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至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着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棱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了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进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一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都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地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减)

1.结合全文,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少平之所以偷偷离开金秀的宿舍,是因为两个妹妹假装没看见门后的碎镜片,以及刻意表现出的欢乐表现更加刺痛了他的自尊心。
B.尽管他用毛巾揩去泪痕,假装镇定,但还是被两个妹妹看出了异样,说明孙少平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小说结尾处写孙少平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了煤矿,是因为他感觉即使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依然有意义。
D.金秀和兰香这两个妹妹对孙少平的感情都是十分真挚的,她们都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2.结合全文,下列对小说语言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陕北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小说的陕北味儿更加浓郁。
B.路遥在本书中,综合使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将现实描写与浪漫抒情相结合,也使作者本人的情感不可抑制地迸发在字里行间。
C.书中语言平实朴素,却意蕴丰富,充满哲理,例如,“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
D.书中多处引用“信天游”,使书中充满陕西本土特有的文化气息,同时也给小说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在烘托人物心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在选文中,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孙少平的性格特点。
5.从选文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并不平凡,可他最终选择回到煤矿,回归平凡的生活。据此该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024-08-1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道

聂鑫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届古稀。

他曾是一个壮如牛犊的码头搬运工,流年似水,说老就老了。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的好戏,真还看过不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专攻老生,尤钦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形也似,神也似。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打开录放机,放进京剧的光碟,津津有味地听。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答完了,自矜地一笑:我这是为祖师爷传道!

祖师爷是谁呢?是梨园神李隆基,还是历朝历代的名角大腕?他没有明说。这个是什么内涵?没有人问过,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又庄重又古雅,让人萌生悠悠思古之情。

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记带了,只好把门轻敲,再用京腔道白:老伴儿,开门来!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你的老伴儿是京剧!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

纪于天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一个京剧团,又来到了古城。海报早贴出来了,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团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买票一饱眼福吗?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

送票的叫牛金,四十来岁,在本市外贸局工作。他爹与纪于天是码头挑箩的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邻居。牛金当然早搬到单位的宿舍楼去了,回来的也不多,什么时候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异: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牛金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你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你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说:我并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粗粗了解京剧也罢,为了工作也罢,我愿意陪同,这不是为祖师爷传道嘛!

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里碰面吧。

票的座位不错,都是第二排正中的,票价也不算贵。第一晚,牛金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

纪伯伯,《文姬归汉》是程派的名剧,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格外一个味儿?

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寒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这一段,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了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

小牛,明晚是《群英会》,唱小生的周瑜和演丑角的蒋干,最值得一看。”“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但愿如此!

第二晚,牛金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开始中场休息,他们去吸烟室吸烟。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单位里有急事,来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

牛金急急地挤出人群,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

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痒。

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在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了他的一个部下来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么啦?看京剧都会分心,怪!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远处的树丛后,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声:好!纪于天心头一热,喊了一嗓子:谢谢您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段首先交代了纪于天的年龄、身份、爱好等内容,初步展现了纪于天的形象,为下文情节张本。
B.由纪于天与老伴儿的隔门对话可看出,纪于天幽默诙谐,但老伴儿却暴躁易怒,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C.纪于天一个人看完了《野猪林》,但这次他“看京剧都会分心”,写出了纪于天对牛金没来看戏的失落。
D.回家的路上,纪于天唱起凄凉悲切的唱段,引来树后路人的大声叫好,说明尽管知音难觅,但总还是有人欣赏,升华了主题。
2.关于小说中牛金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牛金的工作,以及牛家父子和纪于天的关系,为下文写牛金请客的原因和爽约做了铺垫。
B.牛金平时压根儿不看京戏,最初为了招待客户请纪于天看戏,但在纪于天的影响下,他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牛金第一次看戏“谦恭”,第二次看戏“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第三次看戏“没有来”,三次看戏动态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D.牛金尽管是次要人物,但小说主要从语言角度对其进行了描写,使其形象鲜明,很好地反衬了纪于天的形象。
3.怎样理解小说中纪于天的“为祖师爷传道”?
4.聂鑫森的小说引人入胜又深含文化底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8-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减)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个情节片段?请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进行概括。
2.选文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划线句子体会水生嫂的心情,分析水生嫂的形象。
4.相比于其它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描写的战争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2024-08-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义。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①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这个他是习惯了,不用思虑,纯由两条腿做主宰。他是个活动的孩子,两颗乌黑的眼珠流转不停,表示他在那里不绝地想他爱想的念头。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不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那些同伴极和气的样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种婉娈优美的舞蹈,何等的可亲啊!

②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总之,全室的儿童没有一个不动,没有一个不专注心灵在某一件事。倘若有大绘画家、大音乐家、大文学家,或用彩色,或用声音,或用文字,把他们此刻的心灵表现出来,没有不成绝妙的艺术,而且可以通用一个题目,叫做动的生命。然而他哪里觉察环绕他的是这么一种现象,而自己也是动的生命的一个呢?他自己是变更了,不是他平日的自己,只是一条小蚕。

③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这使他由小蚕回复到自己。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他连绵的思虑却开始了: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

④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送到他的耳朵里便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恒星…………行星……”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我明天一早采了桑,畅畅地游玩一会,然后到校,但是哪里去采呢?乱砖墙旁桑树上的叶小而薄,不好。还是眠羊泾旁的桑叶好,我们一准到那里去!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它……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

⑥他才四顾室内,知道先生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句活不成了!他的心仍在眠羊泾。那天可巧逢到一条小船停着,我们跳上去,撑动篙子,碧绿的两岸就摇摇地向后移动,我们都拍手欢呼。船舷旁一群小鱼钻来钻去,我便伸手下去,却捉住了水草,鱼儿不知道哪里去了。王复也伸下手去,落水重了些,溅得我满脸的水,这引得大家都笑起来。最不幸的是在这个当儿看见级任先生在岸上匆匆地走来。他勉强露出笑容,叫我们好好儿上岸吧。我们全身的,从头发以至脚趾的兴致都消散了,就移船近岸,一个一个跨上去。不好了!我们一跨上岸他的面容就变了。他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我们……”

“……北极……南极…………”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轻轻地指点。他跟着望去,见一只白蝴蝶似乎要飞进来,两翅鼓动得极快,但是和玻璃碰着,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坐在这里才有趣。他这么想,嘴里不觉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⑧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斥责道,一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他俯首假装看书,却偷眼看窗外,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哪里去了?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

⑨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还似乎正唱着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即使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⑩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⑪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中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中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C.第⑤段“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一句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
D.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反衬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E.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2.小说主要写了“他”在“一课”中的举止与遐思。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当上课的钟声响起时,“他”俯视匣子里的蚕,心魂仿佛加入了蚕群。➝当方先生开始讲课时,“他”________。➝当________,“他”跟着他人随便回答,心里想着在眠羊泾游玩的事。➝当发现窗外有一只蝴蝶时,“他”________。➝当方先生斥责学生时,“他”________。➝当听到窗外自然的声音时,“他”想到空气传声音的实验,思考其中的道理。➝当下课的歌声响起时,“他”取出匣子看蚕。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小说中的“他”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若不加,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本文入选叶圣陶创作的“教育小说”,不仅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的教育实况,也融入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请结合《一课》的内容和主旨,阐述你从中获得的有关教育的启示。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①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②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③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④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⑤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⑥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⑦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⑧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⑨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⑩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的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这些内容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9月湖北省技能高考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本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此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评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肯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到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

田奎永远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以剃头一样耐心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子比我的手还灵便。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非常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惧地用手摸头发。因为传说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须迅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犹豫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墓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渐渐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悄悄地退下来,一直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天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开心,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负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也许是惧怕老天爷惩罚,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一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板凳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赶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板凳,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如果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如果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远地固定了下来。
B.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很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愤怒,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
C.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详细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素的韵味。
D.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用寥寥几笔安排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2.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

祖父说:起来吧。”“再念一首。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选自《呼兰河传》第四章)

1.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到“荒凉”,请依据原文分析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3.茅盾在《呼兰河传》(1946年)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选文表现出的诗意。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想起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一文,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或一轮__________       __________       百无聊__________       __________
3.选文刻画祥林嫂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划线句子“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开头、结尾都提到“瑟瑟的雪花”作用是什么?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中等职业学校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她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2.第一段中前三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动作描写。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B.环境描写。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
C.侧面描写。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D.悬念。以自然景物的寂寞,引起人们对祥林嫂命运走向的期待。
3.对小说中“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鲁镇人的代表,鲁镇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B.“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目睹见证了祥林嫂的一生。
C.“我”是小说主人公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者。
D.“我”是作者,直接对鲁镇人作人性的批判。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