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也美丽

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我轻轻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②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个美妙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追求。当必然的遗憾终于降临时,能坦然地画上自己生命之歌的休止符。正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己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我们点燃了精神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华,于是,寻常的生命便有了些许的美丽。

③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时最初的心境,但我却领悟到了生命中非凡的含义,那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屹立。

④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哀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⑤陆游的爱情悲剧造成了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柔肠寸断;李煜的亡国之痛化作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哀深愁;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如果没有冰海沉船的情节,那么它承载的爱情诗章会如此凄婉动人吗?也许遗憾才是这最好的归属吧,虽然这遗憾到今天仍令人心痛。

⑥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着在天际款款走动,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或一粒尘岩,随着庞大的团队在无限的空间遨游。76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这份灿烂,哈雷彗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

⑦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驾驭它,将遗憾带给我们的痛楚化作舒筋活血的良药,用遗憾的丝带去纺织出庄严夺目的彩虹,彰显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与笑对坎坷的从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
B.文章引用陆游的爱情诗,李煜的亡国词,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添了文艺色彩,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C.本文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有力,结构完整,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这句话表明作者观点前后自相矛盾。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省第一次期中调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怎样通过课程设置,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怎样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做好劳动育人提供了有力抓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才能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现实中,有些学校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只是表面上重视劳动教育。事实上,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他们不断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丁雅诵《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材料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之所以将在立德树人的牵引下,实施从劳动教育本身向全面育人的重心提升,源于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重心的提升是对劳动教育本身发展困境的有效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丰富了劳动形式,强大资本逻辑和交换价值使劳动内涵的抽象性愈加明显。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青年树立正确劳动观,保持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并使劳动价值得到公平合理认识与分配;另一方面要求青年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以应对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给劳动者带来的劳动观扭曲和劳动异化问题。这无疑给以劳动教育本身为重心的传统劳动教育带来两大难题:一是能否应对劳动认知偏差,建构科学劳动价值观;二是能否满足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性发展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重心的提升正是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其次,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心向全面育人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分工明确化、精细化、精密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人的发展面临孤立化、片面化、单向度危险,只专注劳动本身的教育,势必影响各类关系维持和谐稳定。全面育人使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到劳动作为人本质属性的维度,从劳动创造价值出发,教育引导人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价值的认同,从而收获幸福感。这是为新时代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劳动发展关系,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偏离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根本指向所作的重要调整。

最后,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彰显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坚定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改造的路径之一,表明它包含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属性。但是,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并奉行西方价值中心主义原则,将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观点输出给其他国家,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心,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价值观的坚决捍卫,彰显了育人化人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想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明确全面育人的重心导向,通过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培养大批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张雪梅《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特点及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和学段衔接,例如从收纳、整理到烹饪、木工,从种植养殖到维修。
B.相较于“以课代劳”的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的劳动实践,无疑更能让学生切实理解劳动的内涵。
C.由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就不能偏离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根本指向。
D.两则材料都谈及劳动教育,材料一论述实现劳动育人实效的抓手,材料二分析劳动教育呈现新特点、新趋势的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得育人实效的劳动课程必定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并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B.传统劳动教育给新时代带来两大难题,因此以劳动教育本身为重心的传统劳动教育须向全面育人重心转变。
C.后工业化时代,人的发展面临孤立化、单向度等危险,如果只关注劳动教育本身,那么将影响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
D.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是当今时代,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都发挥其重要作用,体现了鲜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阐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B.某校打造“劳动+”育人模式,把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结合,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C.某校发掘劳动项目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勇于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D.学校组织学生到车间参观,与工人师傅交流,回校后举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活动。
4.结合材料,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本身向全面育人的重心提升的意义。(不超过40个字)
5.光明职校各年级围绕“二十四节气”分别开设系列劳动课程,建立校内种植基地,开展“植物伴成长”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获得社会好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适应性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5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并非低人一等,而是大有可为

社会大众一度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别不同,而没有高低之分。从国家重视和社会需求角度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

《教育家》杂志曾就不同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图: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期望值比较

并非取消普职分流,而是强调协调发展

另一项调查表明,以前的普职分流确实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分层,增加了部分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仍在依据中考分数优胜劣汰。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被分流到中职,这又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不少专家认为,家长的普职分流焦虑,实际上折射的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以及中职生与大学生的就业差距较大。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这项政策表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今后学校不会强制分流,而是给予学生和家庭更多选择的机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其实,从人才成长角度而言,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就是要保障人民在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上更具弹性和多样化。

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类别不同

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而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学历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多了技能性要求,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可见,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它既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保证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又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别开来。

并非以升学为主导,而是强调多样化成长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从就业导向为主转向升学就业并重,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在不断提高。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中职生就业的比例仅为35%,约65%升入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

对此,有舆论担心,这或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其实,这提醒我们,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并不是要拒绝普高生转入中职学校,也不是要拒绝职校生转入普通学校,因为这有悖于普职融通的基本理念;而是要优化职业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通道,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让学生有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

随着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真正香起来”“热起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有删改)

1.对材料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入高校学习”的期望比家长更强烈。
B.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差距最大。
C.相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期望值都较低。
D.相对于其他几个因素,各个群体对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最低的。
2.根据材料,以下对“普职分流”问题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普职分流指的是中考和高考之后,学生分流到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就读。
B.普职分流造成了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无法建立,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C.部分专家认为,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彻底解决中小学家长普职分流焦虑的根本之道。
D.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表明今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学生和家庭选择的机会将更多。
3.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侧重的是学历教育,两者共同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B.我国职业高考考试招生办法将得到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将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普职融通将更加顺畅。
C.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影响的不断提高,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
D.今后,职业学校毕业生都将通过单独考试,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
4.假设你的表弟今年中考,他想就读中职学校,但是父母不同意。请你根据材料,帮表弟归纳几条劝说其父母的理由,并分点叙述。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3+2)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时间不能倒流

①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之处。空间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人们可以在空间的每一个维度中随意地游走;时间则不同,时间只有一个维度,而且时间是有方向的。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就可以知道,我们都只能从过去到未来,而不能从未来回到过去。

②一直有人幻想,在时间里,我们要是也能够像是在空间里一样,可以随意旅行就好了。既可以从过去到未来,又可以从未来到过去。2020年有一部很火的科幻电影叫作《信条》,主题就是时间旅行。电影里还有一段情节是一个人回到了过去,遇见了过去的自己,结果自己和自己打了起来。

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真的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吗?

④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说,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但是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则做不到。在20世纪之前,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还比较简单,认为所谓的空间,就像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大盒子,而时间就像是在空间的每个位置都挂着一个钟表,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在空间的什么位置,看到钟表所指示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这种时空观,就是所谓的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⑤但是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把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所感知的时间,读取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俗称的钟慢尺缩效应——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离开地球几年时间,然后再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返回地球,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时间只流逝了几年,而对于地球来说,时间则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⑥可以说,通过相对快速的运动,这个人可以相比其他人更快地到达未来。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但是我们每一次快速的运动,比如坐飞机,其实都相当于比其他人更快到达了未来,只不过这种时间旅行的效应太微弱,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罢了。

⑦那么为什么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呢?原因就在于,科学家们发现,我们时空中的时间是有方向的,从过去到未来——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时间箭头。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看,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只能是从过去到未来。时间究竟为什么有一个方向?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目前看来,有些人认为是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单一的方向。比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里提到了可能造成时间箭头存在的三个原因。第一,整个宇宙的发展是有一个方向的。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在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所谓宇宙大爆炸;整个宇宙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尺度不断扩张,在大爆炸140亿年之后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能够观察到的宏大的宇宙,这个过程或许造成了时间具有单一的方向性。

⑧第二个原因,来自热力学。在热力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条规律,就是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用物理学的术语描述,就是熵值越来越大。简单地说,比如有一个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我们就可以说它的熵值越来越大,这也是具有方向性的。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感觉也是从过去到未来,当然这种感觉,可能正是由前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⑨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时间箭头的存在,所以目前我们认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时光不能倒流。但是,时间究竟是什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质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时间和空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选自《知识博览报》2023421日)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说明“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一项是(     
A.利用“钟慢尺缩”效应,通过快速运动来实现时间旅行。
B.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可能造成了时间只能从过去到未来。
C.热力学角度看,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
D.依据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提到了造成时间箭头存在有三个原因。
B.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回到过去,遇见过去的自己。
C.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实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
D.目前,科学家都认为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有一个方向。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引出“时间旅行”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C.⑧段举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的事例清晰解释了“熵值”越来越大现象。
D.文章用了“可能”“目前”“或许”等词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严谨。
2024-01-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金时代的天才诗人李白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从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

李白怎么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人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的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又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象,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象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娥》,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有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的巅峰状态。他一生爱入游名山,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一句中的”黄金时代“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B.诗的“黄金时代”是指诗歌发展到唐朝处于鼎盛时期。
C.两个“黄金时代”指出李白当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诗歌创作上都处在了最辉煌的顶点。
D.两个“黄金时代”是作者研究李白诗歌的两个坐标,研究理解李白的诗歌不能不顾及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2.下列对“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更多的是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气和气质的表现,而不是正宗的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B.李白的诗歌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共同孕育的结果,他为盛唐诗坛的开阔、雄放、豪壮这种新气象的出现作出了杰出贡献。
C.李白为了改造盛唐诗坛,借用的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
D.李白以胡地风气、气质和长江的文明气象改造盛唐诗坛,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乘着酒兴写作的《把酒问月》,借与月亮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追问,表现了盛唐人的姿态。
B.李白《把酒问月》对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的探问,来自屈原的《天问》。
C.唐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觉,很多诗人都以月亮为意象作诗,但是李白有其独特的风格。
D.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醉态来调动自己的精神体验,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用明月的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
4.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的记忆给人打下很深的烙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中国人喜欢把月亮和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意象,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
C.诗歌创作中诗人会继承前人的成就,但诗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更加重要。
D.李白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创作出高水准的诗歌,远游和赏月是必不可少的。
2024-01-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词人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选自《人民日报》2019121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习惯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所以古诗是窥探先民情感倾向和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B.唐诗宋词表达的内容是普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能流传至今,启发我们品味人生。
C.被公认的大诗人往往兼有远大的抱负和极高的才识,这体现了人品、文品并重的文学传统。
D.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词人继承并丰富了苏轼词中豪迈壮阔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切中肯綮,在逻辑上是步步推进的。
B.唐诗宋词的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这为现代人从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提供了可能。
C.文章主要论述了李、辛的作品对培养审美和提升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论点。
D.文章在论证中阐述唐诗宋词对今人有教育作用,彰显了立足当下的意义。
3.下列各项中,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B.唐诗宋词的作者都是“公认的大诗人”,内容比其他古籍更真实。
C.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D.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对学者、对大众都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4.文中第②段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事实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2024-01-2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

谢冕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有负面影响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请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
3.请模仿“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4.第三自然段中谈到好的书籍有哪些价值?
5.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试以自己阅读经历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职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汉字,“因物构思”“博采众美”,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膝,不分轩轾。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对先人的语音崇拜起着助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

园林中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时很多运用谐音取象。如“喜”用喜鹊登梅 (喜上眉梢) 表达。

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的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鹤与大瓶组成“六合太平”、瓜和蝴蝶组合“瓜瓞连绵”、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这类“谐音取象”以及同音近音的物象组成的意象,给情思一个载体,即诗的意象表达,成为情思的装饰、诗美的印证和一门渗透着汉民族智慧的艺术,如此,则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之“实景”。而这些鲜活优美的“意象”出现在宅园中,寓瑞于日常生活,寓美于起居歌吟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汉字“三美”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中华园林隽永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意象美,在世界园林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无与伦比。

1.下列不属于中“谐音取象”的一项是(     
A.“耦园”之“耦”,用“耒”与“禺”联合表示夫妇共耕之意境美,赋予其无穷魅力。
B.“禄”,升官发财,用“十鹿(食禄)图”、鸡冠花加铜镜加爵(加官加爵)等表达。
C.“寿禄有余”用鹿和鱼组合表示,“百年和合”用荷花和盒子、百合、万年青组合表示。
D.“财”多用“鱼”(余)表达,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磐双鲤(吉庆双利)等。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因为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所以在中华园林美学元素之中不可或缺。
B.中华园林艺术“宛自天开”,汉字构字“博采众美”,二者之间最高审美境界是一致的。
C.谐音取象组成的意象,给了情思一个载体,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的“实景”。
D.汉字“三美”的融入,使得中华园林艺术之美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洛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注视着米洛的维纳斯,一种奇怪的念头油然而生:为了这绝代妩媚,她必须失去双臂。

这尊雕像由帕罗斯出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据说是十九世纪初在来洛岛由农民意外地发掘到的。后被法国人买去,运至巴黎的卢浮宫。那时,维纳斯就已经把她的双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海中或陆地的什么地方了。不,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自身的美丽,她下意识地藏起了双臂。这样做也是为了顺利地跨越国界,为了更好地超越时代。

无疑,维纳斯所具有的高雅与丰满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她可以被称为美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容貌还是由胸部到腹部的曲线,或者是舒展的后背,无论你从什么角度观看,维纳斯的每一个部位都充满了几乎使人百看不厌的匀称的魅力。而与这些相比,你若稍加留神便不难发现:失去的双臂更笼罩着某种难以捕捉的神秘美的气氛。而所谓米洛的维纳斯的断臂复原方案,只会令我觉得扫兴、滑稽,而且荒诞透顶。当然,为了复原,一切的尝试都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客观地推断出失臂的原貌。

譬如,维纳斯的左手,或许正托着一只苹果,或许正撑着一根人形石柱,还可能正持盾执笏。不,也许与这些姿势都迥然不同,它表现了维纳斯沐浴前或出浴后略带羞涩的娇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实际上她并不是单人雕像,而是群雕中的一个,她的左手是否正搭在恋人的肩上呢?——人们似乎可以靠求证和想象来尝试各种复原方案。我查阅过与此有关的书籍,一边注视着书中的示意图,一边却被一种非常空虚的情绪所侵扰。因为无论选择哪种图像,如前所述,都不可能产生出比失去双臂更胜一筹的美。假如有一天真正的原形被发现,那原形又令我无可置疑地信服,那我大概会带着一种愤怒来否认这个真的原形。

另有一点也很有意思,为何维纳斯失去的是双臂而不是其他什么呢?倘若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恐怕我在此讲述的感想就不一定会产生。例如,假使维纳斯缺了眼睛,少了鼻子,或者是损坏了乳房,而双臂却完好地长在身上,那么,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呢?我不想在此讨论雕像中躯干部分的美学意义,而是想谈谈手臂,更确切地说是关注手在人类生存方面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暗示了什么呢?不消说,手的本质与手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人与世界发生千变万化的联系,而手正是联系的一种手段。一位哲学家说机械是手的延长,这一比喻确实很精彩。一位文学家的回忆洋溢着初握恋人之手时的幸福感。米洛的维纳斯受到美术作品命运的摆布,她失去双臂,受到某种难以想象的嘲讽。反过来看,正是因为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才奏响了对那双手的姿态进行各种想象的梦幻曲。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为了这绝代妩媚,她必须失去双臂。
B.第二段作者提及“为了更好地超越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C.第四段“我查阅过与此有关的书籍,一边注视着书中的示意图,一边却被一种非常空虚的情绪所侵扰。有关的书籍”仅指美学、雕塑方面的书籍。
D.第五段中“恐怕我在此讲述的感想就不一定会产生”可以理解为维纳斯丧失了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
2.对“假如有一天真正的原形被发现,那原形又令我无可置疑地信服,那我大概会带着一种愤怒来否认这个真的原形”中的“带着一种愤怒”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原形出现破坏了断臂维纳斯的神秘感。
B.作者对真正的原形出现无能为力而懊恼。
C.真正的原形出现扼杀了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的美好想象。
D.真正的原形出现破坏了作者对断臂维纳斯发自内心的爱的感动。
3.下列各项中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例如,假使维纳斯缺了眼睛,少了鼻子,或者是损坏了乳房,而双臂却完好地长在身上,那么,              
A.这尊维纳斯就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辉了。
B.这尊维纳斯兴许就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辉了。
C.这尊维纳斯又怎么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D.这尊维纳斯就不可能产生生命所具有的变幻不定的光辉了。
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精品应具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米洛的维纳斯失去了完好的双臂,她的整体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B.艺术精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米洛的维纳斯就是这样。
C.断臂的维纳斯能使人联想到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联想到生命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因而具有变幻无穷的艺术魅力。
D.为米洛的维纳斯复原手臂的方案之所以倒人胃口,是因为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与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存在质的差别,后者远不如前者。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 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春季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有很多的心理功能,它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因为人有语言,他有一种倾诉的要求,他愿意使别人也知道一点自己的感受。契诃夫不是有一个小说嘛,马车夫太难过了,他的痛苦是没有别人愿意听他诉苦,所以他就把他所有的苦恼都讲给了那匹马。我还看过我很喜欢的美国小说家约翰·契佛的女儿苏珊·契佛写的回忆。她写道,在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告诉我,有什么特别不高兴的话,就到一个房间里去跪下来,祈祷一会儿。后来我大一点儿了,光祈祷解决不了问题了,父亲就告诉我,你心里有什么特别强烈的难过的事,你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以后,你就会好一点,感觉就会好受一点。精神分析治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引导病人,引导被精神分析的对象,把自己最不愿意讲的、把自己内心的隐痛、把自己包藏的东西讲出来。讲出来以后,他就好过多了。所以语言倾诉是人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安慰、进行抚慰、进行保护的一个手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不能够让人们把自己心里的那些没有实现的东西,那些渴望、那些追求、那些梦、那些挫折吐露出来,那么这个社会想维持人们的一种平衡的、健康的心理会有多么困难。

(选自王蒙《语言的功能》)

1.下列关于语言有心理功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
B.一个社会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就能使人产生思想,推进、改变思路。
C.人有语言,他有一种倾诉的要求,他愿意使别人也知道一点自己的感受。
D.语言倾诉是人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安慰、进行抚慰、进行保护的一个手段。
2.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B.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D.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下列不能证明语言有心理功能的事例是(     
A.李白仕途受挫时,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此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
B.契诃夫有一个小说写道,马车夫太难过了,他的痛苦是没有别人愿意听他诉苦,所以他就把他所有的苦恼都讲给了那匹马。
C.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总是反复地向别人诉说孩子被狼吃掉的悲惨故事。
D.“阿弥陀佛”是《西游记》中唐僧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自梵语,当唐僧念着这些字的时候,就和佛相连,会感到平安,感到佛的力量会帮助他增强战胜恶魔的一种力量。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以语言的功用开头,以语言的功用结尾,前后呼应。
B.课文不仅是从哲理层面的全方位探讨,更是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
C.课文从语言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浪漫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D.作为学术报告,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在介绍自己的见解时,从观点到依据,大量地通过主观感受、切身体会来阐释。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苏跨地区职业学校单招二轮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