。我们大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在用越来越智能的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的时候,也遵循老人叮嘱用嘴唇在孩子鬓角感受一下体温,既能帮助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也能传递亲情和温暖;在消费机器馒头的同时,也自己动手做做手工传统馒头,也学着做一做民间面人,享受原始的食材香味,享受民间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这样,物质和精神因素兼顾,使得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技术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享受。

(选自201462日《学习时报》,有删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原先那些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失去了使用的空间。
B.技术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而使用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如果不能改变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就会遇到障碍。
D.如果我们不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对话,就不能享受现代便利技术,也不能获得精神享受。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一项是(     
A.利用手机发短信拜年B.张贴印制精美的春联
C.清明时节在网上祭奠D.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下列对文章论述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通过列举有关谚语和顺口溜,交代这些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B.第2段重点论述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给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便捷。
C.第3段论述技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突出实用主义思维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影响。
D.第4段指出应改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技术物质效用,也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1.在第①段中,对“持续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上的持续。B.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C.作品或观赏者的持续。D.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2.第①段是全文的“纲”,主要包含三个意思,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B.作品的“持续性”包含三种类型。
C.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D.以音乐为例,说明有“持续性”的作品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关于第①②段之间的写作思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总到分B.由分到总
C.由此及彼D.逐层深入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熔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日,佛像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流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瑾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黯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1.下列对“书法美学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美学意象指的就是以流美为能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形象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B.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感受自然的广阔、强劲、豪迈、威严等等形象,而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的形象。
C.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将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即客观事物的形象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体现某种风格的形象。
D.书法美学意象是指由书家创作的具有一定风格的审美形象。
2.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家崇尚雄峻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3.下列对“初唐朝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请根据文意回答。
2.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特点,这一共同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选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4.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