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题1-4题。

材料一: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材料二: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       ,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文化的浓郁氛围,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       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材料三: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轻松愉快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容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拿来”要求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齐鸣B.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C.全面占有,精挑细选D.充分吸收,妥善保管
2.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置之不顾     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不屑一顾     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置之不顾     海纳百川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三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根据材料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拿来”要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要有辨别是非的眼光,要积极主动去拿。
B.“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C.“拿来”与“输出”,我们更应该注重“拿来”,学习更多的先进文化帮助自身成长。
D.传承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文化。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东坡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这些圣旨引经据典、铿锵有声。苏东坡的继任者洪某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负。遂询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从不用查书。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已属难得;不用查书就能下笔,更为难得;若不用查书还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许多。苏东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平时注重积累,让书上的东西深深刻印于脑海。

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书如干草。现实中,有的人恨不能聚天下之书而藏之,把书橱塞得满满的,然而真到用时,却不知从何查起。实际上,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能读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习惯了浅表化、碎片化阅读,能常翻书已属不易,更别说能记”“能用了。正因如此,有人一到写作就临时抱佛脚,随意东拼西凑。究其根源,恐怕不在于没工夫读书,而是懒于思考。

读书切忌心慌忙,久久为功见真章。要想避免平日储备不够,写作时弹药不足,就应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徐特立曾把学习比作打仗:一要攻坚,掌握核心知识,往深处钻石;二要掠野,涉猎各种知识,向广处延展。不论攻坚还是掠野,关键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反之,如果闭目塞听、故步自封,等到写作任务兵临城下了才去翻书,结局只能是仓促应战,甚至缴械投降。

今天,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倘若不读书,面临的将不只是写作慌乱。其实,无论素质基础多好,个人的知识、本领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自然增长。对个体而言,倘若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能自觉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一旦遭遇棘手的问题,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遑论跟上节拍、勇担重任。

马克思曾谈到,自己喜欢的事是啃书本。正因如此,他的头脑就像一艘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涵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阅读气质,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我们就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中,为生命不断增加厚度,让人生更显从容。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魏寅,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的“这一点”是指(     
A.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B.下笔写文章不用查书
C.不用查书就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D.拟圣旨时能引经据典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苏东坡的故事,引出论题,同时使文章更有趣味。
B.徐特立关于学习的比喻,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C.作者认为读书不只为了写作,还能使人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D.喻证、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读数与阅历B.书当读在未用时
C.论读书的三个境界D.阅读经典,构建精神家园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下面的文章是刘念的《也说“佛系青年”》,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资料来源:刘念:《也说佛系青年》,《人民日报》20171213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乔布斯对于工作细节的要求很高。
B.金庸笔下的张三丰被称为“邋遢道人”是因为武功稀松平常。
C.古人讲究的“偷闲”蕴含着辩证法的哲理。
D.终日忙碌和无所事事都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好生活。
2.“佛系”在全社会迅速流行,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请指出“佛系青年”应当坚守的底线,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要坚守这条底线。
4.在你心中,“斗战胜佛系”青年应是什么样子的?
2024-06-1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微写作 我选择“浅草” “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我选择浅草

看到浅草,我便想起了白居易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名句。浅草是春草。春天来了,大地上毛茸茸的一片,多美啊!它是报春的草,带来百鸟欢鸣、万花齐放的春的消息。浅草又是嫩草。软软的绿茵,平展地铺开,充满着生命力,将肃杀枯寂的氛围一扫而空。浅草还是群体的草。它一群群,一团团,一片片,装点整个大地。它有凝聚力、延伸力,还有再生力。它保持水土,阻退风沙,以微弱的力量尽力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宁。浅草的色彩、品质、功用正是文学社健康、青春、活力的象征,因此我赞成选择浅草作为我校文学社社名。

“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

曾几何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流传甚广,误导了许多家长和孩子。首先,它没有科学根据。人为地把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划定为起跑线,并将其固化——只要在起跑线上输了,终点线上必输。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纯属炒作。

其次,它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生理的成熟程度影响其发展效率。没有成熟就不可能远,获得真正的发展。起跑线输赢论把竞争提前,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

最后,它违反儿童的学习规律。起跑线输赢论者在基础教育的开端甚至学前阶段,强化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加重儿童负担,违反学习规律,妨碍儿童的全面发展。

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选择“浅草”》认为,浅草的色彩、品质、功用是文学社健康、青春、活力的象征。
B.《“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会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
C.《“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之所以流传甚广,与炒作不无关系。
D.《电子书和纸质书之我见》认为,电子书和纸质书是两种对立的媒介,读者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一种阅读方式。
2.《“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的作者为什么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错误的?
3.《电子书和纸质书之我见》的作者认为,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哪些优缺点?
4.请你在近期的社会新闻中选择一个热点话题,从不同媒介广泛搜集资料,对其有了完整的了解之后,创作一篇200字以内的议论类微写作。
2024-06-1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微写作 我选择“浅草” “起跑线输赢论”可以休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下面的文章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劳,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成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我说:职业难找,原是现代全世界普遍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讨论。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信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上,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们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的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做去,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同一受用。

(资料来源:夏晓虹:《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是为了强调“敬业”的重要性。
B.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口语,这样写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C.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强调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的更高境界。
D.文中论述的“业”并不局限于一个人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3.请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4.作者在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提出了哪些问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在作者眼中“人类合理的生活”是怎样的。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第三讲 志存高远,奋楫笃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二)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我怎样学习语言

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学习用白话写文章的时候,我犯了两个错儿:

一、以前用惯了文言,乍一用白话,我就像小孩子刚得到一件新玩艺儿那样,拼命的玩耍。那时候,我以为只要把白话中的俏皮话儿凑在一处,就可以成为好文章,并不考虑:那些俏皮话儿到底有什么作用,也不管它们是否被放在最合适的地方。

我想,在刚刚学习写作的人们里,可能有不少人也会犯我所犯过的毛病。在这儿谈一谈,也许是有好处的。

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期间,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原来语言的运用是要看事行事的。我们用什么话语,是决定于我们写什么的。比方说:我们今天要写一篇什么报告,我们就须用简单的,明确的,清楚的语言,不慌不忙,有条有理的去写。光说俏皮话,不会写成一篇好报告。反之,我们要写一篇小说,我们就该当用更活泼,更带情感的语言了。

假若我们是写小说或剧本中的对话,我们的语言便决定于描写的那一个人。我们的人物们有不同的性格,职业,文化水平等等,那么,他们的话语必定不能像由作家包办的,都用一个口气,一个调调儿说出来。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的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的写出人物的话语来。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

在小说中,除了对话,还有描写,叙述等等。这些,也要用适当的语言去配备,而不应信口开河的说下去。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语言像一大堆砖瓦,必须由我们把它们细心地排列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一堵墙,或一间屋子。语言不可随便抓来就用上,而是经过我们的组织,使它能与思想感情发生骨肉相连的关系。

二、现在说我曾犯过的第二个错处。这个错儿恰好和第一个相反。第一个错儿,如上文所交代的,是撒开巴掌利用白话,而不知如何组织与如何控制。第二个错儿是赶到弄不转白话的时候,我就求救于文言。在二十多年前,我不单这样作了,而且给自己找出个道理来。我说:这样作,为是提高白话。好几年后,我才放弃了这个主张,因为我慢慢地明白过来:我的责任是用白话写出文艺作品,假若文言与白话搀夹在一道,忽而文,忽而白,便是我没有尽到责任。是的,有时候在白话中去找和文言中相同的字或词,是相当困难的;可是,这困难,只要不怕麻烦,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为白话服务,我们不应当怕麻烦。有了这个认识,我才尽力的避免借用文言,而积极的去运用白话。有时候,我找不到恰好相等于文言的白话,我就换一个说法,设法把事情说明白了。这样还不行,我才不得已的用一句文言——可是,在最近几年中,这个办法,在我的文字里,是越来越少了。这就是不单我的剧本和小说可以朗读,连我的报告性质的文字也都可以念出来就能被听懂的原因。

在最近的几年中,我也留神少用专名词。专名词是应该用的。可是,假若我能不用它,而还能够把事情说明白了,我就决定不用它。我是这么想:有些个专名词的含义是还不容易被广大群众完全了解的;那么,我若用了它们,而使大家只听见看见它们的声音与形象,并不明白到底它们是什么意思,岂不就耽误了事?那就不如避免它们,而另用几句普通话,人人能懂的话,说明白了事体。而且,想要这样说明事体,就必须用浅显的,生动的话,说起来自然亲切有味,使人爱听;这就增加了文艺的说服力量。有一次,我到一个中学里作报告。报告完了,学校一位先生对学生们说:他所讲的,我已经都给你们讲过了。可是,他比我讲得更透彻,更亲切,因为我给你们讲过一套文艺的术语与名词,而他却只说大白话——把术语与名词里的含蕴都很清楚地解释了的大白话!他给你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我呢,惭愧,却没能作到这样!是的,在最近几年中,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较比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与名词。名词是死的,话是活的;用活的语言说明了道理,是比死名词的堆砌更多一些文艺性的。况且,要用普通话语代替了专名词,同时还能说出专名词的含义,就必须费许多心思,去想如何把普通话调动得和专名词一样的有用,而且比专名词更活泼,亲切。这么一来,可就把运用白话的本事提高了一步,慢慢的就会明白了什么叫作深入浅出——用顶通俗的话语去说很深的道理。

现在,我说一说,我怎样发现了自己的错儿,和怎样慢慢的去矫正它们。还是让我分条来说吧:一、从读文艺名著,我明白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原则。头一个是:凡是有名的小说或剧本,其中的语言都像清鲜的流水似的,一句连着一句,一节跟着一节,没有随便乱扯的地方。这就告诉了我:文艺作品的结构穿插是有机的,像一个美好的生物似的;思想借着语言的表达力量就像血脉似的,贯串到这活东西的全体。因此,当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时候,必定非常用心,不使这里多一块,那里缺一块,而是好象用语言画出一幅匀整调谐,处处长短相宜,远近合适的美丽的画儿。这教我学会了:语言须服从作品的结构穿插,而不能乌烟瘴气地乱写。这也使我知道了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我们写作,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写得太多。谁也不能既写得多,而又句句妥当。所以,写完了一篇必须删改。不要溺爱自己的文字!说得多而冗一定不如说得少而精。一个写家的本领就在于能把思想感情和语言结合起来,而后很精炼地说出来。我们须狠心地删,不厌烦地改!改了再改,毫不留情!对自己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阅读文艺名著,也教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著作。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以为用上许多形容词,新名词,典故,才能成为好文章。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随便用,甚至于干脆不用形容词和典故的。用些陈腐的形容词和典故是最易流于庸俗的。我们要自己去深思,不要借用偷用滥用一个词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不单不轻易用个形容词,就是然而所以什么的也能少用就少用,为是教文字结实有力。

二、为练习运用语言,我不断地学习各种文艺形式的写法。我写小说,也写剧本与快板。我不能把它们都写得很好,但是每一形式都给了我练习怎样运用语言的机会。一种形式有一种形式的语言,像话剧是以对话为主,快板是顺口溜的韵文等等。经过阅读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练习,剧本就教给了我怎样写对话,快板教给我怎样运用口语,写成合辙押韵的通俗的诗。这样知道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功力。我们写散文,最不容易把句子写得紧凑,总嫌拖泥带水。这,最好是去练习练习通俗韵文,因为通俗韵文的句子有一定的长短,句中有一定的音节,非花费许多时间不能写成个样子。这些时间,可是,并不白费;它会使我们明白如何翻过来掉过去的排列文字,调换文字。有了这番经验,再去写散文,我们就知道了怎么选字炼句,和一句话怎么能有许多的说法。还有:通俗韵文既要通俗,又是韵文,有时候句子里就不能硬放上专名词,以免破坏了通俗;也不能随便用很长的名词,以免破坏了韵文的音节。因此,我们就须躲开专名词与长的名词——像美国帝国主义等——而设法把它们的意思说出来。这是很有益处的。这教给我们怎样不倚赖专名词,而还能把话说明白了。作宣传的文字,似乎须有这点本领;否则满口名词,话既不活,效力就小。思想抓得紧,而话要说得活泼亲切,才是好的宣传文字。

三、这一项虽列在最后,但却是最要紧的。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很显然的,假若我要描写农人,我们就须下乡。这并不是说,到了乡村,我只去记几句农民们爱说的话。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的首要的任务,是去看农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

有人这样问过我:我住在北京,你也住在北京,你能巧妙的运用了北京话,我怎么不行呢?我的回答是: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北京的一位车夫,也跟别的北京人一样,说著普通的北京话,像您喝茶啦?”“您上哪儿去?等等。若专从语言上找他的特点,我们便会失望,因为他的行话并不很多。假若我们只仗着泡蘑菇什么的几个词汇,去支持描写一位车夫,便嫌太单薄了。

明白了车夫的生活,才能发现车夫的品质,思想,与感情。这可就找到了语言的泉源。话是表现感情与传达思想的,所以大学教授的话与洋车夫的话不一样。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一个文艺作品里面的语言的好坏,不都在乎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词汇,和是否用了某一阶级,某一行业的话语,而在乎它的词汇与话语用得是地方不是。这就是说,比如一本描写工人的小说,其中工厂的术语和工人惯说的话都应有尽有,是不是这算一本好小说呢?未必!小说并不是工厂词典与工人语法大全。语言的成功,在一本文艺作品里,是要看在什么情节,时机之下,用了什么词汇与什么言语,而且都用得正确合适。怎能把它们都用得正确合适呢?还是那句话:得明白生活。一位工人发怒的时候,就唱起怒发冲冠来,自然不对路了;可是,教他气冲冲的说一大串工厂术语,也不对。我们必须了解这位发怒的工人的生活,我们才会形容他怎样生气,才会写出工人的气话。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

上述的一点经验,总起来就是:多念有名的文艺作品,多练习多种形式的文艺的写作,和多体验生活。这三项功夫,都对语言的运用大有帮助。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报告应采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B.作者鼓励人们尝试写作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C.作者认为,仅靠收集北京人的口语,并不能写出北京人的特点。
D.作者反对在文艺作品中使用任何形式的术语。
2.作者是如何克服“忽而文,忽而白”的语言问题的?
3.作者认为,做到“深入浅出”是成功运用白话文写作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深入浅出”的内涵。
4.作者在文中提到“泡蘑菇”等北京车夫的“行话”。请问这些“行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我怎样学习语言》(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下面的文章选自朱自清的《论诚意》,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态度的变化多,在现代多变的社会里也许更会使人感兴趣些。我们嘴里常说的,笔下常写的诚恳”“诚意虚伪等词,大概都是就态度说的。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的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选自《星期评论》,1941年第8期,有改动)

1.本文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2.第二段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3.如何理解第三段“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拿来主义》(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课文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为了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强调这两种主义。
D.使文章产生波澜。
2.课文中的“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4.课文第三段提到了尼采和挖煤,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如何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
6.课文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请各用四字表述。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 《拿来主义》(基础模块上)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下面的文章选自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句话中,“这两种利益”是指哪两种利益?为什么不应认为它们是敌对的?
2.把“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这句话变换成主语是“伟大人物”的句子。
3.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请列举历史承认的以往的两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4.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是什么?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三段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3.文章第五段中的“每一个”“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这几个词说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具有哪些特点?
4.文章第七段使用了哪些词语赞颂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表现?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2024-06-0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