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湖南近代人才辈出,缘于楚湘文化的熏。是的,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丽多彩的楚湘文化。倘若你从湘江上游舟顺流而下,使人领略的不只是群山莽莽、江水滔滔、白帆点点、【鱼歌】阵阵,更使人强烈感到的是行进在一种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沉郁围中,九嶷山美丽的传说,九山静绿泪花红,永远寄托着人们的期待;永州八记旧址,虽经【沧桑】,而风物犹存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名句,道出了它在历史文化上的特殊地位;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的琅书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读书报国的志向,像圣火一样永不熄灭;屈子祠畔年年龙舟竞发,穿越文化的【浩瀚】森林,上下求索,寻找智慧之树。济世之策;岳阳楼上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使后来者无不为之倾倒……你看,湘江承和(     )着多么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真乃一步一个【典籍】,一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谱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最丰富、最生动的书页。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湘江两岸的优秀儿女,在这浓郁的文化熏陶下,从(     )伊始,就有一种忧国忧民、报国救世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有一种无私奉献、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无论是维新变法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的伟大英烈,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承袭着楚湘文化的血脉,又【迸发】出新的灿烂光辉。百多年间湘江流淌的历史胜迹,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梦幻般的神奇,更宝贵的是对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理解和(     )。恐怕这才正是湘江的永远的魅力所在。

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我反复追慕那          的壮志豪情,反复感念那          的恢弘气魄,反复体味那          的英勇精神。我深感橘子洲处处印着英雄伟人的足迹,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都可呼吸到英雄的气息,都会使人【心扉】产生剧烈的律动,获得一种感悟,一种奋进和升腾。

湘江北去,岁月静好,涛声依旧,它既流着昔日的陈,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熏táo             丽guīB.舟piān             围fēn
C.琅láng             zàiD.流tǎng             liàng
2.语段中加方括号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鱼歌             沧桑B.潇湘             浩瀚
C.典籍             抱负D.迸发              心扉
3.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淀             年青             弘扬B.积淀             年轻             传扬
C.积淀             年青             传扬D.积淀             年青             弘扬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辈出B.风物犹存C.忧国忧民D.岁月静好
5.将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6.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楚湘大地是一片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瑰丽多彩的楚湘文化。
B.文化比经济更具有穿透力,经济虽说造就文化,但文化既造就历史奇迹,又造就未来的灿烂。
C.当湘江的芬芳醉落西天晚霞的时候,我深情地望着那座书写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巨幅诗词墙。
D.它既流淌着昔日的陈酿,也必然奔涌着明天的畅想。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二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①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②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③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瘦而安详。

④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⑤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⑥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⑦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⑧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⑨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⑩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有删节)

【相关链接】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题目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分析哪些事情体现了他是一个“隐退者”。
2.文章第④段只有一句话“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试分析一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课堂上的林庚展现出了怎样的魅力,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4.文中多处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从全文看,林庚先生作为一个“隐退者”,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气质?
2024-09-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联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③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④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⑤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⑥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⑦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⑨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因为他认为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C.“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D.第⑥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E.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作者著文追怀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所做的事情感
周定一写《南湖短歌》面对国难的痛苦,思念家乡
联大女生_______家国之思及抵御外侮的豪情
_______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宣传抗战唤醒国人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
冯友兰、朱自清________勉励学子报效国家
闻一多静心读书不下楼_________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对师生起着激励和劝勉作用。请你全面理解这篇文章,为西南联大拟一则校训,并说明理由。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职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的故事

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仍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这让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中的词
(1)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
难堪:__________
(2)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抢眼:__________
2.第2段中班主任郑重宣布同学们必须戴帽子上学。她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3.文章3段中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情?
4.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5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5.请根据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议论。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试题乙(A)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本文标题“合欢树”,可为什么直到文章开头中间才提到合欢树?
2.当邻人们劝我看合欢树,“我心里一阵抖,还是谁说手摇车进出不太容易。”如何理解作者的心理反应和回答?
3.第二段中加点字“竟”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选文中突出描写的细节是____________。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是____________
5.第二段选文中有两个体现母亲对合欢树情感的词,它们是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分别反映了母亲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表现了母亲______的情感。
6.本文作者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
7.分析“我心里一阵抖,还是说手摇车进出太不容易”一句话使用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8.“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法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024-09-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

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仿(     )(     )浓而(     )(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变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投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出西洋画家和作者对阴雨的不同感受。
5.“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的含义是什么?比喻什么?
2024-09-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晚

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座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的还是初一十五之类,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____________和乡村夜晚的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请按要求赏析。
(1)第四段中加点的“筛下”,能否用“落下”代替?请说出理由。
(2)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三段划线句子在写法上的妙处。
3.文章第五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文章结尾运用了        的写法,意境悠远。请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2024-09-0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②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
2.选段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第①段文字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请说说哪些材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4.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024-09-0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单招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 园

汪曾祺

1)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2)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的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

3)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4)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的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一面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5)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

6)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7)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那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 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上,回去了。大伯母的女儿,堂姐姐看金鱼,看见了自己。石榴花开,玉兰花开,祖母来了,莫掐了,回去看看,瓶里是甚么?”“我下来了,下来扶您。

8)槐树种在土山上,坐在树上可看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门里是甚么岁月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随即又关上了。水东东的滴回井里。那边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眼前。

9)小时候胆小害怕,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相信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土地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后面,花树下,冉冉的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

10)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1.文章标题就是全文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全文先后写了在花园里弄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父亲静坐感受亲情的场景。
2.文章第(2)—(4)段都与“鸟”有关,请结合文章内容把下面三个选项填入对应的横线中。
A.养鸟       B.喂鸟       C.捕鸟
第(2)段 ______                  第(3)段 ______               第(4)段 ______
3.说说文中第(4)段加横线词语“格外”“好半天”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仿照第(8)段中的“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用“那么……那么……”写一个句子。
5.回忆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写出自己的感想。(表述言之成理,行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不超过50字。)
2024-09-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听障专业语文期末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2024-09-0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