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555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选出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慧(bāo)  庐(zhǒnɡ)
B.音(miù)  然(yǎo)
C.游者(hào) (jiù)
D.何可道(shènɡ)  王回深(fǔ)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B.④⑤C.③⑤D.②④
3.从下列各项划线词中选出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好游者不能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不得夫游之乐也D.火尚足以
4.翻译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B.《论语》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C.《论语》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D.《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知尔,则何以哉(或:或者)
B.夫子之(哂:微笑)
C.六七十,如五六十(方:方圆)
D.如其礼乐,以君子(俟:等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春,春服既成          五六人
B.夫子哂由也                 伤乎
C.为国                       毋吾
D.不吾知                       亦各言其志已矣
4.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个弟子,有四个志向,他们对“礼治”的认识各不相同。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抢先回答,孔子笑而不谦让,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他自尊。
C.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在对话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D.《侍坐》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通过描写赤壁之游,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借助对曹操昔日雄姿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慨。苏轼通过对水与月的哲理性思考,提出了“物我无尽”的观点,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旷达胸怀。全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推荐2】阅读《赤壁赋》相关段落,完成下列题目。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选段文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的话引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B.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C.选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
D.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谈“物我无尽”;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谈挣脱限制、超然物外,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2.某老师设置的问题是:结合选段乙谈谈你从苏轼的哲学思想中获得的感悟和启发。下列回答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换个角度看问题,人生往往绝处逢生。
B.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
C.在生命的低谷,要像苏轼一样,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
D.要像苏轼一样,用文字记录和表达最真实的生命感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选段丙中,苏子是从哪两个角度说服客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子的理由。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 更为渡一遭,我欲观之。

(节选自岳珂《程史》)

【注释】①筱:细竹子。②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爬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食之(烹:煮)
B.不忍杀生之名(当:担负,担当)
C.乃炽火使水百沸(釜:古代一种锅)
D.勉力爬沙(勉力:勉强)
2.下列各项中的画线词,与“能渡此,则活汝”中“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之以桑B.项伯杀人,臣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D.且夫天下非小弱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请再爬一次,我还想再看看。
B.请再过一次河,我才能看到结果。
C.更加要经过几次遭遇,我们才能看到结果。
D.更加要爬一次了,我还想再看看。
4.下列对这篇短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鱼的主人不想杀生,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
B.主人让甲鱼过桥是想激发甲鱼的潜力。
C.甲鱼知道主人的阴谋诡计。
D.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当结果不可改变时,不如趁早放弃。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