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古代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几句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容斋续笔》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得上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发出了声音。
B.《齐民要术》指出,杏花开放标志着农民要赶快种谷子。
C.《容斋续笔》指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将“到”改为“绿”。
D.在我国,杨柳主要分布于江南一带。
2.“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和“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两句话存在矛盾吗?请给出你的理由。
3.从结构和内容上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还知道哪些表现物候的诗句?请举出一例,并加以赏析。
2024-06-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博古通今,求真务实——科普作品选读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下面的文章选自王宏甲的《王选的选择》,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远大的前程从哪里起步

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王选说。

那是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要选专业了。同届有两百多名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尖子,大家最热门的是选择纯数学。

纯数学,真的很迷人。老师说,西方有人讲:上帝是按照数学语言来创世的。恩格斯则写道: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总之,纯数学的光芒可以照耀到一切科技领域。计算数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刚有这门专业,连教材都还缺乏,可称冷清而荒凉。王选就选了这个冷门。为什么这样选呢?

多年后,王选看到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写的一个公式:I+we=fully。眼前忽然一亮,他觉得这个美国人把我多年来抉择前程的一种方式抽象出来了,在这个式子里,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和就等于完整的我

他说他选择计算数学是看了我国19561月刚刚制订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看到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也说,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的重点科研……19岁的抉择就这样选定,看起来没有多少他的个人意志,只是听从了国家需要

其实,这次选择真正的收获是,知道把去与时代、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相结合,这将使他在天时”“地利上都更得到好处。此外还可以注意到,在社会的、公众的需要中,永远蕴藏着人生的大好前程。

多年后,王选还深切地体会到:市场的需求,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这都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至于冷清与荒凉,那才是更容易出彩的地方,没有那么多高大建筑,阳光会更直接地照耀到你的身上。

没有什么比跨领域研究更能为前途开辟道路

……

1961年他做出了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24岁的王选很快看到了这次抉择所带来的好处:我已经搞了三年计算机,如果谁说我不懂计算机,我能同意吗?可是现在,我忽然发现,只有了解了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

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

广义地说,如同阴阳结合分娩出生命,没有跨领域就没有创新。电子计算机就是数学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两百多年的工业经济使世界朝能源危机、资源耗竭的方向发展,二十世纪后半期一批低耗高效的高技术,都是从跨领域的研究中诞生,从而为人类的前途开辟道路。没有跨领域研究,王选就不会是今天的王选,所以他把这次抉择看作: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他还说自己当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这时他还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重要选择:每天半小时收听英国BBC广播的英语。王选上大学时学的是俄语,现在隐约感到,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自己搞的这项研究恐怕还是要从美国学东西,因此有必要学英语。

……

让年轻人的思想开出鲜花

……

1993年春节前夕,像往年一样,王选闭门搞设计。年后,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回来,王选把设计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学生刘志红25岁,看过后对导师说,“IBM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你可以检测这个信号。

王选愣住。因为他明白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六十岁。现在,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照中涌来……从投身这项科研至今,18年了,他奉献了所有的寒暑假,所有的节假日,“18年来可以说一口气都没有歇过。他为自己始终能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感到自豪。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

这似乎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我已经是黄昏的太阳了。但就在这年,王选56岁获得了一个觉悟,他做出了一生中第六次重要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

他表扬了刘志红:你这个主意非常好。接着也批评他,你这好主意,为什么自己出不来,非要我花两个星期,用一个馊主意才把你的好主意逼出来呢?

这是非常有力的一问,这更像是一句对自己的追问。这是由于你还没有把他放到一个担负重任的位置上去,你自己还在扛着,他的大脑中就不容易产生出新思想新方案。

王选的抉择在这一问之后发生了裂变!一个特别宝贵的亮光出现,这亮光——不在于发现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已不如年轻人,今后可以由自己出思想,年轻人出干劲……不,不是这样,而是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一种气候,这种气候要能让年轻人自己的思想里不断开出鲜花来,才会硕果累累。

是的,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主体意识、他的心愿与心情、他的精神与体力都活跃起来时,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生机勃勃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主人。能这样让学生去实现自己,这就是教授所应该做的。

……

他也想到了曹操五十多岁作《龟虽寿》,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曾激励不少老骥,使人总想在晚年继续做出重要贡献。他说这种心态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为人梯’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王选与年轻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生命就在自己的身心依然绿油油地生长,而不是变成那种人称的泰斗。从前苏东坡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发现56岁以后的王选在往年轻的方向活,这是一种让时光倒流的活法,非常高妙。

王选的学生们的一系列创新成就,均得益于年轻人在第一线能随时随地积极地思想。王选在感到自己不如年轻人的时候做出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抉择。

伟大的会师

……王选的声誉正使他走到哪儿都像一个著名的广告。这期间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仍处在分立状态,许多人劝王选,我们研究所为什么不自办公司呢?

王选经慎重考虑,做出了人生第七次重大抉择:率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全员汇入北大方正集团。方正技术研究院是在这时199571日,正式成立,王选任首任院长。至此,研究所与公司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

王选还有一个说法,叫顶天立地模式和一条龙体制。如果说王选搞“748工程一开始就选择了在技术上要追求顶天,他渴求立地的愿望并不仅仅是泛指走向市场。如果把市场比作海,你得为自己的技术找到一艘船,才能远航。这艘船,就是企业。否则,你虽有先进的技术和远大的抱负,也会无立锥之地。

……

(资料来源:王宏甲:《王选的选择》,《中国精神:王宏甲中短篇纪实作品精选》,中译出版社,2018年,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选选择计算数学,是他将个人与时代、国家需要相结合的表现。
B.文章指出,每天收听半小时英国BBC广播是王选一生中最智慧的抉择。
C.当王选发现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已经不如年轻人时,他决定今后自己出思想,年轻人出干劲。
D.王选渴求“立地”的愿望只是指走向市场。
2.文中提到了王选的几次抉择?它们分别是什么?
3.文中多次引用王选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概括王选的优秀品质。
5.你对王选的哪次抉择最有感触?为什么?
2024-06-1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第三讲 志存高远,奋楫笃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二)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几年前的一天,有一所商学院到敦煌考察,请我去参加他们的会议。我一到会场,看到大屏幕上写了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会议还请我发言,我就说:那屏幕上的八个字,不就是说的我嘛!当时大家都笑了。

②父亲走了以后,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当时,我和老彭刚刚结婚不久,老彭在武汉,我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就回到敦煌。那段时间我比较迷茫和痛苦,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离开故乡,举目无亲,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在时代和命运的激流中,从繁华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每到心情烦闷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向莫高窟九层楼的方向走去。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层楼窟檐的铃铎声中,远望三危山,天地间好像就我一个人。在周围没别人的时候,我可以哭。哭过之后我释怀了,我没有什么可以被夺走了。

③但是,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何在这样一个荒漠之地,继续走下去?常书鸿先生当年为了敦煌,从巴黎来到大西北,付出了家庭离散的惨痛代价。段文杰先生同样有着无法承受的伤痛。如今同样的命运也落在我的身上,这也许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这样伤痛的人生,不是我樊锦诗一人经历过。凡是历史上为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人可以幸免。

④每当这时,我都会想到,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对当时那种处境下的我来说,我没有别的家了,我只有莫高窟这一个家。我能退到哪里去呢?如果是在繁华的都市,也许还可以找个地方去躲起来,可是我已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有哪里可以退,还有哪里可以躲呢?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为安全和可靠。

⑤那段时间我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用来做什么?留下,还是离开敦煌?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应该成为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我应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应该有权利和自己的家人吃一顿团圆的晚饭。没有我这个家就是不完整的,孩子们的成长缺失了母亲。但是,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经过了突如其来的很多事情,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

⑥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⑦我已经习惯了和敦煌当地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洞调查、记录、研究。我习惯了每天进洞窟,习惯了洞窟里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然后看见壁画上菩萨的脸色微红,泛出微笑。我习惯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杨树在春天长出第一片叶子,在秋天又一片片凋落。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每年过年都愿意在敦煌,只有在敦煌才觉得有回家的感觉。有时候大年初一为了躲清静,我会搬上一个小马扎,进到洞窟里去,在里面看看壁画,回到宿舍查查资料,写写文章。只要进到洞窟里,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我的心就踏实了。

⑧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1.请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理解。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3.本文第六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第五自然段中的三个“应该”?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三讲 志存高远,奋楫笃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二)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下面的文章选自欧阳康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________古今,________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

在实践层面,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就其具体形态、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也许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为人类统一的文化创造的目标、过程和产品而言,它们又是内在相通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科学层面上,要在自然、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而这种大科学观中又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________内容,从而具有更加________的科学视野。

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意味着要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保持张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着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体现在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自觉认识和掌握。

就人的内在心灵世界而言,要求人们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张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内在表现方式。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又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分化与冲突。我们认为,健全的人类精神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内在统一的真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人类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就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通过动机、方式与效果的内在统一性而在活动的发起、过程的推进中得到贯彻,并在活动的结果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资料来源: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光明日报》19991029日)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贯通       融汇       广博       广阔
B.融汇       贯通       广博       广阔
C.贯通       融汇       广阔       广博
D.融汇       贯通       广阔       广博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
B.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
C.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
D.在高科技时代,强化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
3.作者认为,当代人文精神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认为,如何实现“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
5.文中提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第七讲 博古通今,求真务实——科普作品选读 统筹方法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有用的方法来。

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左边的箭头图来表示:

箭杆上的数字表示,这一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15表示从把水放在炉上到水开的时间是15分钟。

从这个图上可以一眼看出,办法甲总共要16分钟(而办法乙、丙需要20分钟)。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做。

是的,这好像是废话,卑之无甚高论。有如走路要用两条腿走,吃饭要一口一口吃,这些道理谁都懂得。但稍有变化,临事而迷的情况,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或往往因为抓的不是关键,连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这一环节之后,还得等待旁的环节才能装配。

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或先或后,关系不大,而且同是一个人的活儿,因而可以合并成为

用数字表示任务,上面的图形可以写成为

①—洗水壶;②—烧开水;③—洗茶壶、茶杯,拿茶叶;④—泡茶

看来这是小题大做,但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这样做就非常必要了。

这里讲的主要是时间方面的事,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事。而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文中所列的三种烧水泡茶的方法,为什么办法甲最省时?
3.作者认为,如何在工作中应用统筹方法提高效率?
4.从早上起床到上学前共有25分钟,张伟同学要做以下几件事:叠被子(2分钟)、洗脸(3分钟)、刷牙(2分钟)、煮鸡蛋(10分钟)、吃早餐(10分钟)。请根据以上信息,运用统筹方法,为张伟同学画一幅箭头图,帮助他合理安排这段时间。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第七讲 博古通今,求真务实——科普作品选读 统筹方法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下面的文章选自何淼的《梁骏:自主研发创新二十载只为我的中国“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芯片产业,就是要以我为主。

谈到自己为之奋斗二十年的事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梁骏这样说。

早在大学期间,梁骏就在导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芯片设计领域,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就是《芯片的可测试性设计》,毕业后加入了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骏笑谈,国芯的名字是打动自己的一个重要理由。

从芯片验证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版图设计部经理到如今出任公司的首席技术专家、国芯实验室主任,梁骏见证并参与了杭州国芯的整个发展历程。20年的时间,他始终奋战在研发一线,参与研发了国内第一颗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芯片,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清高集成卫星接收机芯片,实现国家对卫星数字电视芯片的安全、自主、可控”……

道路要靠自主研发

……

2008年,当时国内刚开始流行清晰度较高、尺寸较大的电视机,但在芯片领域欧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没有相应的芯片,全部依赖进口。梁骏接到任务,负责主持标清芯片到高清芯片的转换项目设计研发公司的国内第一款高清卫星接收机芯片。

这个项目背后是一个解决数据运行速度的问题,原来的设计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速运行,必须马上着手解决。梁骏和他的团队要做的不仅是设计出同类的国产芯片,而且要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达到更低的成本。

让别人来做,这是我们的第一想法。

梁骏坦言,由于缺乏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以及研发经验,公司最初是想寻求外部合作,但因为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合作最终失败了。

这次合作失败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梁骏和团队决定自主研发,但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项目失败不仅会耗费几百万的科研成本,还会造成产品断代,失去占领市场的有利时机。

……

为了这个项目,梁骏和团队大胆试错、小心验证,在方寸之间不断设计、调整电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9年研发出国内第一款高清卫星接收机芯片,在同等性能下,比国外芯片便宜了近三成,一问世就受到了市场欢迎。同时,该芯片还在高清卫星接收机领域实现了进口芯片的国有替代。

面向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梁骏于2015年主持设计的高清高集成卫星数字电视芯片GX6605S,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迅速占领市场。最新数据显示,仅2021年前11月该型芯片销售量就超2000万,国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截至目前,杭州国芯全部的数字电视芯片销量已累计超过3亿片。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

从业20年,梁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强民族芯片,除了走自主研发之路外,还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赶并超越。

……

梁骏的创新着力点就是在关键技术上下功夫,他用3年时间突破了0.18微米芯片设计的难点,又用10年全面掌握了40纳米的关键技术。2020年,梁骏团队一举突破22纳米的技术关口,自主掌握了从0.18微米到22纳米各类集成电路工艺的设计能力。

2018年,为响应国家推广电子雷管的号召,梁骏带领团队白天下矿山、钻隧道,向一线炮工老大哥请教爆破知识,晚上在实验室模拟场景、优化方案,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电子雷管芯片,产品大大提高了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这些年,梁骏潜心研发,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7项,软件著作权1项。

在梁骏的心目中,国家近些年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芯片发展正当其时。他对自己提了一个要求:要为做强民族芯片、发展中国半导体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资料来源:何淼:《梁骏:自主研发创新二十载只为我的中国》,人民网,20211210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梁骏认为,做强民族芯片,除了走自主研发之路外,还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赶并超越。
B.梁骏及其团队设计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电子雷管芯片,大大提高了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C.梁骏及其团队大胆试错、小心验证,耗费了几百万的科研经费和一年多的时间后,终于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高清卫星接收机芯片。
D.为做强民族芯片、发展中国半导体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是梁骏对自己的要求。
2.梁骏及其团队为我国的芯片研发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文章中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4.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梁骏身上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哪些内涵。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五讲 臻于至善,敦行致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二) 大国工匠 群星闪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洪家光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拥有7项国家专利。洪家光的工作是为我国新型战斗机的发动机研发精密铸造装备。他先后参与、负责国家某型号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和工艺装备的研制。他以科技报国、动力强军为己任,倾心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40多个技术难题。他注重类家光传、帮、带,传承工匠精神,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二十多年中,洪家光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不断创新,屡创佳绩。他与团队成员仔细研究叶片的结构特点,经过不断的潜心探索、科研实践,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金刚石叶轮制造技术,这项成果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洪家光也因此成为新时代航空发动机领域产业工人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我国航先空动力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司生产任务也异常繁重。在某型号发动机的攻关期间,洪家光以身作则,第一个把行李报到工厂,在此期间,洪家光被工件砸伤手指,造成严重粉碎性骨折,但他执意返回工作岗位,仅用一只手操作设备,一干就是两个月,大家都说他是工作疯子,他却说,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底子薄,要想把它搞上去,那就得比别人付出得更多。他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以坚实的韧性、实干的精神和恒久的信念,顽强拼搏,努力打造强劲的中国心,放飞心中的蓝天梦想。

翁永红

翁永红是乌东德水电站的总工程师,被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和湖北五一劳动奖章。他领衔设计建造的乌东德水电站,将滚滚的金沙江水变成强大的电能,送到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该水电站每年能为国家提供389.1亿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50万吨。

乌东德水电站名列中国第四、世界第七,该水电站的建造难度非常大。为筑牢每1015米拍一张航坝的基础,翁永红带领地质人员从上往下一层层地开挖,每张照片上都有片,然后一张一张地进行助察,总共拍了16144张高清照片。每张照片都有坐标,每一个坐标都可以精确定位每一条裂隙的空间布置,到具体施工时把好岩石留下来,把坏岩石挖掉,这样才建起稳固的大坝根基。

受限于当时的建造技术,筑坝都有裂缝,最大的难题是要解决水泥像浇筑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把冷却水通到混凝土的每一个部位,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再通过每一个坝段间的横缝,把它灌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建成无缝的双曲拱坝。

坚持只做一件事,我很自豪。2003年担任设计总工程师,到2020年建成乌东德水电站,长达17年的高强度战斗,翁永红带领团队披期斩镜为这项工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单嘉玖

1978年到2016年,从初入故宫的20出头的小姑娘到即将退休,单嘉玖在修复故宫书画这条路上走过了一万三千多个日子。她没有换过工作,修复书画是她唯一的工作。然而最让人起敬的,还是她修复书画时的耐心与专注。……

单嘉玖曾修复过一件明代的绢本《双鹤群禽图》,画面上有许多虫蛀破洞。面对密集的小洞,本来可以用整幅绢托在画作后面,一下把所有的洞都补上了。但是百年以后托补的这片整绢也会糟朽,就会和古人的画作粘连在一起而无法分离,后人也就再也没办法修复这张画了。为了延续古画更长的生命,单嘉玖选择一个洞一个洞地织补,整整花费四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

如今,单嘉玖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师傅。修复师这个行当,做师傅的很多时候身教甚于言传。单嘉玖的师辈们在修复书画时,若是碰到连阴天气,虽是古稀之年,有时中午也不吃饭不休息,赶着把工作做完,就怕耽误了时间作品生霉。冬季供暖,工作室内温热干燥,把画卷贴在墙上绷平,时不时就得看一眼,一旦发现有的地方干得过快,就赶紧喷水,以防干湿不匀导致爆裂。这些做法影响了单嘉玖几十年,如今她又把这一切传承给了自己的徒弟。

近两年,故宫正在进行史上最大的大修工程,还有上万件古书画文物等着单师傅和她的徒弟们去修补。单嘉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传统的书画修复技艺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将完美的紫禁城代代传承下去。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蛟龙号”观察窗的玻璃和金属窗座之间的缝隙要在0.2丝以下,否则窗玻璃处就会产生渗漏。
B.洪家光在某型号发动机攻关期间,砸伤了手指,但他仍坚守岗位,仅用一只手操作设备,并成功攻克了难题。
C.翁永红创新使用冷却水管,成功解决了水泥在浇筑过程中的散热问题。
D.如果整补《双鹤群禽图》,百年后就再也无法修复了,所以单嘉玖选择一个洞一个洞地修补。
2.翁永红说:“坚持只做一件事,我很自豪。”结合课文,简要谈谈,他坚持做了什么事,为此做出了哪些贡献?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4.文中多处引用了工匠们的原话,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5.再次阅读课文,简要谈谈你从这些大国工匠们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024-06-1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五讲 臻于至善,敦行致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二) 大国工匠 群星闪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下面的文章是冷昊阳的《雪域高原的大国工匠彭祥华:半路出家终成爆破大师》,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青藏铁路,不少人都会想到其背后艰难的施工条件以及团队的不懈坚持。彭祥华就是其中一位从事隧道爆破的大国工匠,从青藏铁路到川藏铁路,48岁的彭祥华,在一线坚守的24年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雪域高原。

改行换业   半路出家

1969年,彭祥华出生于重庆铜梁的一户乡村人家。他的父亲是中铁二局一个木工班的班长。因父亲常年在外,彭祥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爷爷杀猪卖肉,偶尔还跟随外公学习木工,收入虽算不上高,但家境也还算殷实。

1994年,彭祥华的父亲到了退休的年龄,父亲很想让他也加入中铁,但这却让彭祥华心里犯了难。毕竟,当时在工地上做木工挣的钱,要远低于他在家帮助爷爷和外公干活所取得的收入:

当时,彭祥华犹豫了两个多月,最终母亲的一番话让他改变了想法。彭祥华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的母亲问他:你就想这样卖一辈子猪肉吗?

于是,199478日,25岁的彭祥华来到福建,在中铁二局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个隧道工程组做木工,但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就这样和隧道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

短短一年,彭祥华就因踏实肯干,逐渐掌握了许多先进工法,被推选为木工班班长。

年轻的心总是不安分的,彭祥华并没有满足于当一个木工班长,反而把目光投向了更加艰深的领域,跃跃欲试。

1997年,在山西参加朔黄铁路建设时,彭祥华开始接触隧道爆破技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一边从事木工工作,一边深入开挖班学习,并熟练掌握了隧道开挖爆破技术,成为一名爆破工。没人能预料,这个半路出家的爆破工,日后竟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国工匠

勤恳学习   初露锋芒

1998年,同样是在山西的朔黄铁路,彭祥华经历了他职业生涯最难忘的一件事。

据彭祥华回忆,当时他在隧道工地里听到了头顶沙子滑落的声音,他还注意到,有不少小石块随之滑落。从事爆破才一年的彭祥华来不及过多思考,就马上组织隧道里的其他工友带上设备撤离,就在撤离完成两分钟后,伴随着轰隆巨响,隧道塌方了。

每回忆至此,彭祥华总是心有余悸,但他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成为一名好的爆破工,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但对于初中毕业、半路出家的彭祥华来讲,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工,光靠精准的眼光和听觉还远远不够。那时的彭祥华对爆破知识如饥似渴,不但积极向前辈请教,就连一本《实用爆破技术》也被他翻得连封面都快掉了,书里介绍的内容,他随手一翻,就能准确翻到自己想找的位置。

可是囿于当时的条件,书籍的流通并不如今天方便,可供他学习的书本也不多。就在彭祥华因遇到瓶颈而闷闷不乐之时,命运的转折已悄然来临。

2001年,32岁的彭祥华参建了青藏铁路,当时的青藏高原汇集了全国无数顶尖的专家和技师。彭祥华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将心中长时间积攒的疑惑一一解决,也就是这一时期,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解决了冻土条件下的爆破难题,被公司认定为爆破中级工。

6年后,彭祥华参加古城水电站建设,通过优化炮眼孔距,收到较好的光面爆破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被公司认定为高级爆破工。自此,彭祥华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

精准爆破   功成川藏

2015年,彭祥华参建川藏铁路拉林段,他所在的标段是其中最难的一段,路段地质非常复杂,生态脆弱,施工要求非常高。

彭祥华记得,有一次地质勘探,需要技工沿绳索从五六十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少工友都不愿去接这份苦差事,但彭祥华却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飞舞于悬崖峭壁之上,并顺利地勘探出了所需的资料,为以后的成功爆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勘探虽然顺利,但在爆破过程中,彭祥华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一次爆破后,青藏高原充沛的山体内蓄水大量地涌流出来,这是隧道爆破最怕出现的情况。据彭祥华介绍,一旦水势过大,泡软岩体,很可能就会出现塌方,这将导致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完全报废,影响到整个线路的工期。

就在那时,设计院、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紧急召开研讨会,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彭祥华再爆一炮的建议是最佳解决方案。而彭祥华在接过任务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就是这一切必须由他自己来完成,即使最细微处都要他亲手操作。

但这时彭祥华面对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大面积岩层已经浸湿软化,隧道爆破面上围岩部分非常差,隧道崩塌很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而那样的话,彭祥华就再也没有机会走出隧道。

但彭祥华并没有让其他工人来一起装炸药填雷管,一切都是他独自操作。这一次,他必须实现更加精准的爆破。

巨大的爆破声冲破隧道,浓烟冒出洞口,随后最危险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现场,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哑炮,在其他工友犹豫不决之时,彭祥华独自一人走进了隧道。不久后,手电光芒亮起,彭祥华又成功了。

正是凭借着在川藏铁路拉林段作出的突出贡献,彭祥华的荣誉也接踵而至。2017年,彭祥华获得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并于同年揽获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的美誉。

三代中铁   广种桃李

如今,大国工匠彭祥华依然奋战在爆破一线,他甚至不曾在任何一个城市置业安家。无论天南海北,只要有需要彭祥华的地方,他从未缺席。

除了奔波于项目之间,彭祥华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将他的绝活传给年轻人。彭祥华认为,做好传帮带,既要传承业务技能,更要传承职业理念。不管是当工班长还是工区长,他都会利用交接班的时间和现场施工的机会对班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彭祥华的调教,不少徒弟已经能在项目从事隧道开挖、衬砌、爆破等工作,成为隧道施工队伍的中坚力量。

同时,彭祥华的事迹也深深打动了他的儿子。据彭祥华介绍,2015年,他的儿子在大专毕业后也加入了中铁二局,成为一家之中的第三代铁路人,现在新疆从事桥梁建设工作。

谈到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爆破生涯,彭祥华认为,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专心投入,用心坚持。正如他所言——

对于我们爆破工来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隧道贯通的那一刻。贯通的时候,隧道外面的阳光照进来,那个时候大家心里都非常开心。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打通它,看到那一线光。

(资料来源:冷昊阳:《雪域高原的大国工匠彭祥华:半路出家终成爆破大师》,中国新闻网,2018329日)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彭祥华于1994年进入中铁二局成为一名爆破工。
B.在参建青藏铁路时期,彭祥华积极学习,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了冻土条件下的爆破难题,被公司认定为高级爆破工。
C.凭借着在青藏铁路拉林段作出的突出贡献,彭祥华的荣誉接踵而至。
D.除了奔波于项目之间,彭祥华还十分重视“传帮带”。并且,经过彭祥华的调教,他的许多徒弟已经成为隧道施工队伍的中坚力量。
2.在参建川藏铁路过程中,彭祥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3.彭祥华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你认为彭祥华身上最能体现大国工匠职业担当的事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
2024-06-1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一讲 艰苦奋斗,实干兴邦——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一) “探界者”钟扬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少年

这是我所经历的1979年高考:全省录用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验,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1977年,学校在大操场上实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庆祝复原高考后的第一届高校生即将入学,4名考上高校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

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父亲是当地的招办主任,为了避嫌,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身份提前参与高考,在与父亲赌气的同时,钟扬参与了中国科技高校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特别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念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钟扬的母亲王彩艳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起先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进入高校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扬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深厚的爱好,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探讨植物学问题。1984年,钟扬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高校生物系的课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始终在植物学领域深耕的张晓艳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学问储备特别足够。

和钟扬外向热忱的性格相比,张晓艳就显得内向了很多。那时候,工作调动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加上不愿和父母分居异地,张晓艳对于与钟扬的婚事始终迟疑不定。

一次,张晓艳在工作结束后回到武汉,钟扬在车站接她时突然开宗明义地说,自己把证明开好了。

什么证明?张晓艳问。

我们的结婚证明啊。

我还没同意呢,你怎么就把这个证明开了呢?

没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可以了,到时间了。

于是我就这样有点被胁迫地领了结婚证。张晓艳笑说。结婚没几年,33岁的钟扬就成了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后来,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大张旗鼓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 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接盘导师

……

他是少有的敢收转导师学生的人,我想每个学生家庭都会感谢他。杨亚军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不少钟扬在收学生时的奇葩事”。

“我们每个人招研究生有一个数量限制,但是他招得特别多,后来我就去了解,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卢大儒说。

卢大儒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较差的学生,或者不太好调教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就会“流落街头”。还有学生跟导师相处以后有一些矛盾,提出转导师。这样,问题来了,谁来接盘?

这时,身为研究生院院长的钟扬总是负责解决最后的兜底问题。他总说有问题我来’,这是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说以后在他的位置上,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这个位置必须有这种担当。

钟扬的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 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对吧,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经佐琴回忆,曾经有一个学生,考了3年,钟扬每一年都答应收,但是一直没考上。有教授问他,总是考不上可能是说明他不适合做科研,就别答应人家了。但钟扬一脸纠结地说:总不能断了别人的梦想啊。”

而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

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

于是,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从事创新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和脑洞”,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生命延续

2017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7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藏在基因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201276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拉琼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1.“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文中“‘英雄’少年”部分写了钟扬的哪几件事?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惊险”和“惊喜”这两个词的作用。
4.在“生命延续”部分,作者引用了钟扬的《生命的高度》中的一段话,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钟扬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之后因兴趣转向研究植物学问题,33岁成为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后,却放弃一切,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并为了“种子事业”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钟扬的经历对你职业规划方面的启示。
2024-06-1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一讲 艰苦奋斗,实干兴邦——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一) “探界者”钟扬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下面的文章是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会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的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青、蓝、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受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花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受精的作用。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8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都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资料来源:中国科普研究所:《贾祖璋科普文选》,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B.花青素在酸性液中反射红色的光波,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
C.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的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D.虫媒花是由风媒花进化而来。
2.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个设问句,这种类型的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文章第十段列举了三个人工选择影响花卉栽培的例子,请谈谈它们的作用。
4.文章最后总结到“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在自然原因和人工原因之间,哪种原因对花儿呈现红色的影响更大呢?请谈谈你的认识。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 第七讲 博古通今,求真务实——科普作品选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