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的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头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上;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文章回忆了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扫庭院B.放鹅C.摘茶叶D.捡菌子
2.文章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下列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早起的人,有交待自然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
B.第②段写早起的人,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为写自己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习惯早起做铺垫。
C.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
D.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3.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B.比喻C.拟物D.借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作者说最辛苦的是为队里的牛割草,“最辛苦”说明作者不喜欢割草。
B.第⑥段加点的词语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的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
C.第⑨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动人、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早起的喜爱之情。
D.“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化课试卷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

“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1.为这段文字加一个小标题,并概括选文所写的逸事。
2.选文中表现作者对妻子的高度评价的是哪句话?
3.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4.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是什么?试分析妻子性格转变的原因。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的油灯

董国宾

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撞撞的目光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当天色暗下来,母亲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小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油灯制作特简单,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加上一根长度适中的灯芯,里面倒满煤油,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油灯下,母亲一边忙活计,又总会把枯燥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母亲总这样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完成了作业,娘给你做一个好玩的纸飞机。母亲还会说:上次作业得了98分,要再加把劲,得个满分,娘就去菜地把套种的那几个甜瓜挑个熟好的摘下来给你吃。母亲的话让我饶有兴致地拿来书包,把小油灯移到小方桌上,趴在那里就去写作业。姐姐大我几岁,要懂事一些,她也凑过来与我一块写作业,还会瞅一眼母亲,煞有介事地说:今天弟弟字写得特工整,比我写得好看多了。我和姐姐低头做功课,都不敢大声喘气,怕一不留神把小油灯给吹灭了,屋子就黑作一团。可很多次,小油灯如豆的小火苗,还是被我不小心吹灭了。我和姐姐抢着去找火柴,像蒙上眼睛在抓瞎。那次一头瓷牛碰到了地上,摔掉了一条腿,母亲也没有生气。现在想来,还真挺开心。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写完作业的日子最快乐。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姐姐答应得特爽快。姐姐随手拿来一段长短适中的细绳圈,用左手的拇指、小指和右手的小手指挂住绳子,再将左手中的绳子旋转挂在右手小指上。然后用食指挑起小指内侧的绳,用中指相互勾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绳子,小指勾拇指内侧的绳。最后将食指放在这个绳套中,松开拇指,食指向外挑,绳圈竟变成蝴蝶状,真像一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姐姐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高兴得一抬脚就蹦起来。姐姐见我兴致正浓,又用灵巧的手指将绳圈翻出一个好看的五角星,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快乐如鱼。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疼爱我,母亲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尽管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母亲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母亲操作的每个步骤,我都形影不离,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看着做好的麦芽糖,我忍不住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心里就像喝了蜜。母亲做的麦芽糖,越嚼越甘甜,好解馋。我感到,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1.“童年的油灯”给了“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下面句中加点字用得形象而新颖,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3.本文的细节描写赋予了简朴的童年岁月以温暖的台词,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分析。
4.习近平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湖南省对口升学联合体考试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时节是情

刘平

那年六月,高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怎么可以……”

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5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2.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4.文章第七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2024-08-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船女子

佟继萍

1921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

法租界的望志路上,一幢石库门建筑的二楼,一些人正在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楼下过廊里的长凳上,坐着个神色凝重的青年女子,她不时地朝着门口左右张望。她叫王会悟,受丈夫李达委托,为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岗放哨。这个秘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的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让王会悟感觉非常蹊跷,她立刻去楼上通报消息。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纷纷撤离。

十多分钟后,两辆巡捕房警车停在楼下,全副武装的巡捕冲下车,包围了整栋房子,开始大搜查,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退了。

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好培养。

晚上,一起撤离的部分代表,在李达寓所商议复会事宜。上海是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开会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说:我有个建议,我老家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咱们到南湖去租一艘画舫,在船上开会,大家看如何?

我觉得王先生提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首先表示赞同,其他代表听了也纷纷说是个好主意。

江南水乡乌镇长大的王会悟,其父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在嘉兴读书期间,王会悟接触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来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结识了李达,两人便在陈独秀家里举行了婚礼。

会议地点一确定,王会悟与李达周密策划,决定各带领一部分代表分两个车次出发。

第二天一早,王会悟乘早班火车赶到嘉兴,安排代表们去鸳湖旅社歇息,在同车到达的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陪同下,到南湖烟雨楼实地观察,确定画舫的停靠位置。

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

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一艘古朴典雅的红船,在荷花摇曳的嘉兴南湖上荡漾着。船头,江南女子王会悟一边警觉地环视周围,一边指点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代表们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始开会。此时,俏丽窈窕的王会悟如一水乡歌女、哼唱起嘉兴小调,遇到有船经过时,她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船舱里听到暗号,就压低声音讨论,船过去了就群情振奋。带来的那副麻将牌码放在桌子中心,掩人耳目。

会议气氛正热烈时,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立即提高嗓音,手拍舱门的节奏也加快了,代表们当即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有的端起茶杯到船头去赏风景。王会悟婉转地向船主询问,得知是富人家游船在湖上兜风,代表们又聚在一起,会议继续进行。

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了,一抹红彤形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船头上的王会悟,在波光粼粼水面的映衬下,仙女般伫立着。

……

傍晚,王会悟送别代表们离开红船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

而今,乌镇西栅王会悟纪念馆里,王会悟与红船群雕伫立堂前,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着红船的故事。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上海——一幢石库门建筑里王会悟及时通报代表们立即撤离
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代表们纷纷赞同
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4.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
2024-08-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对口)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下一看,果然衣服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于是我喊儿子到一楼林老太太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了,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一楼的林老太太,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奇怪的是,儿子倒跟她挺投缘。有一天刮大风,晾在阳台上的一件衣服被刮到了一楼院子里,我看到衣服离院子的栅栏不远,就让儿子拿根竹竿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外挑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了一跳。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进来拿吧。”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时,都是儿子去捡。

③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儿,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我告诫儿子:“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的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能看看孙子的照片,总是见不到面。”

④关于林老太太,我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她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她的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一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⑤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有童声,也有很苍老的声音。

⑥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⑦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内容基本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在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⑧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唯一的一点期盼。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奶奶的儿子出国是因为林奶奶性格孤僻,不太好说话。
B.“我”的儿子因多次去楼下林奶奶家捡拾掉下去的衣物,与林奶奶建立了浓厚的感情,被林奶奶称为“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C.“我”的儿子到楼下林奶奶家去取被风吹落的衣服的同时,也给林奶奶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和期盼。
D.在林奶奶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的到来是最好的礼物,表现了林奶奶渴望亲情、渴望爱的强烈感情。
E.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和林奶奶的感情不好,所以不想帮助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2.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第④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请你为社区宣传橱窗写一封“关爱留守老人”倡议书。
2024-07-3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此,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开,从富有宁静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及至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柯的奥秘,从柯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你们有眼睛的人们竟能欣赏到历代艺术中这么丰富的意味和美!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暂的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为了达到深刻而真正的艺术鉴赏,一个人必须训练眼睛。一个人必须通过经验学习判断线条、构图、形式和颜色的品质优劣。假如我有视觉从事这么使人着迷的研究,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我听说,对于你们有眼睛的许多人,艺术世界仍是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世界。

我十分勉强地离开了首都艺术博物馆,它收藏着美的钥匙。但是,看得见的人们往往并不需要到首都艺术博物馆去寻找这把美的钥匙。同样的钥匙还在较小的博物馆中甚或在小图书馆书架上等待着。但是,在我假想的有视觉的有限时间里,我应当挑选一把钥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开启藏有最大宝藏的地方。

(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作者对有天赋视觉的人们的羡慕。
B.表达了对自己丧失视觉,以致无法看到壮丽的绘画世界的失落。
C.暗含着对有天赋视觉的人应该珍惜拥有的劝告。
D.流露出绘画世界给作者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2.对作者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艺术搜寻人类的灵魂,表达了她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
B.作者虽然没有视觉,却通过努力学习有了深厚的艺术鉴赏功力。
C.作者认为如果能够恢复视力,观摩、欣赏艺术品是最重要的。
D.作者只有一天的时间来追寻艺术之美,对此感到非常失落和遗憾。
3.对选文采用的文学表现手法,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铺陈手法,详细抒写了对绘画作品的热爱。
B.采用联想手法,辞采华美,抒写对艺术作品的赞美。
C.采用白描手法,直白抒写内心,具有朴素之美。
D.采用对比手法,批判了健全人不懂艺术的缺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咸鲞鱼之味

马汉

①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与我在同一条街上长大。现在我们虽住在城市的两端,但有什么好吃的,他还会想着我。前两天,他特地开车送来一条大咸鱼,说,咸鲞鱼,保你有满满的回忆。

②翌日一早,我用清水把鱼泡了一阵子,估摸着应该泡得差不多了,清洗一番,一粒盐不放,只放葱姜酒,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蒸了十分钟,一股浓郁的鲜香就弥漫开来,起锅一尝,齁煞人。后得善烹饪者传授经验,要用淡盐水浸泡数小时,才能更好地调节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蒸出来才好入口。

③当初江南人腌制咸鲞鱼的初衷,是想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解决保鲜问题,却无意中成就了咸鲞鱼的鲜上加鲜,创造出奇鲜的美味。然而,在人们讲究健康饮食的今天,咸即鲜的饮食观念以及咸鲞鱼这一传统美食,或许都要面临变革了。

④我端详眼前的咸鲞鱼,论长相颇像鲥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鱼,鲥鱼的嘴没有这么上翘。受此启发,我在做这条鱼时就如处理鲥鱼一样,特意没去鳞。蒸熟了用筷子头戳着鱼鳞,放嘴里抿一抿,竟也有些鲥鱼的肥美,很鲜。

咸鲞鱼在旧时的江南无锡,是普通百姓家饭桌上常见的荤腥,味鲜且经济。筷子蘸蘸咸汁,就能下两口饭,若是浇两勺咸汁,满满一碗饭就能风卷残云般地吃完。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即使是酷暑天,一碗咸鲞鱼连续多日放在饭桌上,只需扣上纱罩,便无须担心变质。再配几碟西瓜皮炒毛豆、丝瓜烧豆瓣之类的蔬菜,就能撑起一家人荤素齐全的餐食。咸鲞鱼在饭桌唱主角的时代,家门口常能见到有人腋下夹着油布伞,拎着用稻草扎着的一两条咸鲞鱼,从马路上匆匆走过。也有考究的人,用蒲草编织的蒲包装咸鲞鱼,再让卖家用草绳扎紧。他们走在街上,身边总是随风飘荡着一股咸腥味。旁人闻之,不由加快了回家吃饭的脚步。

⑥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无锡,过去许多产业工人每天带饭菜上班,饭盒里常有一块咸鲞鱼。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老辈人都说,上工出力流汗多,只有吃咸的才能有力气。故而饭盒里的咸鲞鱼,也可看作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⑦如今,人们的餐桌之丰盛,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咸鲞鱼的独特风味,仍让人无法忘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咸鲞鱼之味”为题,一方面写出这种鱼本身的咸味,另一方面也写出以作者为代表的无锡人对咸鲞鱼的深厚感情。
B.作者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咸鲞鱼,因为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是蒸出来才好入口。可见作者是一位烹饪大师。
C.第⑤段,写了稻草或蒲包简易包装的咸鲞鱼,从店家前往某一户人家时,一路散发独特的味道,让人掩鼻避让,快速离开的情景。
D.物美价廉的咸鲞鱼是过去无锡许多产业工人饭盒里常有的菜肴,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是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E.小说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无锡人的饮食生活,使散文读来让人无法忘怀那段记忆,别有一番意蕴。
2.赏析文中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4.作者决定拍摄一个怀旧的短视频——记忆中的咸鲞鱼。
(1)他拍了一段短视频,以他的身份设计一段解说词,介绍儿时记忆中的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
(2)为了让远在外地的无锡人,能够吃到正宗的咸鲞鱼,请你设计一则广告语,助力本地企业推销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不得对产品做虚假宣传,20字以内。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香糖的老人,便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详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4.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汶上县职业中专、汶上县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合欢树》选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1.关于母亲,选文写了两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2.选文按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3.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2)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