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对下列词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的意思是“忽然”。
B.“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敌”是“对付、抵挡”的意思。
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菊花。
D.“如今有谁堪摘”中的“堪”的意思是“胜任”。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写动作,继写环境气氛,再写凄苦的心情。
B.“乍暖还寒时候”点明此时是春天。
C.“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花满地。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抒发了作者晚年在国破、夫死、家亡只身流落南方时孤独、寂寞、凄凉的伤痛愁苦之情。
B.这首词恰当选取酒、秋风、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
C.全词运用象征手法,把词人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D.这首词运用了叠字表达词人的情感活动和变化,语言自然、通俗,富于表现力。
2024-07-2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职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的《沁园春·长沙》一文,题名是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词的上阕中,一个“______” 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3.上阕中写景层次分明:远眺____________、近看___________、仰视___________、俯视_____________, 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4.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首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5.“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的“透”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6.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何“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4-07-26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百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味不尽。
C.颈联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密。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合拍。“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2.诗歌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07-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通辽市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职普融通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北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伫倚危楼”是说主人公长时间倚靠在一座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因为没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C.“强乐还无味”写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表达词人相思之情的词作。
B.“无言”的根源是绵绵的相思。
C.上片情景交融,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下片纯写景,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2024-07-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对口升学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2.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3.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
2024-07-2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1次模拟语文试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采莲姑娘穿的裙子与荷叶成一色,好像是从一块绫罗上裁剪下来的一样。
B.第二句写荷叶荷花密密匝匝,到处都是,紧挨着人的脸。
C.第三句写姑娘入池采莲,简直与莲叶荷花混成一片,难以分辨。
D.末句写观者“闻歌”、伫立凝望,而采莲少女融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虽觉“有人”,却难以相见。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采莲曲》,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可诗人不让主角明显的出现在画面上,只是把她们当做魅力大自然的化身。
B.本诗开头两句的“荷叶”于“罗裙”、“芙蓉”于“脸”不是趋同的比喻,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幅美丽的图景:裙叶难分,人花难辨。
C.“芙蓉向脸两边开”与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写法基本相似,都创造了人花映衬、物我合一的境界。但前者侧重描写芙蓉,后者侧重描写人面。
D.本诗意趣生动,诗境含蓄,既写出了采莲少女的青春活力,又表达了观者的惊奇与愉悦,既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2024-07-2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4-07-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检测语文试题
8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024-07-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巳临川道中(节选)

陆游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府。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注】①乾道三年(1167)春,陆游在隆兴府通判任上,被主和派弹劾免职。二月初,他从南昌出发回家乡山阴。三月初三(即题中上巳),到达临川(今江西抚州)城外,准备去拜访一位名叫李浩的朋友。②愁杀人:形容春光美好动人。③龟息: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等,照应了诗歌的标题,为下文的景物描写做了铺垫。
B.诗人一路走来,春光秀丽,风景动人,但想到国家大事,又涌上许多愁绪。
C.“桑叶”“客舍”“桐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同时也带有淡淡的客愁。
D.前四句正面描绘上巳日临川道中的情景,后四句转向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
2.后四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一中、克东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