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下面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了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第①段描写了月下的荷塘。
C.第①段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D.第①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
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
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
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3)“酣眠”和“小睡”分别指的是(     
A.熟睡和较少时间的浅睡B.满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D.黑影和残月
2024-05-1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二单元 第2练 《荷塘月色》 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突然醒来。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孱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嗒嗒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演奏者的下酒菜不是当地特产白肉、白糕,而是明月、江风和往事。

朦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

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

来得凑巧,次日正好撞上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梁思成带着妻儿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位宗师藏进了李庄的寂静之中。它的寂静是天生的,长江在侧,逝者如斯夫,它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了,谁还有理由静不下来呢?梁思成定是深深喜欢李庄的,读过《中国建筑史》的人都会生发一种感觉,他的访古和研究、呈现和留存,有如江水远途跋涉、上升汇聚,有着与时间水乳交融的精神气息。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细节处生长出来的精神自信,发出被风托起的羽毛般的光焰。

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的那段高光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祠是中央博物院,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我在这些庙宇、祠堂改建的旧址内,数念着那些名字: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在李庄,只是生命中短暂的停留,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要知道,当年来一趟李庄不容易,重庆坐船,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坐敞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余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

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细察之下,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的民居、庙宇、殿堂,布局其间的石刻木雕活灵活现,有画龙点睛之美。可惜时间和维修的原因,李庄的九宫十八庙未能走全,这也给了我下次再来的理由。张家祠厅房有五十扇窗门,上面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这些窗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见从江上飞过的白鹤。

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学者。一转身,他们就钻进某个宅院的屋里,埋首做着研究,间或抬头看天色暗下来,也看月光的清晖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

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有李庄五粮液美称的白酒香浓顺喉,黄粑色泽金黄齿间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膳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

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

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从大自然和记忆中的觅获,如一滴草尖上的朝露,照见山水,照见天空,让人瞬间丰富、阔大——因为有光。

在这里,李庄的光芒照见人,也是人的光芒照见李庄。

(1)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庄夜晚特点的?
(2)如何理解画线句子“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中“光”的含义?
(3)为什么说坐落在李庄的旧址都是“发光体”?
(4)“李庄的真实”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导学案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⑬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选文第②段中“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指什么?
(2)请赏析第⑫段中画线的句子。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2024-05-18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一单元 《风景谈》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

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2024-05-18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 第一单元 《风景谈》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收拾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是不寻常的丧葬,这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一死,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死,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选自《怀鲁迅》,《郁达夫精选集》,齐鲁书社,2016年版)

1.第①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2.怎样理解第③段中作者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的理解。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自从过了哈达铺……我怎么也忘不了他”,然后回答问题。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1.吴起镇歼灭战场面精彩而又震撼,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什么?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的尾追和鲁大昌的妄图报复严重影响了红军的休整,威胁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基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吴起镇歼灭战斗。
B.敌人的骑兵一队接着一队,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我们”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了消灭左侧敌人的任务。
C.这场战役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D.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对红军围追堵截,其战略意图就是阻止红军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讲解与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较难(0.4) |
7 . 《长征胜利万岁》一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它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而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至于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指出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②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5-1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 同步练 综合测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拜谒高原

我对西藏并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影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1.1)在文章第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
2)在文章第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文章第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贯穿了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到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做了铺垫。
D.文章第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 同步练 综合测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④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⑥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

⑦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摘自2006年第2期《读者》,有删节)

1.文章第②段中,作者对“仰望”的含义从多方面做了阐释,请从中概括出三点。
2.俄罗斯老画家从仰望满月中获得:______________
贝多芬从仰望星体中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仰望诺日朗大瀑布中获得: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仰望的实质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文章第⑤段中,作者说“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文中所谈的仰望对象均为自然景物,其实世界上值得我们仰望的还有许多。请选择一个仰望对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2024-05-1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职业模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同步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