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83035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②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
2.选段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第①段文字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请说说哪些材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4.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咸鲞鱼之味

马汉

①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与我在同一条街上长大。现在我们虽住在城市的两端,但有什么好吃的,他还会想着我。前两天,他特地开车送来一条大咸鱼,说,咸鲞鱼,保你有满满的回忆。

②翌日一早,我用清水把鱼泡了一阵子,估摸着应该泡得差不多了,清洗一番,一粒盐不放,只放葱姜酒,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蒸了十分钟,一股浓郁的鲜香就弥漫开来,起锅一尝,齁煞人。后得善烹饪者传授经验,要用淡盐水浸泡数小时,才能更好地调节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蒸出来才好入口。

③当初江南人腌制咸鲞鱼的初衷,是想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解决保鲜问题,却无意中成就了咸鲞鱼的鲜上加鲜,创造出奇鲜的美味。然而,在人们讲究健康饮食的今天,咸即鲜的饮食观念以及咸鲞鱼这一传统美食,或许都要面临变革了。

④我端详眼前的咸鲞鱼,论长相颇像鲥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鱼,鲥鱼的嘴没有这么上翘。受此启发,我在做这条鱼时就如处理鲥鱼一样,特意没去鳞。蒸熟了用筷子头戳着鱼鳞,放嘴里抿一抿,竟也有些鲥鱼的肥美,很鲜。

咸鲞鱼在旧时的江南无锡,是普通百姓家饭桌上常见的荤腥,味鲜且经济。筷子蘸蘸咸汁,就能下两口饭,若是浇两勺咸汁,满满一碗饭就能风卷残云般地吃完。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即使是酷暑天,一碗咸鲞鱼连续多日放在饭桌上,只需扣上纱罩,便无须担心变质。再配几碟西瓜皮炒毛豆、丝瓜烧豆瓣之类的蔬菜,就能撑起一家人荤素齐全的餐食。咸鲞鱼在饭桌唱主角的时代,家门口常能见到有人腋下夹着油布伞,拎着用稻草扎着的一两条咸鲞鱼,从马路上匆匆走过。也有考究的人,用蒲草编织的蒲包装咸鲞鱼,再让卖家用草绳扎紧。他们走在街上,身边总是随风飘荡着一股咸腥味。旁人闻之,不由加快了回家吃饭的脚步。

⑥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无锡,过去许多产业工人每天带饭菜上班,饭盒里常有一块咸鲞鱼。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老辈人都说,上工出力流汗多,只有吃咸的才能有力气。故而饭盒里的咸鲞鱼,也可看作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⑦如今,人们的餐桌之丰盛,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咸鲞鱼的独特风味,仍让人无法忘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咸鲞鱼之味”为题,一方面写出这种鱼本身的咸味,另一方面也写出以作者为代表的无锡人对咸鲞鱼的深厚感情。
B.作者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咸鲞鱼,因为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是蒸出来才好入口。可见作者是一位烹饪大师。
C.第⑤段,写了稻草或蒲包简易包装的咸鲞鱼,从店家前往某一户人家时,一路散发独特的味道,让人掩鼻避让,快速离开的情景。
D.物美价廉的咸鲞鱼是过去无锡许多产业工人饭盒里常有的菜肴,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是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E.小说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无锡人的饮食生活,使散文读来让人无法忘怀那段记忆,别有一番意蕴。
2.赏析文中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4.作者决定拍摄一个怀旧的短视频——记忆中的咸鲞鱼。
(1)他拍了一段短视频,以他的身份设计一段解说词,介绍儿时记忆中的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
(2)为了让远在外地的无锡人,能够吃到正宗的咸鲞鱼,请你设计一则广告语,助力本地企业推销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不得对产品做虚假宣传,20字以内。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语段,完成各题。

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父亲那个晚上在火车里遇到的神秘的先生。

我们是黑人。父亲西蒙·阿历克斯·哈利,1892年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农场里。作为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可以想象他的地位之卑微。当他吵着要去上大学时,祖父总共只给了他50美元:就这么些,一个子儿也不会加了。凭着克勤克俭,父亲艰辛地读完了预科班,接着又考取了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堡大学,勉强读到二年级。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父亲被召进教师办公室,他被告知,因为无钱买课本的那一门功课的考试不及格。失败的沉重负担,使他抬不起头来:也许该回农场去了吧?……”

几天以后,父亲收到客车公司的一封信: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父亲匆匆忙忙地去报到,上了布法罗开往匹兹堡的火车。显然,不积累点路费,又怎么回农场呢?

清晨两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一位穿着讲究的男子叫住了他,他说他与妻子都无法入睡,想要一杯热牛奶。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这人递给他妻子一杯,又递给父亲5美元小费,随后,慢慢地从杯中一口一口地呷着牛奶,并开始了交谈。

你从哪儿来?”“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这么晚了,你还工作?”“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太好了。做这工作之前你干什么?”“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这样交谈了半小时。

整个夏季,父亲一直在火车上干活,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学费,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又回到了格林斯堡大学。

他就被人叫进校长室。父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这位威严的人面前坐定。

我刚收到一封信,西蒙,校长说,整个夏季,你都在客车上当服务员?”“是的,先生。”“有一天夜里,你为一位先生端过牛奶?”“是的,先生。”“是这样的,他的名字叫M博西先生,他是那家发行《星期六晚报》的出版公司的退休了的总经理。他已为你整个一学年的伙食、学费以及书费捐赠了500美元。

父亲惊讶得目瞪口呆。这出人意料的恩惠使父亲不用再每天奔波于学校、打工餐馆之间,使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最后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纽约埃塔卡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30年后的一天,巧了,我也来到了《星期六晚报》社。那是这家著名的报社为我写的《马尔科姆自传》的修改问题请我去的。坐在豪华的大办公室里,我突然想起了博西先生,正是他的帮助,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当然,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着、认真。后来,他抓住这个机会,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苦,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也为我们兄弟姐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哥哥乔治是美国邮政定价委员会主席,妹妹朱丽叶是一位建筑师,露伊丝是位音乐教师。我本人呢,是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根》的作者。

(1)博西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结合上下文分析含义。
(3)“父亲”到列车上当服务员原想是为了积累点路费回农场,可干了一个夏天后,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想回学校学习了?请说明原因。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为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 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 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晩,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儿。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儿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菜,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